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住在哪裏
人,住在哪裏?人,當然就住在家裏!
家,能夠給我們永遠的安住嗎?中國字的“家”,寶蓋頭下面一個“豕”;天天賴在家裏,不是向懶豬一樣嗎?
人究竟要住在哪裏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吾人的生活裏,功名富貴、金錢物質不是不重要,只是你可以用它,但不能被它所用。所謂“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陶淵明不爲五鬥米折腰,順治皇帝感歎“百年叁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他對于解脫自在的人生,是多麼向往啊!
“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這是安住身心、提升自我性靈的良方;能夠“身心安住”。(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無常的真理》)
52.行立坐臥
《學佛行儀》裏說:“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鍾,臥如弓。”人生的“四威儀”不只學佛的人要如此,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上,都要有此“四威儀”。
我們和人初次見面,但看他的氣質和行儀,大致就能知道他的素養與教育程度了。所謂“行儀”,就是指在行立坐臥上所表現的言語動作是否有威儀有禮,行止進退之間是否得體有分。
過去禅門裏,揚眉順目都有教育,吃飯睡覺都有佛法,因爲久經修行的曆練,一舉手,一投足,都合乎美的威儀,所以衣食住行是佛法,行立坐臥是佛法。
理學家程頤曾在一次見了佛門排班過堂用齋的庠序隊伍後,大歎“叁代威儀,盡在此中矣!”此即人間的佛教、生活的佛法,從行立坐臥間,即可嗅到它的芬芳,感受到它的美妙。因此,懂得佛法的人,行立坐臥間,無一不是修行。 (同上)
53.人生四季
春天和風細雨,夏天花樹繁茂,秋天景色蕭飒,冬天陽光和煦;一年四季,氣象不同,正如人生的少、壯、青、老,各有特色。
唐君毅先生便曾將人生比作四季的氣候,他說:青年如春天,壯年如夏天,中年如秋天,老年如冬天。一年四季,各有景象;人生四時,也各有所得,實在時很好的比喻。
不但季節和人生有四個階段,其實世間的事事物物,都有它的階段變化,例如“成住壞空”,就是世界的階段。世界先有因緣而“成”,接著再有年限的“住”,然後再隨著遷流而變“壞”,最後終歸于“空無。但是,空無並不是沒有,它又會再有成、住、壞、空,循環不息。
其實,人的身體,也有四個階段:生老病死。當其“生”時,全家喜氣洋洋;當其“老”也,眷屬萬分挂念;當其“病”了,自己驚恐擔憂;當其“死”後,家人呼天搶地。但是,死亡並不表示人生就此完結,它只是流轉,還會再有生、老、病、死、
我們的心念,也是生、住、異、滅,一刻不停。當其心中一念“生”起,種種景象,浮現腦海;當其心念安“住”一境,心中不聽話,,念念不停;當其心念“異”時,千事萬有,變化無窮;當其心念“滅”時,等于花兒謝了,待時再開。
所以,世界的四時、四季、四相等階段,我們是掌控不住;我們所能掌控的是人生的四時,當它屆臨的時候,我們要好好地把握和運用。(同上)
54.有話要說
話說有一男士出差,途中遇一賣鳥者,其中有一鳥能說多種語言,男士驚奇非常,隨即以高價購買,准備送給妻子作爲生日禮物。男士因出差在外,任務未完,便將珍鳥托人先行帶回家中給妻子。叁日後,男士回到家中,興奮的問妻子:“我托人帶回來的小鳥,你收到了嗎?”妻子答:“有啊!”男士再問:“鳥現在放在哪裏呢?”妻曰:“在烤箱裏!”男士一聽,大叫一聲:“它是會說多種語言的珍鳥,你怎麼把它烤了呢!”妻子一臉無辜的說:“它一聲也沒吭,我怎麼知道的它會說話!”
由于當說而不說,因此只有被送進烤箱裏。所以不當說而說,說了沒有用;當說而不說,則悔恨終生,可不慎乎!(同上)
55.以退爲進
讀書的人,希望每日進步;經商的人,希望日進鬥金;有的人一遇到利益,總想得寸進尺。其實,做人處事要以退爲進!
有一首詩形容農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有的人爲了功名富貴,總是不顧一切的向前爭取。有的時候前面是險坑,跌下去會粉身碎骨;有的時候前面是一道牆,撞上去會鼻青臉腫。如果這時候懂得以退爲進,轉個彎、繞個路,世界還是一樣會有其他更寬廣的空間,這正是古人所雲:“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以退爲進,是人生處事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圓滿自在,如果只知前進不懂後退的人生,它的世界只有一半;因此,懂得“以退爲進”的哲理,可以將我們的人生提升到擁有全面的世界。“以退爲進”,何樂而不爲呢?(同上)
56.觀自在的意義
“ 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意思是說,只要你能觀照自己,你能認識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錄入,你觀照他人,能夠“人我不二”,你怎麼會不自在呢?你觀照境界,不要“心隨境轉”而能“心能轉境”,你怎麼會不自在呢?你能觀事,事情千般萬種,我只求簡單,如此怎麼會不自在呢?我觀道理,道理玄妙莫測,我只以平常心論道,又怎麼會不自在呢?我能觀心,心意千變萬化,我只以平常心對之,我又有何不自在呢?
自在,自在!自在處處求,原來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了!(同上)
57.欲樂與法樂
世間上的人,種種的營求,都是爲了追求快樂。快樂處處求,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欲樂,一種是法樂。
所謂欲樂,一般說,世間上有“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財富人人都想擁有;擁有財富固然可以爲人帶來快樂,但是“人爲財死”。因此,有錢有財有時也會帶來許多的災禍,財富有時也會造成許多的不幸。
色――男女情愛固然可愛,但是“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愛得不當,往往增加許多無謂的煩惱,造成“欲海狂瀾”,不可自拔。
名――善名美譽,人人喜愛;可是“譽之所至,謗亦隨之”,爬得高,跌得也重。甚至“盛名之累”,有時候也會帶來許多得不幸啊!
食――千奇百味的飲食,固然飽人口腹;但是多吃,腸胃消受不了。所謂“病由口入”,何況很多的罪業,有時候也是由吃所産生的。
睡――睡,本來也是一種享受,但是睡多了,成爲懶散,被人譏爲“好吃懶做”,自己的前途也難以有很好的開展。
所以,世間的五味之樂,只能說是一半樂,一半苦,苦樂參半。因爲,“欲樂”有汙染性、有短暫性、有不確定性,所以一個人種種的辛苦,種種的勤勞所追求到的欲樂,原來裏面也有危害健康的毒汁。(同上)
58.邪命
《大智度論》說,有五種邪命:第一,爲了獲得利養,乍現異相,或是奇特花招,是爲邪命。第二,自說功德,勸人布施。第叁,占相吉凶,用神異控製人心。第四,示現威勢,令人敬畏。第五,稱說所得的供養,以招人效法。
佛《遺教經》說:有四種不當的謀生方式,稱爲四食:一、出家人專門和合湯藥、種谷維生,是爲“下口食”。二、觀看天文星宿,妄言人間好壞,以此維生者,是爲“仰口食”。叁、巧言多求,攀附豪貴之家,以此維生者,是爲“方口食”。四、學習種種咒術,蔔算吉凶,以此維生者,是爲“維口食”。這四種謀生方法,皆爲佛法所不取,列爲邪命生活。(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成功的理念》)
59.耕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很多人耕種外面的世界,不知耕耘內在的心田,心田裏的寶藏豐富,爲什麼不耕種呢?
古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今說:“田中自有黃粱粟,田中自有萬鍾谷。”其實用這種世間上利誘的方法耕種,畢竟還是小小的收成,假如能像禅師們耕種無心之田,他們的收獲就更加豐富、圓滿了。(同上)
60.毒蛇喻
毒蛇自古以來就被人拿來作爲邪惡的比喻,例如美麗的女人蠱惑世人,被形容是“蛇蠍美人”;人爲財死,見不得別人有錢,就說“黃金是毒蛇”;也有人說,人心邪惡如毒蛇,甚至說,人心不足蛇吞象。
其實,毒蛇本無傷人之意,只因遭受人類的侵犯而反擊,只要人不去觸擾它,它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金錢本來也無善惡,黃金其實也可以用來救人,但是因爲有人過于貪求,于是金錢便如毒蛇般,會令人喪身失命。(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