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課 法相宗 (六)
十叁、伏斷二障
上述小乘作生空觀,斷煩惱障證涅槃,大乘作法空觀,斷所知障證菩提,不過粗言其梗概。其實,此二障尚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之分,由邪師、邪教、邪思惟等,後天環境所養成的障惑,謂之分別起。與前六識或七識俱起,而爲先天所本有的障惑,謂之俱生起。又此二障,發爲情狀,現于外表者,名爲現行,其根本蘊藏于內者,名爲種子,由修道的結果,種子雖斷,而氣分猶存,艱于除滅,如久貯鹵之甕,雖經洗滌,而余味難盡者,名爲習氣。對治此現、種、習叁者,又有伏、斷、舍的不同:種子未拔,但壓製不使起現行者,名爲伏,並種子而拔之,名爲斷,種子斷後,即習氣亦不留存,名爲舍,今將本宗斷惑次第,表列于下。
十四、轉八識成四智
有漏的識,雖是輪回根本,然當修道時,須利用無漏的識,以作種種法事。這中間,由有漏變而爲無漏,名爲轉,亦如惡人轉變爲善人,其情形系各依其性質,而加以相各的轉變。八個識可以分作四類而轉,前五識爲一類,第六、第七、第八,各爲一類,六七是因中轉,五八是果上圓 (2),至于轉節作用,不外仗第六識作二空觀,斷我法二執,其結果能使前五識,成就其所作普利有情之事,名成所作智。能使第六識觀察諸法之相,及衆生根器,應病予藥,轉凡成聖,名妙觀察智。能使第七識,離四煩惱,自他平等,拔濟含靈 (3),名平等性智。能使第八識,無明淨盡異熟皆空,寂照無邊,有如圓鏡,名大圓鏡智。
十五、五重唯識觀
此宗所修的觀行,從粗至細,總有五重,名五重唯識觀。第一重是遣虛存實,即遣除遍計所執的虛妄計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的實體,名遣虛存實。第二重是舍濫留純,即舍除雜濫的外境,而存留純粹的內識,名舍濫留純。第叁重是攝末歸本,即從見橇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攝歸自證分的本體,名攝末歸本。第四重是隱劣顯勝,即隱心所的劣,而顯心王的勝,名隱劣顯勝。第五重是遣相證性,即遣差別的事相,而證無差的理性,也可以說:遣去一切法相,證入一切法性,名遣相證性。
又此五重唯識觀,即爲五種相對:第一重遣虛存實,爲空有相對,要遣空而存有。第二重舍濫留純,爲心境相對,要舍境而留心。第叁重攝末歸本,爲體用相對,要攝用而歸體。第四重隱劣顯勝,爲王所相對,要隱所而顯而王,第五重遣相證性,爲事理相對,要遣事而證理,前四屬唯識相,後一屬唯識性,列表于下:
【注釋】
(1)
叁賢四善根,參看中級第十叁課,修道位階表。
(2)
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成平等性智,皆在因位上。惟前五識須于第八識成大圓智時,同時轉成成所作智,而成佛果,故有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之語。
(3)
含有靈性的衆生,簡稱含靈,與含識同。
【習題】
(一) 在二障中。何者是分別起?何者是俱生起?
(二) 伏、斷、舍、有何不同?
(叁) 八個識各轉成什麼智?
(四) 何謂遣虛存 ?舍濫留純?攝末歸本?隱劣顯勝?遣相證性?
(五) 列出五重唯識觀表,包括唯識相與唯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