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誰。試請道看。若道得其恩自報。若道不得明年四月八還是蓦頭澆。
智海逸禅師法嗣
瑞州廣檗志因禅師。僧問。如何是得力句。師曰腳。曰學人不會。師曰。一步進一步。上堂。四十九年說恩潤禽魚。十萬途程來警悟人天。這二老漢各人好與叁十棒。何故一個說長說短。一個胡言漢語。雖然如是且放過一著。
福州大中德隆海印禅師上堂。法無異法道無別道。時時逢見釋迦。處處撞著達磨。放步即交肩。開口即咬破。不咬破大小大。上堂。夫欲智拔先須定動。卓拄杖曰。唵蘇嚧嬌唎娑婆诃。歸堂吃茶。上堂。觸境無滯底爲甚麼擡頭不起。田地穩密底爲甚麼下腳不得。譬如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乃曰。門聾。樊哙踏開真主出。巨靈擡手錦鱗噴。參。上堂。平旦寅曉何人。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月裏麒麟看北鬥。向陽椑子一邊青。
福州白鹿山仲豫禅師。開堂日問答罷。師乃曰。設使言中辯的句裏藏機。意思交馳並同流浪。何故吾祖之道豈其然乎。若是上根作者。獨步丹霄臨機大用。把住涓滴不漏。放行乃浪湧千江。踞地全威壁立千仞。得不英靈自己荷負宗門。直饒恁麼未稱衲僧。且道衲僧有甚麼奇特。良久曰。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下座。
簽判劉經臣居士字興朝。少有逸才登仕版。于佛法未之信。年叁十二會東林照覺總禅師與語啓迪之乃敬服。因醉心祖道。既而抵京師谒慧林沖禅師。于僧問雪窦如何是諸佛本源。答曰千峰寒色。語下有省。歲余官雒幕。就參韶山杲禅師。將去任辭韶山。山囑曰。公如此用心何愁不悟。爾後或有非常境界無量歡喜。宜急收拾。若收拾得去便成法器。若收拾不得則有不甯之疾成失心之患矣。未幾複至京師趨智海依正覺逸禅師請問因緣。海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爾十二時中放光動地不自覺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公益疑不解。一夕入室。海舉傳燈所載。香至國王問波羅提尊者。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之語問之。公不能對疑甚。遂歸就寢熟睡至五鼓。覺來方追念問。見種種異相表裏通徹。六根震動天地回旋。如雲開月現喜不自勝。忽憶韶山臨別所囑之言。姑抑之。逗明。趨智海悉以所得告。海爲證據且曰。更須用得始得。公曰。莫要踐履否。海厲聲曰。這個是甚麼事卻說踐履。公默契。乃作發明心地頌八首。及著明道谕儒篇以警世。詞曰。明道在乎見性。余之所悟者見性而已。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楊子曰。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有見于此則能明乎道矣。當知道不遠人。人之于道猶魚之于水。未嘗須臾離也。唯其迷己逐物。故終身由之而不知。佛曰大覺。儒曰先覺。蓋覺此耳。昔人有言曰。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又曰。大道秖在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倒鎮相隨。語默同居止。欲識佛去處。秖這語聲是。此佛者之語道爲最親者。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瞻之在前也。忽焉在後也。取之左右逢其源也。此儒者之語道最迩者。奈何此道唯可心傳。不立文字故。世尊拈花而妙心傳于迦葉。達磨面壁而宗旨付于神光。六葉既敷千花競秀。分宗列派各有門庭。故或瞬目揚眉擎拳舉指。或行棒行喝豎拂拈槌。或持叉張弓輥毬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籲一笑。乃至種種方便皆是親切爲人。然秖爲太親故人多罔措。瞥然見者不隔絲毫。其或沈吟迢迢萬裏。欲明道者宜無忽焉。祖祖相傳至今不絕。真得吾儒所謂忿而不發開而弗違者矣。余之有得實在此門。反思吾儒自有其道。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識之一以貫之。故目擊而道存指掌而意谕。凡若此者皆合宗門之妙旨。得教外之真機。然而孔子之道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既沒不得其傳。而所以傳于世者特文字耳。故余之學必求自得而後已。幸余一夕開悟。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思口之所談手足之所運動無非妙者。得之既久日益見前。每以與人人不能受。然後知其妙道果不可以文字傳也。嗚呼是道也。有其人則傳。無其人則絕。余既得之矣。誰其自知乎。終余之身而有其人邪無其人邪。所不可得而知也。故爲記頌歌語以流播其事。而又著此篇以谕吾徒雲。
支提隆禅師法嗣
杭州靈隱玄本禅師。僧問。蚌含未剖時如何。師曰。光從何來。問臨濟入門便喝。德山入門便棒。此意如何。師曰。天晴不肯去。師見僧看經乃問。看甚麼經。僧無語。乃示頌曰。看經不識經。徒勞損眼睛。欲得不損眼。分明識取經。
淨土素禅師法嗣
杭州淨土院惟正禅師。秀州華亭黃氏子。幼從錢塘資聖院本如隸業。且將較藝于有司。如使禱觀音像以求陰相。師謝曰。豈忍獨私于己哉。郡人朱紹安聞而加歎。欲啓帑度之。師慨然曰。古之度人以清機密旨。今反是去古遠矣。吾墮叁寶數當有其時已。而遇祥符覃恩得諧素志。獨擁毳袍且弊。同列慢之。師曰。佛乎佛乎儀相雲乎哉。僧乎僧乎盛服雲乎哉。厥後有願輸奉歲時用度俾繼加之院務。亦複謝曰。聞托缽乞食。未聞安坐以享。聞曆谒諸祖。未聞廢學自任。況我齒茂氣完。正在筋力爲禮。非從事屋廬之秋也。于是提策東引。學叁觀于天臺。複旋徑山恣單傳之旨于老宿惟素。素董臨安功臣山淨土院。師輔相之久而繼席焉。然爲人高簡律身精嚴。名卿巨公多所推尊。葉內翰清臣牧金陵。迎師語道。一日葉曰。明日府有燕飲師固奉律能爲我少留一日款清話否。師諾之。翌日遣使邀。師留一偈而返曰。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爲僧祇合居岩谷。國士筵中甚不宜。坐客皆仰其標致。師識慮洗然不牽世累。雅愛跨黃犢。出入軍持巾缽悉挂角上。市人爭觀之。師自若也。杭守蔣侍郎嘗與師爲方外友。每往谒至郡庭下犢。談笑終日而去。蔣有詩曰。禅客尋常入舊都。黃牛角上挂瓶盂。有時帶雪穿雲去。便好和雲畫作圖。師嘗作山中偈曰。橋上山萬層。橋下水千裏。惟有白鹭鸶。見我常來此。平生製作叁十卷號錦溪集。又工書筆法勝絕。秦少遊珍藏之。冬不擁爐。以蘆花作毬納足其中。客至共之。夏秋好玩月。盤膝大盆中浮池上。自旋其盆吟笑達旦。率以爲常。九峰韶禅師嘗客于院。一夕將臥。師邀之曰。月色如此。勞生擾擾對之者能幾人。峰唯唯而矣。久之。呼童子使熟炙。峰方饑意作藥石頃乃橘皮湯一杯。峰匿笑曰。無乃太清乎。有問曰。師以禅師名。乃不談禅何也。師曰。徒費言語。吾懶甯假曲折。但日夜煩萬象爲敷演耳。言語有間而此法無盡。所謂造物無盡藏也。皇祐元年孟夏八日語衆曰。夫動以對靜未始有極。吾一動曆年六十有四。今靜矣。然動靜本何有哉。于是泊然而逝。
寶林殊禅師法嗣
婺州寶林用明禅師。僧問。世尊叁昧迦葉不知。和尚叁昧什麼人知。師曰。泥牛穿海去。木馬透雲歸。雲恁麼則學人請益。師曰。未敢相許。僧無語。師曰。真個。
東山宗禅師法嗣
建州定峰曉宣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雲收千嶽翠。雲如何領會。師曰。雨洗百花鮮。問學人上來請師垂示。師曰。江澄秋夜月。風掃曉天霞。雲一句才聞流通萬古。師曰。汝作麼生會。僧喝。師便打。
續傳燈錄卷第十續傳燈錄卷第十一目錄
大鑒下第十二世雲居舜禅師法嗣十五人
蔣山法泉禅師 天童澹交禅師
崇梵余禅師 慈雲修慧禅師
長耳子良禅師 開元瑩禅師(已上六人見錄)
衡山澄信禅師 祥符曉儒禅師
褒親暕禅師 善果懷演庵主
觀音元隱禅師 祥符法周禅師
西禅懷義禅師 開平處良禅師
慈雲居慧禅師(已上九人無錄)
大沩宥禅師法嗣五人
歸宗慧通禅師 興教慧憲禅師
崇福清雅禅師(已上叁人見) 崇福貴安禅師
大沩和尚(已上二人無錄)
育王琏禅師法嗣二十叁人
佛日戒弼禅師 天宮慎徽禅師
徑山維琳禅師 臨平勝因資禅師
彌陀正彥庵主(已上五人見錄)
金山寶覺禅師 安岩崇海禅師
廣慧利和禅師 明仙道信禅師
鳳皇文喜禅師 佛日道榮禅師
萬壽洪德禅師 精嚴同定禅師
寶雲有馨禅師 東禅智華禅師
東禅智賢禅師 極樂興嗣禅師
普先處忠禅師 石門希仲禅師
解空清瑞禅師 五磊智環禅師
顯聖宗利禅師
孫覺莘老居士(已上十八人無錄)
靈隱知禅師法嗣二人
靈隱正童禅師(見錄) 雪峰守超禅師(無錄)
承天簡禅師法嗣二人
智者利元禅師
瑞安僧印禅師(已上二人見錄)
九峰鑒韶禅師法嗣一人
大梅法英禅師(見錄)
稱心倧禅師法嗣一人
慧日堯禅師(見錄)
報本蘭禅師法嗣二人
中際可遵禅師 法明上座(已上二人見錄)
稱心明禅師法嗣一人
上藍光寂禅師(見錄)
承天宗禅師法嗣九人
崇福了禅師 承天守明禅師
鳳皇有從禅師 大龍德全禅師
海印法安禅師(已上五人見錄) 昆山昙玉禅師
因勝師俊禅師 法雨重俊禅師
護國從利禅師(已上四人無錄)
長蘆福禅師法嗣六人
廣慧和禅師(見錄) 保甯真戒禅師
長蘆法海禅師 壽甯楚韶禅師
資福文雅禅師
叁祖慧雲禅師(已上五人無錄)
天衣和禅師法嗣二人
菩提志專禅師(見錄) 菩提光用禅師(無錄)
雲居齊禅師法嗣五十六人
雲居契瑰禅師 靈隱文勝禅師
瑞岩義海禅師 廣慧智全禅師
保福居煦禅師 南明惟宿禅師
清溪清禅師 萬杉廣智禅師
金鵝虛白禅師 翠峰洪禅師
上藍普禅師(已上十一人見錄) 龍華悟乘禅師
報恩行思禅師 漳江昭遠禅師
興國洪禅師 楊岐居蘊禅師
九峰子玄禅師 鵝湖令新禅師
雲龍子才禅師 叁祖嶽禅師
雲窦遇新禅師 報本義圓禅師
建山智杲禅師 楊岐德海禅師
上方子澄禅師 化城會平禅師
清化智聰禅師 象田德圓禅師
育王居素禅師 …
《005 續傳燈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