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度一切苦厄
《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原來,苦是因爲五蘊積聚的“我”而來的。例如,有的苦是因爲“我與物”求不得而苦;有的苦是因爲“我與人”不相應、不和諧、原憎會、愛別離而有;有的苦是因爲“我與社會”、“我與自然”的刀兵水火等引起,都會增加“我”的苦。
“我與心”之間,貪嗔邪見、憂悲苦惱,更是苦上加苦。所以,人生的苦,既然是由“我”而來的,如果我們要想“度一切苦厄”,就必須讓“我”空無執著。(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度一切苦厄》)
32.照顧念頭
禅門有謂:“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念不動,自然乾坤朗朗。我們的念頭有如一壇湖水,水波不生,自能映物;念頭一動,波濤洶湧,自然無法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們要時時把持正念、維護正念,要讓“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能夠如此照顧念頭,則雖未成佛,至少也距離聖賢之境不遠矣!(同上)
33.美容與美心
有一個富翁,娶了四個太太。平時最愛年輕貌美的四太太,總是給她穿好的;叁太太仗著還有一點姿色,平時也頗受富翁照顧;二太太每日忙于操持家計,無所謂愛與不愛;最不受富翁喜愛的是原配糟糠之妻。
有一天,富翁得了絕症,垂死之際要求四太太陪著同死。四太太一口拒絕,認爲生前恩愛固然好,死後相隨有何義!于是改找叁太太,結果驚慌失措的叁太太:“我還年輕,你死了,我可以改嫁。”二太太則以家務無人操持爲由,只同意送富翁上荒郊野外的山頭。令富翁訝異的是,平時最不受富翁照顧的原配,竟然心甘情願地答應願意殉葬。
這個譬喻裏的老四,指的是我們的身體;老叁,就是我們的財富;老二,是我們的親朋好友;原配,正是我們的心。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就是我們的“心”識,它帶這我們在五趣六道裏輪回,正是“披毛帶角因爲它;成佛作祖也由它”。(同上)
34.思維的妙處
“我思,故我在”,思想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動力。人因爲有思想,故能開發智慧,所以佛教講:“以聞思修而入叁摩地”;儒家也主張:“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
思想到了極處,就是開悟。當初佛陀的悟道,也是經過苦思冥想,才能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而得了然于胸;因此有人說,佛陀是宗教家、教育家、慈善家,其實佛陀更是一位大思想家。
今之禅門的參禅悟道,也是要窮追猛問,一點也不放松,一直問,一直想,一直參下去;因此禅門的打坐,並非枯坐,而是要參。參,就是用心思想。(同上)
35.逆增上緣
順因緣固然可以助人成功,不順的因緣一樣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力量,成爲勵志向上的“逆增上緣”。例如,我有病,才知道發道心,注意健康;我受苦,才知道改善環境,奮發圖強。
禅門鼓勵人,寒時到寒冷的地方去,熱時要往熱的地方走,可見在逆境又有另一番的天地!
人的成功與失敗,就看你是否能將“逆境”化爲“增上緣”。(同上)
36.人生叁間
在人間的生活當中,“叁間”最重要!“叁間”如果處理得好,幸福安樂;處理不好,煩惱無邊。所謂“叁間”:第一是時間。第二是空間。第叁是人間,也就是人與人之間。(同上)
37.去則路開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兩條路,一條是善美的天堂之路;一條是醜惡的地域之路。開路需要有工具,我們要開發心中的路,依佛經說:人天的道路有叁個條件,一是喜舍,二是持戒,叁是禅定;地域的道路,也有叁個原因,一是貪欲,二是瞋恨,叁是邪見。我們是要走天堂之路呢?還是要走地域之路呢?(同上)
38.雲何應住
我們究竟“雲何應住”呢?《華嚴經》說:“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我們要求身心的安住,如果你喜歡柔和忍辱,你擁有慈悲喜舍,那你就找到身心的安住處了,這才是吾人永遠的故鄉!(同上)
39.難忍能忍
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認爲最大的修行。無邊的罪過,在于一個瞋字;無量的功德在于一個忍字。
佛陀說:“不能忍受譏諷毀謗,如飲甘露者,不能名爲有力大人。”平時,一個人忍寒忍熱容易,忍饑忍餓也不算困難;甚至忍貧忍窮、忍譏忍謗,都還容易做到,但是要忍一口氣,就不是人人所能忍得了的了。
忍,不是懦弱,不是無用;忍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藝術。忍之一字,是接受,是擔當,是負責,是處理,是化解,是承擔的意思。正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是忍的大勇大力。
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我們要透過生命的力量,發揮“生忍”;我們要用佛法的慈悲喜舍、般若智慧,實踐“法忍”;我們要能如如不動、不生不滅,完成“無生法忍”。(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人生加油站》)
40.我是財神爺
所謂求人難,求財神爺更難!如果你不認識財神爺,即使財神到了你家門口,你也不曉得要請他進門。
財神,是男人呢?還是女人呢?佛經說,財神是女性,是美麗的女郎,名叫大功德天。有人把財神加個“爺”,說財神爺怎麼會是個女的呢?佛經裏面也說,財神爺就如忉利天主,名叫帝釋天。
財神是誰?財神當然就是吾人自己!我耳聰目明,我口中多說好話,它們都能爲我帶來財富,我的五根六識,不就是我們的財神爺嗎?
尤其,我們把財神爺養在腦海裏。我的腦筋清楚,智慧明朗,所謂智慧財;有了智慧,不就能幫我們賺來財富嗎?所以,求人難,求神難,不如求自己這一尊財神。
假如吾人懂得自己做財神;自己能施,自己能舍,還要再去另外求什麼財神呢?(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