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六課 綜合指要
1.
相傳華嚴經由文殊與阿難結集後,藏入龍宮,後龍樹入龍宮見之,有叁種本,乃取下本,流傳世間,其說近于神話,未必盡可信。以意思之,釋尊滅後數百年間,印度皆盛行小乘教,大乘經典,湮沒不傳,此則系事實。然不傳乃無人宏揚之謂,並不是遺失,觀于佛滅六百年後,馬鳴菩薩宗百部大乘經典,著大乘起信論之事,便可見大乘經典,多在人間,不過無人瞧理,等于滅絕耳。龍樹菩薩取而張皇流通之,亦合于情理,初不必依賴龍宮,而後有華嚴也。至上本中本之說,可以姑妄聽之,事實是否如此,也不必深究,因其或是或非,皆無關宏旨故也。
2.
法界緣起與法界 叁觀,是華嚴宗對于宇宙萬有,極其微妙的看法。所謂法界緣起者:即是以一切法起一法,以一法起一切法,二者同時,並無先後。現在試把吾人身上的一根毫毛,名爲一法,若欲完成此一根毫毛的生起和存在,必須身體完整,否則人既無有,安有毫毛。其次,若欲維持此一身,則一切生活條件,必須具備,然後此身體才能存在,如是則整個宇宙,乃至日月山川,草木房舍,皆須一一建立。因此,在事實上,要用一切法的互相關系的一切勢力,才能生起這一根毫毛,此名以一切法起一法。反過來說:爲了要生起要維持這一根毫毛,就必須生起整個宇宙萬物,此名以一法起一切法。此兩重意義,有如交蘆,相互而立,各緣起其所緣起,重重無盡,無彼固無此,無此則亦無彼,是名法界緣起,是說明全法界的事事物物,互相緣起之義也。
3.
法界緣起的根源,起于真如不守自性,不覺心動,遂生萬有,若欲返本歸真,則亦不外心空則諸法滅。如夢醒後,夢中境界皆消,彼未醒之人,依然覺其爲有。十法界中,只有佛是蘿醒人,九界衆生,皆沈迷于其夢中的境界也。
4.
以大入小,以多入一,此有理事兩門。就理門說:一微塵中,有整個宇宙的勢分在內,否則此一微塵,就不能存在。攝整個宇宙的勢分,入于一微塵中,即是以大入小,以多入一。就事門說:納須彌山于一芥子裏,攝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中,安叁萬二千師子座,于丈室內,即是以大入小,以多入一。佛及大菩薩,已在自性中,證到理之極致,再證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極致,于心自在,于法自在,就能夠操縱萬物,岡不如意。欲界的他化自在天,色界的摩醯首羅天,也都具有此種本領的一部份,吾人系凡夫身,無有通慧,方爲諸法所操縱,又安能操縱諸法,所以對于此類理論,只好聞而知之,若要證實,須留待修到大菩薩的地位時再說,暫時可以不必窮研也。
5.
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全是對的。大乘起信論內,所標的叁細六粗,就是萬法緣起的行相。叁細中的第一「無明業相」,即指最初一念,不覺心動,心動即是業,後于此之起業相,業擊苦相,更是業了。所以宇宙萬法,徹頭徹尾,全是業力在那裏作主作崇,成一大業網,包無不盡,這樣看起來,說是業感緣起,一點也沒大錯誤。再進一步言:一切衆生,無始以來,轉一精明本體,成爲八識,此八識中,以阿賴耶爲主,爲前七識所依。阿賴耶識中,十法界種子,法爾具足,遇染淨緣薰發,乃成現行,十方叁世,無量依正境界,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建立起來的,這樣看起來,說是賴耶緣起,一點也沒有錯誤。更進一步言:萬法紛纭,此起彼滅,全是真如隨緣所顯現,阿賴耶識本真妄和合,而妄依真起,只因一念不覺,致使全真成妄,這樣看起來說是真如緣起,一點也沒有錯誤。事雖如此,然而一法之生,其因緣勢力所流布,有如瓜蔓,左牽右掣,包羅甚廣,若言其極致,則全宇宙內,並沒有一法,與此無關涉者,隨拈一塵,皆動全法界,這樣看起來,說是法界緣起,一點也沒有錯誤。在上述各種緣起中,見智見仁,若是其是,若欲調和于四者之間,下一個轉語,則「上一心緣起」四個字,足以貫之,理由是:不管他什麼緣起,若心不動,法無由生,心動故,萬法乃生也。外道的帝緣起,當然不成理由,萬法若由上帝緣起,則上帝由何緣起?若亦有緣起,則上帝緣起,已落第二階段,既是第二階段,則此段之上,尚有緣起,不成
最初。若無有緣起,則上帝乃無因之果,于理不通。所以有福之人,乃能聞佛法,若宿世未種善根,未修慧業,雖具耳根,亦只好聞波句說也。
6.
華嚴宗于淨土宗有大關系,因爲此經後段,善財于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爲說十大願王,並華藏海衆,導歸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可知華嚴的最後指歸,也是極樂淨土,號稱諸經之王的華嚴,尚且弘揚極樂淨土,以之爲歸宿處,所以謗淨土,也就是謗華嚴。難道普賢、善財、文殊、這些等覺菩薩,其智識都不如我輩嗎!輕視淨土法者,觀此亦當憬然悟矣。
7.
有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但沒有理理無礙法界。關于理的解釋,課文中明明說:「真如平等的理體,爲萬法所依,名理法界。」事有萬殊,故稱事事,這個真如平等的理體,本來只有一個決無第二,怎麼能稱爲理理呢?譬如一父生數子,寫信時,可任意說:父平安,子平安,父子平安,子子平平四種,而不宜說父父平安,因爲父亦如真如理體,只有一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