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迷悟之間(71-80)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71-80)

  71.棒喝

  棒喝是禅宗的一句專有的名詞,意思是:老師教導學生,不一定要用柔軟語言、不一定要用開示說明,只要大喝一聲,或是給你幾下棒打,讓你自己去省思參悟。

  棒打,是出自有名的德山與黃檗禅師地教學;大喝一聲,是出自臨濟義玄禅師的風格,故有“德山棒、臨濟喝”之稱。

  棒喝看起來是體罰,是責備,但又是非常的慈悲、非常的含蓄,一般不夠資格的學生,是不容易得到老師的棒喝。馬祖禅師的一喝,讓百丈禅師耳聾叁日,黃檗和臨濟師徒,不得道者是叁十棒,得道者也是叁十棒,這是禅的妙用,也是最高的教育。

  佛經裏也有以騎馬來比喻教育:上等的馬,只要有人坐上去,它自己就知道要走;二等的馬,需要揚鞭才了解要上路;普通的馬,就必須用鞭子打在其身上才會跑;劣等的馬,即使你鞭打它,它不但不跑,反而睡在地上。

  中國的教育一向是“嚴師出高徒”、“師嚴而道尊”,我們到寺院參拜時,看到拿著寶杵的韋馱與笑容滿面的彌勒。不論是韋馱的寶杵,或是彌勒的笑容,都是在說明對衆生的教育,有時會給你以力的折服,有時會給你以愛的呵護,就如同父母教育子女有“父嚴母慈”的方法一樣。(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生活的層次》)

  72.叁寡

  清朝曾國藩先生,一向被認爲是重視修養的人,以“叁寡”最爲人所效法。

  此叁寡就是:第一,寡思慮以養神;第二,寡嗜欲以養精;第叁,寡語言以養氣,誠哉斯言也。

  第一,寡思慮以養神。思有兩種,一是思想上的考慮,二是思念上的憂慮。人需要的是思想見解,而不是思慮妄想,因其對身心無益也。

  第二,寡嗜欲以養精。欲,要持之以中道,世間人都有欲,但是當利欲熏心,且超過了頭,就是所謂的欲火焚身了。

  第叁,寡語言以養氣。語言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要節製,才不會傷元氣。(同上)

  73.回歸

  回歸,就是回到原有、原點,或是回歸本有、本質的意思。

  落葉歸根是回歸;飲水思源是回歸、認祖歸宗是回歸;迷途知返是回歸;發露忏悔,也是回歸自己清淨的本性。

  佛陀哉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說人們流浪生死,而不能回到本有的涅槃。

  每年的秋季,總會有無數的鲑魚,逆流而上産卵,這就是回歸故鄉的生死之旅;毛蟹每年在時序前後,成群結隊地曆經劫後余生,回到大海傳宗接代,這就是爲讓生命延續的回歸;詩人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就是落花腐化後,成爲養分的回歸。

  回歸,是離鄉遊子的願望;回歸,是迷途知返者的向往。

  現代人,迷于外境塵勞,而失去本自具足的真心,就如趙州禅師,八十歲時出外行腳,及至歸來,才知道空費了草鞋錢;明朝的憨山大師,也慨歎地說:“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回頭日望家山遠,滿目空雲帶夕陽”。人們一味地向外追求,而流浪他鄉,走了許多冤枉路後,才知道汲汲追求的寶藏,其實就在自我心中。

  回歸,固然要靠自己的反省,還要有外在的因緣,以及善知識的引導。

  是遊子,就回歸到母親的懷抱吧!(同上)

  74.心的觸動

  心能讓人上天堂,也能讓人下地獄。如唯識家所說的“一水四見”,衆生面對相同境界時,因各種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見解認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心,時而在天堂,時而在下地獄,如此周轉不知多少次。我們也可以說,人的一生中,好心就常常上天堂,壞心就常常下地獄,一生中,天堂、地獄來回無數萬次。

  《心地觀經》說:“心如流水,念念生滅;心如大風,漂遊四處;心如猿猴,跳動不已。”所以,心的觸動是喜怒周轉,而且是善惡無常的。

  人要學會不動心,要聽無聲的聲音,看無色的世界,處不動的環境,要做到“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因爲世間的“風吹幡動”,實爲己之心動而。(同上)

  75.生活的層次

  人類的生活隨著精神層面的提升,而有不同的層次。

  第一階層的生活,是物質的生活。物質是人類維持生命所需,也就是居家日用、衣食住行的滿足。爲了追求溫飽的物質生活,所以必須要有工作、必須要有勞動,所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所以物質的生活,是人類賴以生活的基本條件。

  第二階層的生活,是精神的生活。人類在衣食住行生活滿足後,就要求精神層次上的所得,所以人就必需要讀書求知、增加智能,需要愛情、需要娛樂、需要運動,讓精神生活得愉快泰然。

  第叁層次的生活,是藝術的生活。有了精神的生活外,還需要有藝術的生活,例如文學、音樂、繪畫,人們需要這些來涵養自我的心靈,來增加品味與氣氛,以不落于低俗。

  第四階層的生活,是宗教的生活。人類有了物質、精神、藝術的生活後,必定要提升自己超俗的境界。所謂宗教的生活,就是要有信仰,要超越,要自在,要解脫,要有希望,要有未來,要讓心靈升華,超越人我的生活。

  人類不斷地升華生活品質,就是爲了達到心靈的解脫,求取自己本來的面目,真正做到自己的主人,甚至把自己融入于天地間,與宇宙同在,與萬物共存,那就是所謂宗教的生活了。

  人生如《法華經》所說,“盲龜浮木”、“人身難得”,所以在宗教裏,所能得到的安然、自在、超越、涅槃,那才是生活的最高層次了。(同上)

  76.突圍

  有人問叁祖僧璨:“如何解脫?”禅師反問:“誰束縛你了?”問的人仔細叁思後,說:“沒有人束縛我呀!”禅師說:“那我已經爲你解除束縛了!”

  所謂“束縛”,往往是自己束縛自己,如果不能從自己的束縛中突圍而出,那就是最失敗的事了。我們好名,就被名位束縛了;我們好權,就被權勢束縛了。貪瞋好色的人,就被貪瞋財色束縛;無明欲望的人,就被無明欲望束縛。所以人都是因爲有“我”,不能從“我”突圍而出,一生一世都被“我執”所囚,看起來要想突圍而出,還真是需要大費一番周章呢1

  禅師參究“什麼是本來面目”,經年累月,忽然透出了消息,所以悟道就是從思想的迷執中突圍而出。

  有爲的人生應該從束縛中、從包圍你的境界中突圍而出,突圍出來,才有你的前途,才有你的成就。(同上)

  77.往生

  “往生”一詞,不只是佛教徒百年之後,發願投生到佛國淨土,叫做“往生”。世間上,凡是流動的生命,從此處遷徙到他處,都應該叫做“往生”。

  小的樹木移植後,才更容易生長;秧苗經過插種,才能長大結實。徐風流動,空氣才會清新;流水潺潺,才更見清澈。搬家喬遷,此處不住,“往生”他處;此地的職業告一段落,遷往他處就業,這許多都可以名之爲“往生”。

  現代的移民,都是感覺此地不宜居留,要遷“往”他處“生”存。女孩子嫁人,要“往”夫家“生”活;學子前“往”學校苦讀,以便將來創造“生”命的意義。所以難怪佛教把到佛國淨土,定名爲“往生”。

  “往生”一詞非常美好,他讓人感到生命不是死亡就算結束了,此間死亡,只是肉體老朽後的淘汰,生命可以依其目的,往生到更善更美的去處。因此一般佛教信士,對于人之生死,看得非常平淡,因爲他知道,這一期的色身毀壞,繼起的生命又會在他處流轉,何必要爲生死挂礙呢?

  人的一生,就拿人體的新陳代謝來說,也都是“昨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因爲細胞的繁殖、生死、代謝,能讓我們賴以生存的身體,一直在生生滅滅中不斷老化。(同上)

  78.兩難之間

  在佛教的曆史上,佛陀爲了普應群倫、利益衆生,在王位的繼承、家庭的責任與出家的修道相抵觸時、,同樣深感處于“兩難之間”。然而,當他成就佛道後,再度看到出家前的妻子耶輸陀羅的時候,依然地對她說道:“我雖然對不起你一個人,但我對得起所有的衆生。”

  曆代高僧中,才華出衆的叁藏法師鸠摩羅什,當時爲了拯救全國的民衆,受到呂光將軍的要挾,必須娶公主爲妻;他抉擇與小乘的持戒與大乘的菩薩行,同樣處于兩難之間。(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高處不勝寒》)

  79.競爭力

  根據動物學家研究,老鷹的凶猛、強勢,與它的母子喂食有關。老鷹每一次均會生下四、五只小鷹,因爲它們的巢穴一般都築在很高的地方,老鷹捕食不易,每次獵捕回來的事物,不是依著平等的原則去分別喂食每一只小鷹,而是強者爭搶而食,弱者最後只有活活的餓死。如此,最凶狠的存活下來,世代相傳,所以老鷹一族就愈來愈強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平等”、“公正”不一定能成爲組織中最好的淘汰製度;一個組織若沒有適當的淘汰製度,因小仁小義而耽誤了進化,在“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自然生存定律中,將會被淘汰。(同上)

  80.算命

  元朝有一名道士,自稱“神機妙算”。有一天,叁個士子結伴赴京趕考,便想算算命運,蔔一蔔應考的吉凶,只見道士掐指一算後,伸出一根指頭,士子好奇,問道:“此中何意?”道士說:“此乃天機,不可道破,屆時自有分曉。”

  叁人走後, 道士的侍者忍不住好奇,問道:“道長,剛才叁位士子,究竟誰能考中呢?”道士說:“此中奧妙,不言而至。一根指頭,中一個,也對;中兩個,表示一個不中; 中叁個,就是一齊中;叁個都落榜,表示一個也不中。不管任何一種結果,答案不都全部顯示在這裏頭了嗎?”

  甚至命運也不要算命先生爲我們算,我們自己就可以爲自己把命運算好。有詩偈雲:“欲知前世因,今生是受者;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叁世的命運不都盡在其中了嗎?所以改變命運,要先改變我們的行爲、習慣;習慣養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可以做出各種善惡之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同上)

  

  

《迷悟之間(71-80)》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迷悟之間(81-9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