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天臺宗 (一)
一、天臺宗的淵源
北齊 (1) 慧文禅師,,讀大智度論「叁智 (2) 在一心中得」之句,又讀中論 (3)「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之偈,遂悟入即空即假即中的妙理,而立一心叁觀 (4) 的法門,傳于弟子南嶽慧思禅師,思再傳弟子智颛 (5),颛行「法華叁昧」(6),二七日,即大悟,于陳 (7) 宣帝建德七年,入天臺山,歸宗法華,說法華經玄義,以攝教相,演法華經文句,以解名義,述摩诃止觀 (8),以資觀行,判五時八教,遂開天臺一宗。此外著述尚多 (9),悉由其弟子灌頂禅師 (10),筆錄行世,此後傳承甚盛,賢哲輩出。
二、教相和觀心
此宗以法華經爲正依的經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法義,此外則涅槃經,大品般若經 (11),大智度論等,亦爲其所依據的經論。至于其所判的五時八教,皆詳前課 (12),茲不再述,今當言教相觀心之義:教相者,即依五時八教之義,以開啓智解,觀心者,即以此智解,返觀自心。有智無觀,如有目無足,雖識途無法到達;有觀無智,如有足而無目,雖能行而必入歧途,亦不能到達,故二者必相資爲用,,不宜相離。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說:「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因爲萬法唯心,心生法生,故觀心實爲識本達源的要務。
叁、叁谛圓融
本宗對于宇宙萬有,悉以叁谛說明之,叁谛者:一空谛,此宇宙的本體,諸法的自性,洞然虛寂,故空。二假谛,此爲因緣的作用,依正的現象,同于幻化,故假。叁中谛,言諸法以空故。生即無生,非爲假有,以假故,無生而生,非爲實空,即假即空,即空即假,故中,此爲叁谛之理。
今言叁谛圓融者:空谛是破法,假谛是立法,中谛是絕待 (13)。于空谛中,含有破有之空,立空之假,破立絕待之中叁義,故空谛非孤立的空,乃叁谛相即的空。于假谛中,含有破空之空,立有之假,破立絕待之中叁義,故假谛非孤立的假,乃叁谛相即的假,于中谛中,含有雙遮空假的空,雙照空假的假,遮照絕待的中叁義,故中谛非孤立的中,乃叁谛相即的中。如是叁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舉一即叁,全叁即一,十法界 (14) 中,任何事物,其體其相,悉具叁谛,如是作觀,名叁谛圓融觀。
【注釋】
(1)
南北朝時,北方高洋受東魏禅,國處齊,史稱北齊,凡五主二十八年,爲北周所滅。
(2)
聲聞緣覺之智,知一切法的總相爲空,名一切智。菩薩之智,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名道種智。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 化道斷惑一種切之法,名一切種智。是爲叁智,見智度論。
(3)
即中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爲叁論之一,其說破空破假,主張中道,並執中之見,而亦破之,歸無所得,與船若思想吻合。
(4)
爲大臺圓教的觀法,智者大師所立,詳見下課。
(5)
天臺大師名智颛,爲臺宗第叁代祖。
(6)
叁谛圓融的妙理現前,障中道的無明止息,攝一切法使歸實相,名法華叁昧。
(7)
陳霸先受梁禅,國號陳,凡五主叁十二年,爲隋所滅。
(8)
大臺叁大部之一,爲智颛大師所說,所以述觀心法要者。
(9)
尚有四教儀,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觀音經疏、金光明經疏,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經疏等。
(10)
名灌頂,字法雲,章安人,是天臺大師法嗣。
(11)
鸠摩羅什譯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有二十七卷,名大品般若經。
(12)
五時詳初級教本第叁課課文中,化法四教詳初級教本第叁課注十,化儀四教詳中級教本第二十七課文中。
(13)
待是對待,是兩方並峙之義,如黑白、大小、善惡等皆是。絕待是真如平等,無法可得,故絕諸對待,簡稱絕待。
(14)
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地獄、是爲十法界,十方叁世,一切有靈性者,盡此十法界矣。
【習題】
(一) 寫出慧文禅師所悟的中論偈。
(二) 天臺宗所依據的,是什麼經論?
(叁) 何以智與觀,必相資爲用,不宣相離?試設喻以明之。
(四)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怎樣啓示觀心的重要
(五) 何謂叁谛?叁谛之理爲何?
(六) 釋一、對待,二、絕待。
(七) 在叁谛圓融中,何以中谛非是孤立的中,乃叁谛相即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