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庵克文禅師語錄(又名真寂禅師語錄)
嗣法 福深 錄
雲庵真淨禅師語錄敘。
真淨和尚語錄。板留玉幾。學者艱得。每得之。遂失之。衲子酷愛之故也。半山古潭和尚。重镂板印行。以其乃舒王建寺。請開山之祖也。雖然。關西子沒頭腦一著子。決定不在此錄中。覽者宜具眼始得。
丙子正月鍾山比丘守忠拜書。
雲庵真淨禅師語錄目錄。
序文(僧守忠 蘇轍)。目錄(請疏附)。
卷第一。
住筠州聖壽語錄。
住洞山語錄上。
卷第二。
住洞山語錄下。
住金陵報甯語錄。
卷第叁。
住廬山歸宗語錄。
住寶峰禅院語錄上。
卷第四。
住寶峰禅院語錄下。
偈頌上。
卷第五。
偈頌中。
卷第六。
偈頌下。
附錄。
大丞相請疏。
伏以。肇置仁祠。永延睿算。歸誠善導。開迹勝緣。文公長老。獨受正傳。曆排戲論。求心之所祈向。發趣之所追宗。俯惟。慈哀愍徇勤企。謹疏。
元豐八年叁月日。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守司空上柱國荊國公食邑九千五百戶實封叁千戶王安石硫。
判府左丞請疏。
伏以。施綠野之林園。蔚然華構。立青蓮之場地。寵以嘉名。申祝壽祺。推明美報。必資達識。爲覺迷情。
文公長老。夙悟真乘。久臨清衆。若心數法。非外假于虛名。由聞思修。可內觀于實相。舉揚密義。和會勝緣。謹疏。
元豐八年叁月日。資政殿學士大中大夫知江甯府事兼管內勸農使充江南東路兵馬鈴轄上護軍魏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二百戶實封四百戶王安禮疏。
附錄。
雲庵真淨和尚行狀
門人高安釋德洪撰。
師。諱克文。黃龍南禅師之的嗣。陝府阌鄉鄭氏子。生而穎異。在龆龀中。氣宇如神人。與群兒戲。辄相問答。語言奇怪。聞者駭愕不能曉。則複軒渠笑悅而去。奕世缙紳。既長。喜觀書。不由師訓。自然通曉。事後母至孝。母嚚。數困辱之。親舊不忍視其苦。使遊學四方。旅次複州。北塔寺長老歸秀。道價方重于時。詞辯無礙。因側聆坐下。感悟流涕。願毀衣冠爲門弟子。秀笑曰。君妙年書生。政當嗟手取高第榮親。乃欲委迹寂寞。豈亦計之未熟耶。對曰。心空及第。豈止榮親。又將濟之。委迹寂寞。非所同也。秀奇其志而納之。服勤五年如一日。年二十五歲。試所習爲僧。明年受具足戒。即遊京洛。翺翔講肆。賢首慈恩。性相二宗。凡大經論。鹹造其微。解帙捉麈。詞音朗潤。談辯如雲。學者依以揚聲。燕居龍門山。偶經行殿庑間。見塑比丘像。蒙首瞑目。若在定者。忽自失。謂同學者曰。我所負者。如導子畫人物。雖曰妙盡。終非活者。既焚其疏義。包腰而南。平易艱險。安樂勞苦。諸方大道場。多所經曆。自重其木。以求師爲難。嘗至雲居。谒舜老夫。機語不契。不宿而去。又至德山應禅師。方夜參。雌黃先達。有六祖不乃雲門之語。失笑。黎明發去。聞雲峰悅禅師之風。兼程而往。至湘鄉。悅已化去。歎曰。既無其人。吾何適而不可。山川雖佳。未暇遊也。因此行寓居大沩。夜聞僧誦雲門語曰。佛法如水中月。是否。雲清波無透路。豁然心開。時。南禅師。已居積翠。徑造其廬。南曰。從什麼處來。曰沩山。南曰。恰值老僧不在。曰未審。向什麼處去也。南曰。天臺普請。南嶽雲遊。曰若然者。亦得自在去也。南曰。腳下鞋。是甚處得來。曰廬山七百錢唱得。南曰。何曾得自在。師指曰。何曾不自在耶。南公大駭。參依久之。辭去。至西山。翠岩長老順公。與之夜語。自失曰。起臨濟者子也。厚自愛。而師亦神思豁然。德其賞音。及南公居黃龍。複往省觐。南公嘗謂師曰。適令侍者卷簾。問渠。卷起簾時如何。曰照見天下。放下簾時如何。曰水泄不通。不卷不放時如何。侍者無語。汝作麼生。師曰。和尚替侍者。下涅槃堂始得。南厲語曰。關西人真無頭腦。乃顧旁僧。師指之曰。只這僧。也未夢見在。南公笑而已。隆慶閑禅師。與師友善。方掌客。閑問曰。文首座。何如在黃檗時。南公曰。渠在黃檗時。用錢如糞土。今如數世富人。一錢不虛用。自是。爲同時飽參者所服。南公入滅。學者歸之如雲。所至成叢林。熙甯五年。住筠州大愚。衆以師有道行。奔隨而至。太守錢公弋來遊。怪禅者驟多。即其室。未有以奇之。翌日命齋。師方趨就席。有犬逸出屏帷間。師少避之。錢公嘲之曰。禅者固能伏虎。反畏犬耶。師應聲曰。易伏隈岩虎。難降護宅龍。錢公大喜。願日間道。乃虛聖壽寺。命師居之。師方飯于州民陳氏家。使符至。遁去。錢公系同席數十人。將僧吏求必得之而後已。有見于新豐山寺者。即奔往。陳氏因叩首泣下曰。師不往。吾黨受苦矣。師曰。以我故。累君輩如此。因受之。遂闡法焉。未幾。移居洞山普和禅院。元豐之末。思爲東吳山水之遊。舍其居。扁舟東下。至鍾山。谒丞相舒王。王素知其名。閱谒喜甚。留宿定林庵。時。公方病起。樂聞空宗。恨識師之晚。謂師曰。諸經。皆首標時處。圓覺經獨不然。何也。師曰。頓乘所談。直示衆生。日用現前。不屬今古。只今老僧與相公。同入大光明藏。遊戲叁昧。互爲賓主。非關時處。又曰。經雲。一切衆生。皆證圓覺。而圭峰。易證爲具。謂譯者之訛。其義如何。師曰。圓覺如可改。則維摩亦可改也。維摩豈不曰。亦不滅受而取證。夫不滅受蘊而取證。與皆證圓覺之義同。蓋衆生現行無明。即是如來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公大悅。因舍第爲寺。以延師。爲開山第一祖。又以神宗皇帝問安。湯藥之賜崇成之。是謂報甯。歲度僧。買莊土。以供學者。而自撰請疏。有獨受正傳力排戲論之句者。敘師語也。又以其名請于朝。賜紫方袍。號真淨大師。金陵江淮。大會學者。至如稻麻粟葦。寺以新革室宇不能容。士大夫經遊無虛日。師未及嗽盥。而戶外之屦滿矣。殆不堪勞。于是。浩然思還高安。即日渡江。丞相留之不可遂。蔔老于九峰之下。作投老庵。紹聖之初。禦史黃公慶基。出守南康。虛歸宗之席。以迎師。師曰。今老病如此。豈宜複刺首迎送。爲我謝黃公。乞死于此。其徒哀告曰。山窮食寡。學者益衆。師德臘雖高。而精神康強。康山。自總祐二大士之後。叢林如死灰。願不忘祖宗。赴輿情之望。不得已乃行。先是。黃公。嘗望見師于丞相廣坐中。師既去。丞相語公曰。吾閱僧多矣。未有如此老者。故。公盡禮力致之。廬山諸刹。素以奢侈相矜。居者安軟暖。師率以枯淡。學者困于語言。醉于平實。師縱以無礙辯才。呵其偏見。未期年。翕然成風。叁年。今丞相張公商英。出鎮洪府。道由歸宗。見師于淨名庵。明年迎居石門。崇甯元年十月示疾。十六日中夜。沐浴更衣趺坐。衆請說法。師笑曰。今年七十八。四大相離別。火風既分散。臨行休更說。遺戒弟子。皆宗門大事。不及其私。言卒而殁。壽七十八。[廿/(月+曷)]五十二。茶毗之日。五色成焰。白光上騰。煙所及處。舍利分布。道俗千余人皆得之。余者尚不可勝數。塔于獨秀峰之下。師純誠慈愛。出于天性。氣韻邁往。超然奇逸。見人無親疏貴賤。溫顔軟語。禮敬如一。主持叢林。法度甚嚴。有犯令者。必罰無赦。以故五坐道埸。爲諸方所法。得遊戲叁昧。有樂說之辯。詞鋒智刃。斫伐邪林。如墮雲崩石。開發正見。光明顯露。如青天白日。人人自以謂臻奧。至于入室投機。則如銅崖鐵壁。不可攀緣。性喜施。隨有隨與。杖笠之外。不置一錢。行道說法。五十余年。布衣壞衲。翛然自守。于江西有大緣。民信其化。家家繪其像。飲食必祠。嗣法弟子。自黃檗道全。兜率從悅而下十人余。此其平生大概也。至其道之精微。皆非筆墨可能形容。竊嘗論之。其棄儒冠而入道。類丹霞。奔經論之學而穎悟。類南泉。尋師之艱苦。凜然不衰。類雪峰。說法縱橫。融通宗教。類大珠。至于光明偉傑。荷擔宗教。類百丈。此非某之言。叢林學者之言也。嗚呼兼古宗師之美。而全有之。可謂集厥大成。光于佛祖者欤。崇甯二年十月十五日。門人某。謹伏。
祭雲庵和尚文。
我生九歲。則知有師。寤寐悅慕。想見形儀。識師新豐。等父母慈。欣然摩頂。使執軍持。長遊大梁。剃發而歸。省于九峰。凜然德威。霜雪雨露。物以茂滋。師成就我。妙如四時。紫霄之下。泐水之湄。前後七年。龍起雲隨。今古一律。床毀陷擠。愛憐收拾。終不棄遺。我昔出山。師則有辭。子幼英發。終必有爲。顧吾老矣。見子無期。指其二子。藉汝教之。譴呵皆可。不可相離。德音在耳。星霜八移。師成新塔。我亦陳襄。昔師既化。品坐對啼。佥遺本明。遠乞銘詩。事濟而還。僵仆于地。山川隔阻。久絕音題。獨攜希祖。千裏來辭。一酬夙心。死無憾悲。師之平生。累德巍巍。必興其後。在我無疑。敢不激勵。上答恩私。
重修雲庵塔。
蛙朝遷而莫還。弗忘其本。烏羽成而反哺。蓋知其恩。何含齒戴發之可觀。曾哺烏田蛙之不若。唯雲庵之居庑。棋布名山。而卵塔之已頹。陵夷蒼野。室有朽貫。廪有陳紅。聞之而弗完。已喧余論。欲就而中辍。要亦非人。
雲庵真贊。
雲庵出黃龍之門。爲臨濟九世之孫。種性殊勝。契悟廣大。指示心要。辯如曹溪。決擇教乘。論如棗柏。作爲偈句。詞如志公。履踐明驗。精如永嘉。退居雲庵時。已七十余。幻滅都盡。慧光渾圓。可以想見其遺風余烈。門人德洪。謹拜手稽首。爲之贊曰。
于是住境 見與見緣 如夢能所 如蜜中邊
唯具正眼 入此叁昧 如妙蓮華 出緣生海
祖師活意 如來密機 成就衆住 如鶤鹘飛
使其自化 不由他悟 秀出叢林 光于佛祖
趍滅陝右 誕生江南 暗中五色 天下雲庵。
題雲庵手帖。叁首。
南禅師。學魯公字[寔-是+最]工。當時歸南公者。無不學之。然無出雲庵之右者。昭默老人。嘗與德洪。共觀此書。歎慕之不已。以謂不減楊少師一道人。其珍之。崇甯五年十月十八日。門人某題。
雲庵和尚。與檀越帖一紙。伏讀如受訓詞。叢林荒寒。無複平日。此老知不複見。況筆畫語言乎。門人某。流涕謹書。
右雲庵寄張惠淵偈一首。惠淵。予不見二十年。聞其精進日新。真能遵受雲庵之言者也。誠上人來自宣梵問其師。洎惠淵健否。偶記前偈。遂書以授誠。使歸舉似惠淵。較當日之本異同也。某書。
跋山谷雲庵贊。
雲庵住廬山時。山谷過焉。相與遊鸾溪。坐大石上。擘窠留題。其法喜之遊。如黃檗裴公。乃作此贊。後二十余年。得于衡陽毛氏之家。持以還長沙開法。長老覺慈。寔其的孫。時年二十叁歲。即以付之臨濟正脈。使流通不斷。乃無所愧。此贊其敬之哉。宣和五年中秋前一日。題。
雲庵生辰。
探手取空劫。瓜分破一塵。洞然無空缺。獨立不鮮陳。試問聲前見。何如頂後親。死生浪遮掩。漏泄是今辰。
七月四日。晝夢雲庵和尚教誨。久之而覺。作此示超然。
夏窗午睡誰呼覺。院靜惟聞繞砌泉。夢裏緒言猶可記。壁間遺象尚依然。襯珠定使拳披見。坐榻當今膝處穿。塔狂層峰衰眼力。何時同汝掃頹磚。
雲庵塔有雙桐。作此寄因侄。
十年不歸先師塔。聞有雙桐護石根。多寶佛應分半座。主林神對現前身。詩成坐對南山祖。寫寄山中玉澗因他日就陰當屋。歲時香火願爲鄰。
筠州洞山悟本禅師語錄
日本 慧印 校
洞山大師語錄序
東西道邈。二叁親傳。傳也已漸。真間爲僞。當僞之交出時。醇乎真者。獨洞祖乎。自厥初诘問無眼耳乎其師。至發迹南泉之供真。異聞無情說眼處。慎柏岩姓名之問。不間雲岩雍容影。蹈斷過水浪。呵止雲居受天供路。終設愚癡齋。明去來之數事。則實爲希世之師表矣。其語言章句。散在諸家之篇集。間有集錄也非。元文間。玄契老禅勤集號洞山錄。以藏梓于白華林。可謂幹祖考之蠱哉。然京師之途路萬裏。爲難爲乏道之拜請。而去歲庚辰之秋。江都吉祥禅寺之衆徒責予複校。亦不忘祖家也。尋請老衲語。乃告曰。戲乎洞祖乎。真矣。邃矣充矣。無偏矣。克中矣。固亦江漢以濯。秋日以曬。唯可以道心見之。不可以人心見之。若至其不可窺之。不可量之。不可移之。而無己獨立。則少林之下。實一人而已。贊甯言之。
寶曆十一年辛巳正月谷旦。印指月焚香拜題
《009 雲庵克文禅師語錄(嗣法 福深 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