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律宗 (一)
一、戒律的重要性
律居叁藏 (1) 之一,爲佛門七衆 (2) 所共修,釋尊入滅時,曾咐囑阿難:「佛涅槃後,汝等以戒爲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又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 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正覺。」觀此可知:無佛之世,是靠戒律代替了師或佛的地位,無戒也就等于無師或無佛。又曾受具足戒者,方能稱爲僧寶,故無戒也就無僧。若就叁無漏學 (3) 來說:有戒然後才有定,有定然後才有慧,此爲必然的次序,絕不能幸致。戒律之于佛法,關系至钜,非片言所能盡,僅僅提出了上述理由,其重要性,已可概見。
二、戒律的異名與七衆戒
梵語屍羅,義譯爲清涼或戒,言叁業過惡,其性熱惱,惟戒防息其熾然焚燒之勢,故曰清涼。又毗尼或毗奈耶,義譯爲滅或善治,皆滅治叁業過惡之義。又優波羅忏,義譯爲律,乃法律之義。又波羅提木叉,義譯爲別解脫 (4) 或處處解脫,是解脫叁業過惡之義,這些都是戒律的異名,名雖異而體則同。
凡是佛門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當受戒,七衆的身分,都是由受戒所産生出來的,其中何衆應受何戒?已詳前課 (5),茲再將其列表于後:表內所列的,都小乘戒。
叁、大乘菩薩戒
此外則有大乘菩薩戒,爲發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其中亦有在家出家之別:根據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則有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是爲出家大乘菩薩僧所應受。根據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六重戒二十八輕戒,是爲在家菩薩戒優婆塞所應受。在理行應先受具足戒或五戒,然後再受菩薩戒,方爲合式。所以受持菩薩戒,可算是進一步深造的戒律,也可以算是由狹義的自度,進而實行廣義的自度度他的發心了。
四、瑜伽菩薩戒本
關于大乘菩薩僧戒,除梵網經之外,尚有瑜伽戒,名「菩薩戒本」,其中立四重戒四十輕戒 ,這是根據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戒品而來。菩薩地持經,及菩薩善戒經,又皆爲菩薩地的異譯,其中皆有此戒品的一品,由地持經中分出者,另名菩薩戒本經。因梵網經屬性宗 (6),故梵網戒又稱大乘性宗戒,瑜伽論屬相宗 (7) ,故菩薩戒本又稱大乘相宗戒,此二種大乘戒律,皆盛行于中國,然而只是自由選擇遵行,未立宗派。
【注釋】
(1) 經、律、論、稱爲叁藏,有大小乘之分,參看初級教本第六課課文。
(2) 見初級第二十二課課文。
(3) 戒、 定、慧、稱叁無漏學,楞嚴經說:「攝心爲戒,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
(4) 受戒能 使身口意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
(5) 詳初級第廿二課課文中,又在家人受出家戒的八戒,亦詳中級教本第十課課文中。
(6) 宗派中,破萬法之相,而顯萬法空寂的真性者,名法性宗,簡稱性宗。華嚴五教 中的頓圓,天臺四教中的別圓,八宗中的叁論宗皆是也。
(7) 宗派中,以萬法之生起,歸于阿賴耶識,因 而就其所生之法,廣分別名相者,名法相宗,簡稱相宗。華嚴五教中的大乘始教,天臺四教中的通教, 八宗中唯識宗皆是也。
【習題】
(一) 一、釋尊將入滅時,曾咐囑阿難什麼話?
二、根據他所旨示的:一切衆生,要怎麼樣才能見佛性?要怎麼樣才能成正覺?
(二) 何以無戒也就無僧?
(叁) 楞嚴經對于叁無漏學,曾經怎樣的說過?
(四) 解釋一、屍羅,二、毗尼,、叁、優波羅忏,四、波羅提木叉。
(五) 一、大乘菩薩僧所應受的菩薩戒,有幾重多幾輕? 它是于什麼經?
二、在家優婆塞菩薩戒所應受的菩薩戒,有幾重幾輕?它是出于什麼經?
(六) 瑜伽菩薩戒本,是由那裏來的?其中立有幾重戒?幾輕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