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噪音
佛法以音聲做佛事,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因爲有“如是我聞”,才有叁藏十二 部的佛法流傳後世。所以《普門品》說:“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聖彼世間音。”這個世界需要有聲音,尤其是歡喜的聲音,智慧的聲音,利人的聲音,贊美的聲音。!(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和自己競賽》)
12.找到了
在佛門裏,爲了找到真心,有的用禮拜,希望有一天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有的用禅坐,反觀自性,希望有一天能得到一點消息。有的花數十年的歲月,在佛經裏探討;有的人花一生的時間,在佛號裏尋找。有的人踏破鐵鞋無覓處,有的人得來全不費功夫。有的人在生死之間找到了自己的本性;有的人從人我是非煩惱中找到了真如。(同上)
13.加減人生
人生有時候是一帆風順,所謂情場得意、商場滿意、官場快意、所求如意,這都是“加”的人生;有時候事業上的失意,人情上的恨意,生活上的無意,朋友間的歉意,這都叫“減”的人生。人生本來就象潮水一樣,起起落落,有高潮有低潮,這就是“加加減減”的人生。
語雲:“得意時須防失意,失意後可能就會得意。”所以得失之間、加減之中,都不是定性的。(同上)
14.廁所文化
在佛教裏非常重視上淨房(廁所)。在《華嚴經》裏有許多大小便的偈語,如:“大小便時,當願衆生,棄貪嗔癡,益+蜀除罪法。”“事訖就水,當願衆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以水盥掌,當願衆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同上)
15.生命的流轉
基督教說:“信上帝得永生。”但是佛教認爲,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生死問題,而是要人勘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
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衆生由于累劫的“無明”煩惱,早作各種“行”爲,因此産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裏漸漸孕育成生命體,是爲“明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爲“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解“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産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于身、口、意行爲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
道元禅師說:“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槃,自是超脫生死。”如果我們能過認清這個道理,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于涅槃的道理,自然不會受生死迷惑,而能安住于超越生死的藩籬,如此,縱死又有何懼呢?(同上)
16.戰勝心魔
當初佛陀是經過降魔,才能得到。自古聖賢,若不降服外魔,怎麼能成爲聖人君子呢?我們從《聊齋志異》裏,看到多少魔鬼化作千嬌百媚的美人,戕害了多少有爲的白面書生。所以吾人生存于世,一定要用善性對惡性,要用佛心對魔力,要用慧眼看魔世,要用精進心掃除煩惱障礙。(同上)
17.價值
一個男人想娶妻生子,對象是一位美麗的女孩,有人告訴他,這種美麗的女人像獅子老虎,只要你和她成親一天,第二天就會把你吃了;另外一位女士不很美麗,反而有一點殘缺,不過她可能和你白首偕老。問他要選哪一位?年輕人說:我甯可選美麗的!可見得生命固然重要,美好又更具有價值。
一個窮秀才,隔鄰的一位美女仰慕他的學問,對他百般追求,可是他卻一再拒絕;後來竟娶了一個腳大手粗、又矮又胖的女子爲妻。有人罵他傻瓜,放著美女不要,反而娶了一個醜女,究竟爲何?這時秀才終于道出一個道理:我甯可娶一個飯碗,不要一個花瓶。
價值,很難衡量、論斷它的大小、高低。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福報從哪裏來》)
18.福報哪裏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福報從哪裏來?由此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一位沙彌,跟隨一位有神通的禅師學道。有一天,禅師發現這個沙彌徒弟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心又不忍,就借故讓沙彌回家探望父母。七天後,沙彌安然回到寺裏,師父一見,幾位訝異,就試探地問道:“你在回家的七天當中,又沒有做過什麼事?”沙彌天真地回想一下,告訴師父:“在回家的途中,經過一個水塘,發現一堆螞蟻困在水中,我靈機一動,就放了一片樹葉,幫助螞蟻從水塘裏逃生。”師父一聽,知道本來夭壽的沙彌,就因爲這一年慈悲救了螞蟻,因此延長了自己的壽命。(同上)
19.解讀
朋友送給小王一盆牡丹花,奇怪的是每朵花的邊緣,都因花瓣掉落而顯得參差不齊。有人告訴小王:“牡丹花象征富貴,現在你這盆花的邊緣不圓,表示富貴不圓滿。”小王一聽,覺得有道理,就把牡丹花送還給朋友。朋友聽完說明後,笑著告訴小王,你也可以把它解釋成“富貴無邊”呀!
同樣的一件事,由于各人的“解讀”不同,就有不同的意義。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正是因爲解讀不同的緣故。(同上)
20.開發潛能
當初佛陀開悟的時候曾說: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皆能成佛。人都能成佛了,還有什麼不能的呢?所以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只是人往往沈迷于世間物欲,迷惑于世間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蒙蔽了。現在我們只要清除自己心靈上的塵埃、汙垢、涵養我們本自清靜的心靈,如此自能把自我的潛能開發出來。(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