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課 法相宗 (叁)
六、種子與現行
前七識所作的善惡業,其氣分感入第八識中,留下與本業同樣的習氣,將來能發生自類果者名爲種子;亦如植物中,種下那一種的核,將來一定會生出那一種的果。第八識中,或善或惡的種子熟時,必會生出或樂或苦的遭遇,名爲現行,這便是因果報應了。
本宗立百法,以阿賴耶識爲根本,此識所含藏的種子,包括有漏與無漏,善與惡,各具無限能力,因而生起宇宙萬有。種子的來源有二說:一爲本有,二爲新薰,本有者:言無始時來,第八識中,十法界 (1) 種子俱全,此類種子皆是本有的,不從新生,但都要等待染淨的外緣,予以薰發,然後乃化爲現行 (2)。如瑜伽師地論說:「無始時來,諸法種子,性雖本有,而由染淨薰發。」是也。新薰者:言種子不是原來有的,都是染淨法,互相薰習而來,如多界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薰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是也。這種本能和學習的兩種學說,都言之成理,由是乃有折衷派的發生,主張折衷說者,是護法論師,他接受了本有和新薰兩說,言本有種若不經新薰,則無由化爲現行,新薰種若無本有者,作薰習根本,亦不得成,此兩者有極親密的聯帶關 系,不能偏廢。
染淨諸法,薰成種子,藏入第八識中,俟薰習成熟後,等待外緣引動,然後發而爲果報,這在唯識學中,已成天經地義,不可移易。但是,這其間複有種子與現行的相互關系,不可不知:一切衆生的發起輪回,是先以本有的種子爲因,生起前七識的現行,又以現行爲因,回薰第八識,成各類新薰種子,然後再以新薰種子爲因,複起前七識的現行,如是輾轉相生,無有已時,這便是本宗的因果論。
七、四分及叁境
本宗對于心境的關系,認爲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第一是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的外境。眼耳鼻舌身五識的相分,是色聲香味觸五塵,意識的相分是法塵,末那識的相分,是阿賴耶識的見分,阿賴耶識的相分,是種子、根身、器界。第二是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第叁是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第四是證自證分,即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者。所以自證分爲證的自體,見分是它的緣外作用,證自證分是它的緣內作用。
上述四分,是統主觀的識,和客觀的境而言,若單就境的方面說,則分爲叁類:第一性境,是一切實境,各有其性質,如石之堅,水之汪,不可能加以改變者。第二獨影境,獨有影像也。六識緣過去的事物,名有質獨影,緣一切幻像,如龜毛、兔角、月裏嫦娥、名無質獨影。第叁帶質境,帶質者,帶彼質也。以心緣心,如第七識緣第八識,名真帶質,以心緣境,如第六識緣五根五塵,名似帶質。
【注釋】
(1)
詳第八課注十四。
(2)
詳中級第七課注二十。
【習題】
(一) 何謂種子?現行?
(二)
一、本有的種子,從何而來?二、新薰的種子,從何而來?叁、接受此兩說者是何人?四、他如何的折衷?
(叁) 種子與現行的相互關系是怎樣?
(四) 一、心境四分是什麼?二、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它們的相分是什麼?
(五) 解釋有質獨影,和無質獨影。
(六) 何謂真帶質及似帶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