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01-10)
文章選自星雲大師著《迷悟之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聰明的爭議
聰明很好嗎?語雲:“聰明反被聰明誤!”叁國時代的楊修,因自持聰明,恃才傲物,最後反招來殺身之禍;東吳的田豐,力勸袁紹不要對曹操正面作戰,袁紹不聽,將之打入大牢,出兵後果真大敗,牢中的田豐一聽,說:“我命休矣!”人曰:“你勸谏得對,袁紹一定會放了你。”田豐說:“我素知袁紹爲人心胸狹窄,我說錯了,他或許可以容我;我說對了,他必定不肯容我。”田豐的聰明,不但沒有爲他帶來官運亨通,反而冤死獄中。
蘇東坡說:“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雖然是蘇東坡對當朝的諷刺,但也說明,一個人徒有聰明才智,如果沒有培養福德因緣,也是很難立身處世!(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和自己競賽》)
2.宏觀與微觀
維摩居士的丈室雖小,它能容納叁萬八千多作獅子座椅,能接待萬千的菩薩羅漢,就等于佛陀看整個的叁千大千世界如庵摩羅果,這就是宏觀。諸葛亮在隆中的時候,劉玄德前去訪顧請教,所謂“隆中對”,諸葛亮道出叁國分治的遠景,這就是宏觀。
從一片雲朵可以知道天氣的變化;從一粒米可以看出農夫的汗水和辛苦;從一沙一石可以看出叁千大千世界;從袈裟的一角可以看出佛像的金容慈悲;從樹木花草的成長,可以見到大自然無限生命的機能。
所謂“見到一切諸法的成就,就能見到因緣”,這是微觀;“見到緣起,就能見佛”,這是宏觀。乃至“須彌納介子;介子藏須彌”,就是宏觀;“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就是微觀。(同上)
3.低頭
有一個人問一位哲學家:“從地到天有多高
”哲學家回答:“叁尺高!”“爲什麼這麼低呢?我們人不都長得至少有四尺、五尺、六尺高嗎?”哲學家回答:“所以,你超過叁尺高的人身,要在天地間立足,便要懂得低頭!”
這段話實在深富人生哲理!古代的儒家,學子入學,先教你叩頭拜師;佛教的信者,信佛要先禮拜。甚至朋友相交,也要點頭敬禮。一個人如果不和人接觸,隨你長得有多高,隨你如何昂昂乎不可一世;但是假如你要和人接觸,你就不需要低頭、謙卑。
在佛教裏,關于低頭還有另外的解釋,所謂“照顧腳下”,意指一個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要把路走好。
照顧腳下,才有根本。人,爲了安全,開車、走路,都要往地下看,而不會往天上看;一個人如果眼睛一直往上翻、朝上看,則必定會失敗。
低頭,是成熟,是美德。你看,古樹結實,都是垂下地來;稻穗成熟,也都是低頭的樣子。低頭是謙卑,低頭的人生會受人歡迎。(同上)
4.抵製誘惑
世間上,到處充滿了誘惑;抵製誘惑,才能成長。夏娃和亞當不就是因爲經不起一顆蘋果的誘惑,才犯下了罪業;佛陀的弟子須提那本來已經出家了,但是回家的時候,經不起妻子的誘惑,做出和修行不相應的事情,所以讓佛陀有了製戒的因緣。儒家的修身養性,主要的也是要讓人有不受誘惑的力量。
世間上到處都是誘惑。金錢的誘惑、名位的誘惑、愛情的誘惑,甚至于甜言蜜語的誘惑、富貴榮華的誘惑。這個世間上,五欲象個大磁鐵,誘惑你、吸引你,成爲他的俘虜;你不想受它的誘惑,你就得有另外一套抵製的力量。
誘惑看起來是從外面而來的,眼見得紅男綠女,萬種風情;耳聽的靡靡之音,耳聞輕柔淡雅的香味,還有那輕柔溫暖的感觸,甚至一些刺激嗜好的食品,所謂財、色、名、食、睡的繩索,就會把自己緊緊地捆綁起來。人不能怪外境的誘惑,這是因爲自己的內心無力,所以才抵製不了外境的誘惑。
飛蛾投火,春蠶作繭,色不迷人人自迷,這一切都是因爲沒有抵製的力量,所以才在誘惑下喪失了生命。
(同上)
5.公雞性格
所謂鴨子的性格,就表示日本人肯服從領導,有團隊的精神。正如一只老母鴨在前面走,後面的小鴨子就會一直跟著母鴨走,絕不會離開隊伍。
日本人的鴨子性格,可以從旅遊時看得出來。日本的旅行團,導遊只要拿著一只旗子在前面走,後面的日本人都會跟著隊伍走,絕不會脫隊。而中國人被比喻爲公雞的性格,因爲中國人不喜歡排隊,走到哪裏,都是叁叁兩兩,各自懶散地走路。
尤其,公雞不喜歡別人比他偉大,只要見到另一只公雞擡頭高叫“咕,咕,咕”,另外一只公雞就會長著翅膀沖向前方,啄其頭冠,使其不可昂首高叫,此即是見不得別人好也!
中國人的這種性格,養成了“甯爲雞首,不爲牛後”的脾氣。也就是說,中國人,人人自大、自高,大家都想稱雄于一方,而不肯落居于人後,此即公雞的性格。(同上)
6.一時與一世
感動是一時的,感恩是一世的;榮耀的一時的,影響是一世的;受戒是一時的,持戒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時的,成就是一世的。
人的一生,一時種下的因,其産生的結果可能影響及于一世。爲了我們的意識,甚至生生世世,凡事一定不能不注意“一時”的因果!(同上)
7.人性的善惡
人性是善的呢?是惡的呢?自古以來難有定論。荀子主張:人性是惡的。生來就自私、執著,帶著貪嗔癡而來人間爲惡,怎麼能說是善的呢?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爲恻隱之心,人皆有之。儒家多少的大儒學者爲了人性是善是惡,不斷地爭論,到最後人心是善是惡,仍然沒有定論。
人性是善的呢?人性是惡的呢?佛教說,一心可善可惡、可惡可善。善惡如同難兄難弟,糾纏一體,但看因緣,有的向善,有的向惡。《大乘起信論》說: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心生滅門,當中有很深的議論。《華嚴經》講:一心具足十法界,每一個生滅,都有善惡的,你的善心升華了,就每天一只往聖人的境界提升、淨化、善美、發光;如果你的惡念增加了,黑暗、沈淪、墮落、自毀難免。所以吾人在四聖六凡裏,起起落落,就看自己的功力把持,在善界長住呢?在凡俗停留呢?
《華嚴經》說“十法界”: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甚至于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此十發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因爲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人生的生命善善惡惡,好好壞壞,無始以來,一直糾纏不清。
法華的天臺家說,人心之中的善惡,有“性起”說,有“性具”說。避開那許多深奧的學說不論,只談我們的心,我們的前面有兩條路,一條是善道,一道是惡道,我們平常只要自問:我要往善路走呢?要往惡路走呢
往善路,依戒律規範身心,防非止惡,以道德來行事,喜舍布施,造福大衆,用法淨化心念,秉持定慧般若,影響社會,以菩提心照顧世間,化俗向真;只要世人秉持不滅真心,不斷努力,總會自我完成自心的圓滿法界。
如果你要向惡道行進,則自私、執著、損人利己、侵人利益、犯人所有,所謂惡貫滿盈,走到盡頭,失去生命的價值。惡道的衆生,不都是受著這樣的因果嗎?吾人不必一只去議論人心是善是惡,明明兩條路,你還不知道因該如何選擇嗎?(同上)
8.中陰身
人死之後,到哪裏去呢?人之死後,在還沒有投胎轉世之前,他是一個“中陰身”的地位。
什麼叫“中陰身”?簡單地說,就是生死之間並不是沒有“我”這個人了,我的心業還存在,這個心業就叫做“中陰身”。
中陰身的生命有多長?在人生數十寒暑之後,轉世投胎爲牛爲馬,爲天人爲阿修羅;從這到那,可能數百年,可能是數小時。但中陰身的年齡究竟有多長?以經典論,中陰身只是生死中間的一個過渡,它可以長四十九天,也可能只是短暫的幾秒鍾之間。
在中陰身的階段,是靠著自己往昔的行爲業力,在五趣六道中去找它的緣分轉世。有時候是隨著重的業力去投胎,有時是隨念的業力去轉世,有時是隨著習慣記憶,朝著印象深刻的地方走去。
據說,中陰身是個一尺多長,類似幽浮的一個陰暗的東西,它在大氣虛空中飄浮,找尋他的歸宿。有時它會經過一道白色的長洞,穿過這個長洞,必定投生于善道,所謂天、人之類;如果是罪惡深重的人,它就會經過一道黑色的長洞,穿過黑洞,可能是地獄、惡鬼、畜生。就好像人間犯了罪行被囚禁的人,送到哪一間牢房都不是太嚴重,因爲服刑完畢就可以出獄;中陰身投胎後,不管生在那一道,只要業報受盡,還是會有重新來過的機會。(同上)
9.清理垃圾
佛陀的弟子周利磐陀伽很笨,佛陀就教他念“拂塵掃垢”,從此以後他每天掃地時就不斷的念著“拂塵掃垢”。有一天,忽然心中生疑:“外面的塵垢要掃,內心的煩惱怎麼辦呢?”如此一想,心中的燈亮了起來,心裏澄明、淨化,周利磐陀伽也就因此開悟了。
基督教徒用祈禱來清理垃圾;佛教徒用誦經、禮拜來清理垃圾。社會上,有心人行善,修橋鋪路,主要的也是希望把心中因貪欲而積聚的垃圾減少一些。(同上)
10.生命學
生命盡管深奧難懂,分析起來不外乎“生”與“死”兩個課題。佛教非常正視生死問題,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生死學,例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決死的問題。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了生脫死。因此如何把握今生,不再受生死輪回,這也正是研究“生命學”的人所應該正視的主要課題。(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