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擒下。阿呵呵。卻歸湖山唱凱歌。
歌紀四明汪君信士
古君子兮道諸已。道器用兮合天理。同塵還若待時生。觀象不知何處起。荊叢叢襲莪叢叢。孝兮悌兮非沚中。聚應落落滴仙露。散或泠泠揚士風。風之上兮風之下。近一指兮遠一馬。秋水澹交無限情。夜光照乘胡爲者。伊予匪謂存余力。詠高義兮因胸臆。巴歌百字岩葉書。飛寄汪門舊知識。
送仲卿禅德
高兮竺卿。秋水虛明。夫何之象。堪雲指程。知吾不知。笑(理出情謂宜撫掌爾)伽耶城。
真州資福禅院新鑄鍾銘(並序)
國朝紫微舍人趙公。丙戌年出鎮姑蘇。裁情示空岩之客。所恨不能效善財。展轉南方以求先覺。如別幅敘雲嶽長老。令僧惠敏造鍾既成。創重樓以篪之。欲爲銘記。且言當使學者。有所警誤概也。縱能道其歸禅人惡肯信。惟師爲善知識。行重名當代。願爲此銘。因機垂化不亦美乎。然重顯固陋。荷大君子外獎敢不從命。辄複引寄。夫形聲未先。曠默奚准。器用之後。幽靈絕常。故聖人以鍾爲大。惟聖人則之。襲兮忘兮求以深矣。其能具諸種智。對飛雄辯。但未兼極有生。權化之來。未易窮也。感通傳稱。昔拘留孫于乾竺造青石鍾。如青玉色可容十斛。頂類諸天腹陷衆寶。八角四面華光互分。有化如來與日偕出。明宣秘演。或聞不聞。王舍城中。大千界內。匪同铮铮者乎。今嶽禅老于准甸造青銅鍾。如青珠色。過百鈞之用。上旋旁植繞獸蹲熊。其或層城晝閑。祇園夜永。寥寥霜月。射寒影以爭輝。殷殷地雷。發虛音而交振。師之唱險。資之繼難。寅夕铿铿。主伴索索。足使一鱗半甲。無違真化之方。二聽五觀。有寄神遊之域。善存殊應。扣惟良哉。謹爲銘曰。
淮之要沖 真之會府
中列梵铎 居我禅祖
參徒骈羅 慧敏千橹
爰構鯨音 息彼輪苦
峻橫崇臺 金飛碧回
斯門屢掩 向人或開
希兮微兮 作延乍催
先聞未及 後時不來
增悲遐宣 無困天理
帶識萬端 警悟齊起
遵晦陟明 其母得子
塵塵訪誰 刹刹問己
大緣斯成 大功不宰
君奉禹湯 臣仰元凱
碑勒绀園 銘寡文彩
庶其妙峰 永聳滄海
明覺禅師祖英集卷第六
明州雪窦山資聖寺第六祖明覺大師塔銘
尚書度支員外郎直秘閣兼充
史館檢討賜绯魚袋呂夏卿撰
夫真空不空。是有無證。寂滅不滅。是往來相。佛以權實一法。開頓漸之徑。使隨器而趨之。有不離道場得大智慧。有難行苦行爲人天業。日月爲明矣。而盲者不見睫毛。舟枻可濟矣。而溺者淪于波浪。人之未有惡明而忘濟者。其心一也。其途異矣。昆蚑之性群行食啄。倦則息觸則避。求所以安樂。不待教而能也。人之于貴賤貧富壽夭得喪。不知自然之分。愛惡悲欣。廉貪靜躁。糾纏桎梏。無所解脫。晝勞形骸。夜動夢寢。至于老死。且不知息。彼昆蚑知所以安樂。人顧不能也。佛之教人。推性命之際。以極天地之外。乃至觀身如掌中物。傳付法寶不寓文字。是謂禅那。山嶽之大有時而泐。金石之剛有時而刓。形器之用也我則異。于是無去無住。無取無離。不見于內。不見于外。不見中間。自利義也。利他仁也。是謂涅槃妙心諸佛法印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佛以授摩诃迦葉。傳僧伽梨衣。以待補處出世。爲成道之符。自是衣法相傳二十有七世香至王子。初入中國。谥曰圓覺。圓覺傳大祖。大祖傳鑒智。鑒智傳大醫。大醫傳大滿。大滿傳大鑒。大鑒藏衣傳法而已。大慧繼之。大寂承之。其後皆以所居稱。若天皇龍潭德山雪峰雲門香林智門。其世次也。禅師諱重顯。字隱之。大寂九世之孫。智門之法嗣也。俗姓李氏。母文氏。以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大師于遂州。始生瞑目若寐。叁日既浴。乃豁然而寤。屏去葷血不習戲弄。七歲有僧過其門。挽持袈裟。喜不自勝。聞梵呗之聲。辄泣下。父母問其故。懇請出家。父母執不可。師不食者累日。鹹平中終父母喪。詣益州普安院仁銑師。落發爲弟子。大慈寺僧元瑩。講定慧圓覺疏。師執卷質問大義。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伺夜入室請益。往複數四。瑩不能屈。乃拱手稱謝曰。子非滯教者。吾聞南方有得諸佛清淨法眼者。子其從之。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師于是東出襄陽。至石門聰禅師之席。居叁歲機緣不諧。聰谕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別所解。隨州智門祚禅師。子之師也。師乃徙錫而詣之。一夕問祚曰。古人不起一念。雲何有過。祚招師前席。師攝衣趨進。祚以拂子擊之。師未曉其旨。祚曰。解麼。師擬答次。祚又擊之。師由是頓悟。尋往廬山林禅師道場。問之曰。法爾不爾雲何指南。林曰。只爲法爾不爾。師遂拂衣而退。衆皆股栗。有毀于林者。林谕衆曰。此如來廣大叁昧也。非汝等輩以取舍心可了別也。師辭往池州景德寺爲首座。爲衆解肇法師般若論。知州曾公會。以果子抵于地曰。古人雲。不離當處常湛然。即今在何許。師指景德長老曰。只此長老亦不知落處。曾公雲。上座知也不得無過。師曰。明眼人難瞞。師南遊杭州。住持蘇州洞庭翠峰。嗣智門也。未幾曾公出守明州。手疏請師。住持雪窦資聖。蘇人固留不可。師曰。出家人止如孤鶴翹松。去若片雲過頂。何彼此之有。雪窦本智覺禅師道場。智覺亦雪峰五世孫。備傳琛。琛傳益。益傳韶。而壽繼之。智覺其號也。一法同源。而地有盈虛。師之至猶家焉。決潢汗變清泚。掖躄偃爭迅馳。州邦遠近輻辏座下。驸馬都尉和文李公。表錫紫方袍。侍中賈公又奏。加明覺之號。師住持叁十一載。度僧七十八人。先是門弟子建壽塔于寺之西南五百余步。一日命侍者。灑掃塔亭。行至山椒。曆覽久之曰。自今過此。何日複至。左右皆大驚。衆迎師還。師堅指塔所。衆皆號泣。隨至塔前。或曰。師無頌辭世耶。師曰。吾平生患語之多矣。翌日出杖屦衣盂。散遺其徒。有問疾者。留食殷勤與之約曰。七月七日複來相見。其夜盥浴整衣側臥而滅。時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俗壽七十叁。僧臘五十夏。以七月初六日入塔。如師之約。嗚呼師得妙用善機。不取諸法。能知去來達性命。故方是時升堂皇。遊牆藩者。悟性相體空。頓息萬緣。爲大乘法器。曰義懷在和。凡百五十人。傳其法于天下。彼遮護意根。網絆初心。背覺合塵。逐念流徙。得少爲多。妄立知見。雖叁詣投子九陟洞山。師亦援手濡足。而無以救之。是猶孔子之有宰我。孟子之有盆成括。非其師之過也自師出世門人。惟益文轸圓應文政遠塵允誠子環。相與裒記提唱語句詩頌。爲洞庭語錄。雪窦開堂錄。瀑泉集。祖英集。頌古集。拈古集。雪窦後錄。凡七集。師患語之多。而其徒怆然。猶以爲編攗有遺。蓋利他之謂也。余得其書而讀之。二十余年雖瞻仰高行。而祿利所縻無由親近。使得稽首避席。沾彼法雨覺悟塵勞。庶幾可教者。今蔑如之何。師辭世十有叁年。碑表未立。余杭僧惠思。撰行業錄。與其徒元圭覺濟大師。悟朋繼踵。褒文請銘。以予跂慕之心重之。以門人之請之勤。抑有待耶。愚公叩壤以移山。雖不量力。其誠則至矣。謹焚香再拜。系之以銘曰。
噫蠢愚 背本源
一念異 生二根
勝與劣 驷馬奔
嗜所得 自詐谖
失大道 南北轅
艾至老 愉朝昏
正遍覺 人天尊
迷者挽 溺者掀
朝暾出 彗霾雲
渴得漿 寒得薪
悟教化 知非真
趣安隱 擺客塵
王叔生 廣佛事
破六宗 應彈指
法來東 非會際
信衣傳 只履逝
頂五山 真法器
立積雪 殊其臂
忍非忍 得法髓
債必償 有裔嗣
皖公潛 佛日翳
翩南遊 立如椔
乞解脫 強哉慧
攘蜂虿 神嶽衛
破頭峰 衆雲從
橫六氣 酾二宗
教任意 任懶融
黃梅兒 陌上童
阙七相 了諸空
聖服勞 杵臼傭
和心偈 掊爭鋒
夜南骛 懷是逢
帝稽首 晞下風
舟複新 葉歸叢
有道得 無心通
世有承 四衆依
燈相續 埙應篪
師異禀 自孩提
斤吏俊 蹈聖梯
慈固挋 不得施
起恭孝 終苴缞
銑落發 瑩質疑
漢之東 得我師
抉盲瞆 柞荒災
昔無有 今委蛇
遇沾洽 發萌荑
淫鼁鳴 鍾未篪
魚目藏 明珠吐
巋二山 下檐聚
來萬裏 足繭踽
訇春雷 披蟄戶
辯縛解 決去住
沃醍醐 奭甘露
百五十 胄蕃庑
窮車轍 誦句語
瞻骨目 軸繪素
遠胡越 近杖屦
捐粗相 悉開悟
山茀郁 泉咿幽
虎迹交 鼪猱啾
塔門閟 松柏樛
天南垂 海彪彪
囊破褐 笈單裯
來環繞 五體投
名強身 祿飽喉
狃怨憎 甘鮑鱐
睨真乘 等贅疣
慶我生 辯薰莸
鄿誘掖 邈無由
瑑堅石 摅我憂
治平二年乙巳歲二月五日
《024 明覺禅師語錄(宋 惟蓋竺 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