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高級佛學教本 第廿叁課 真言宗 (一)

  第廿叁課 真言宗 (一)

  一、顯密略義與小史

  在佛法中,有所謂顯教與密教,顯教者:即應須佛釋迦牟尼如來,說一切大小乘教法,其文其義,明顯易知,故稱爲顯教。密教者:即法身佛大日如來 (1) 說內證的真言教法,其文其義,秘密難曉,故稱爲密教。依顯教義,法身佛不能說法,然此宗則謂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說大法,特凡夫煩惱障深,不能見聞,故密而不顯耳。天臺宗有釋迦即大日之說,謂遇顯教之機則說顯,遇密教之機則說密,亦言之成理。

  毗盧遮那如來,在摩醯首羅天 (2),金剛法界宮 (3),爲金剛薩垂 (4) 諸大菩薩,說真言法,上首的金剛薩垂,將所說者錄出,藏于南北竺 (5) 的鐵塔中,後有龍猛菩薩 (6) 于佛滅八百年頃,開此鐵塔,親晤金剛薩垂,面受大法,傳于弟子龍智,龍智傳 善無畏及金剛智,後來此二人,及金剛智的弟子不空,皆于唐玄宗時,來中國宏密法,稱開元 (7) 叁大士,遂爲真言宗之始。

  二、得名由來及所依經論

  此宗注重持咒,而咒爲如來的真言,故稱真言宗。又真言屬秘密藏,爲如來叁密 (8) 中的語密,故又稱密宗。以大日經 (9)、金剛頂經 (10)、蘇悉地經 (11)、爲根本的經典,更加瑜祗經 (12)、略出念誦經 (13)、合稱五部秘經。而菩提心論 (14)、釋摩诃衍論 (15)、則爲所依據的論典。

  叁、開元叁大士

  善無畏中印度人,甘露飯王 (16) 的後裔,生而容貌秀異,十叁歲嗣烏荼 (17) 王位,後讓位于兄而出家,證法華叁昧 (18)。曾旅行遇盜,乃默念真言,感准提菩薩 (19) 出現,盜皆畏伏,知持咒有效,益深究之,後見龍智,蒙傳法爲阿黎 (20),聲譽遠提。唐玄宗夢異 僧,命人圖畫形像于殿壁,開元四年,畏到長安 (21),貌與圖合,帝極欽重,乃敕譯密宗經典,後寂于長安,世壽九十九。

  金剛智南印度人,少年出家,學于中印度那爛陀寺 (22),顯密義理,無不通曉,後禮龍智爲師,受五部灌頂 (23),曾于作法中,感觀自在菩薩現身,證其學之成就,又蒙指往東土,禮文殊,弘密乘,遂航海來華,開元八年抵京,到處設壇度衆,又譯密教經軌數十種,開元二十年寂于洛湯,壽七十一。

  不空南印師子國人 (24),師事金剛智,隨之到中國,助譯經教,後奉師囑返印,覓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完本,天寶 (25) 五年,攜多數梵本,重回東土翻譯,共得一百十部,百四十叁卷,其弟子惠果,傳法于日僧空海,遂爲東密之始,不空于大曆 (26) 九年寂,世壽七十。

  四、曼荼羅

  曼荼羅是印度語,其義爲輪圓具足或壇。向例在印修法時,必須築壇,壇中安置佛像,後來把修法時所築的壇及佛像,繪成圖案,亦名曼茶羅。壇上的佛菩薩諸天等,互相圓融,相即相入,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滿真理。在曼荼羅中,能攝盡密教所有的問題,若向之詳加考察,便能明白佛身的相狀、建立、象徵等,同時也可以了解本宗的教理,與組織大綱。故曼荼羅是本宗的精髓,它是用藝術來表現宗教中,湛深美善的境界,此中用理智不二的方法,所烘托出來的,便是金剛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這種人格的具體表現,確是本宗的最大特色。

  【注釋】

   (1) 梵語摩诃毗盧遮那,譯爲大光明遍照,具有破暗之義,故亦翻爲大日如來,或最高顯廣眼藏如來,爲密教的本尊。

  

   (2) 譯爲大自在天,在色界之頂,爲叁千界之王。

  

   (3)

   即摩醯首羅天宮,金剛喻實相智,法界喻智體。

  

   (4) 因執持金剛杵,故又名金剛手菩薩,密宗以大日如來爲初祖,此菩薩爲第二祖。

  

   (5)

   印度古稱天竺,劃爲五分,號五天竺,當南方者,名南天竺。

  

   (6)

   舊譯曰龍樹,新譯曰龍猛,參看中級教本第二十課注六。

  

   (7)

   爲唐玄宗年號。

  

   (8)

   身密、語密、意密、稱爲叁密,分如來自證的叁密,與衆生修的叁密兩種。如來叁密者:身等于語,語等于意,本來平等,皆遍法界 ,乃佛自證之境,非凡夫所知,故謂之密。

  

   (9)

   大毗 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的簡稱,唐善無畏、一行、共譯,計七卷,前六卷爲經文,第七卷爲供養法。

  

   (10)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的簡稱,唐不空譯,計叁卷。

  

   (11)

   蘇悉地羯羅經的簡稱,唐輸波迦羅譯,計叁卷。

  

   (12)

   金剛逢樓閣一切瑜伽瑜祗經的簡稱,唐金剛智譯,計二卷。

  

   (13)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的簡稱,唐金剛智譯,計四卷。

  

   (14)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的簡稱,龍樹造,不空譯,計一卷。

  

   (15)

   是釋大乘起信論者,常簡稱釋論,龍樹造,姚秦筏提摩多譯,計十卷。

  

   (16)

   是釋尊的季父。

  

   (17)

   東印度的國名。

  

   (18) 詳第八課注六。

   (19)

   准提譯曰清淨,贊歎心性清淨之稱,禅宗以爲觀音部的一尊,東密以爲六觀音之一,現叁日十八臂形像。

  

   (20)

   見中級第二十四課注叁。

  

   (21)

   爲唐代國都,即今陝西西安。

  

   (22)

   譯曰施無厭,在中天竺摩竭陀國,爲印度第一大寺。

  

   (23)

   此有叁種:第一種:一、阿阗黎灌頂,即傳法灌頂。二、受明灌頂,又雲成就灌頂。叁、息災灌頂,又雲滅罪灌頂。四、增一灌頂,又雲求果灌頂。五、降伏灌頂,又雲除難灌頂,見入壇鈔二。第二種:一、光明灌頂,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也。二、甘露灌頂,以香水灌頂也。叁、種子灌頂,觀種子而布于身心也。四、智印灌頂,以印契加持于五處也。五、句義灌頂,觀真言之義,布于心胸,使之起悟解也,見金剛頂義釋。第叁種:五種的叁昧耶,稱爲五種灌頂。

  

   (24) 即現今印度錫蘭島。

   (25) 唐玄宗年號,在開元之後。

   (26) 唐代宗年號。

  

  【習題】

   (一) 顯教與密教,區別處在那裏?

   (二) 述真言法的由來,及本宗傳承梗概。

   (叁) 真言宗所依據的經論,是那幾部?

   (四) 述金剛智航海來華的動機。

   (五) 創始東密的日僧是誰?他是何人的弟子?何人的再傳弟子

   (六) 准提菩薩的形像,有何特徵?

   (七) 何謂「曼荼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