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燒。二法無差互。菩提路不遙。字畫險勁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爲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釋因以布巾幪首而衣白服。師恨所說法聽者疑信各半。因不語者六年。岩寺當輸布而民歲代輸之。師不忍。置書布束中求免。吏得之愈怒追問。亦不答。以爲妖焚其布帽。火盡而帽益明鮮。乃索紙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後稍發語。後遊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經始谶曰。卻後當有白衣菩薩來興此山。師住叁年而成叢林。乃還南安。江南。眠槎爲行舟礙。師舟過焉摩挲之曰。去去莫與人爲害。槎一夕蕩除。有僧自惠州來曰。河源有巨舟著沙。萬牛挽不可動。願得以載磚建塔于南海爲衆生福田。師曰。此陰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陰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納福蔭菩提。僧即舟唱偈。而舟爲動萬衆歡呼。至五羊有巨商從借以載。僧許之。方解繂俄風作失舟所在。有沙彌無多聞性。而事師謹願。師憐之作偈使誦。久當聰明。偈曰。大智發于心。于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于是世間文字語言一覽誦念無所遺忘。偈語章句援筆立就。師示人多以偈。然題贈以之中四字于其後。莫有識其旨者。異迹甚著。所屬狀以聞。诏佳之。宰相王欽若大參趙安仁以下皆贈詩。師未嘗視置承塵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衆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遂右脅臥而化。谥曰定光圓應禅師。
廣教志禅師法嗣
舒州四面山懷清禅師。初住蕲口興化。僧問。臨濟叁玄似石女向波中作舞。雲門關[木+戾]閃铄如鹞子過新羅。去此二途興化當行何令。師曰。道什麼。僧雲。恁麼則和尚與古人出氣。師曰。再犯不容。僧應喏。師以拄杖打禅床曰。若不點破將謂山僧瞌睡。
石門遠禅師法嗣
果州清居山浩升禅師。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金雞啼石戶。得意逐波清。曰未審是誰之子。師曰。謝汝就門罵詈。
鄧州廣濟方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騎牛趁春草。背卻少年爺。問寶劍未磨時如何。師曰。烏龜啖黑豆。曰。磨後如何。師曰。庭柱挂燈籠。曰如何是修行。師曰。庭柱傷寒。
懷安軍雲頂鑒禅師。僧問。雪點紅爐請師驗的。師曰。王婆煮锝。曰爭奈即今何。師曰。猶嫌少在。
潭州道吾契诠禅師。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鳳嶺無私曲。如今天下傳。曰如何是道吾境。師曰。溪花含玉露。庭果落金臺。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擁爐披古衲。曝日枕山根。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玉上青蠅。曰見後如何。師曰。紅爐焰裏冰。
梁山觀禅師法嗣
鼎州羅紋得珍山主。僧問。親切處乞師指示。師曰。老僧元是廣南人。
澧州藥山利昱禅師。上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與諸上座同生。叁世諸佛與諸上座同參。叁藏聖教與諸上座同時。還信得及麼。若也信得及。陝府鐵牛吞卻乾坤。雖然如是。被法身礙卻轉身不得。須知有出身之路。作麼生是諸上座出身之路。道道。良久曰。若道不得永沈苦海。珍重。僧問。格外之談乞師垂示。師曰。要道也不難。曰。恁麼則萬仞碧潭許垂一線也。師曰。大衆笑爾。
鼎州梁山岩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新羅附子蜀地當歸。
德山晏禅師法嗣
鼎州德山志先禅師。僧問。見色便見心時如何。師曰。角弓彎似月。寶劍利如霜。曰如何領會。師曰。金甲似魚鱗。朱旗如火焰。問遠遠投師乞師一接。師曰。不接。曰恁麼則虛伸一問。師曰。少逢穿耳客。多遇刻舟人。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爲甚麼不得成佛道。師曰。貪觀天上月。失卻掌中珠。問軍期急速時如何。師曰。十字街頭滿面塵。曰爲甚麼如此。師曰。知而故犯。問如何是無爲之談。師曰。石牛石虎喃喃語。曰是何言教。師曰。長行書不盡。短偈絕人聞。問如何是一稱南無佛。師曰。皆以成佛道。
北禅感禅師法嗣
濠州南禅聰禅師。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冬月深林雨。叁春平地風。問如何是大道根源。師曰。雲興當午夜。石虎叫連宵。
谷隱俨禅師法嗣
襄州谷隱契崇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番人皮裘胡人著。曰學人不會此理如何。師曰。聾人側耳啞人歌。
續傳燈錄卷第二續傳燈錄卷第叁目錄
大鑒下第十一世汾陽昭禅師法嗣十六人
石霜楚圓禅師 琅邪慧覺禅師
大愚守芝禅師 石霜法永禅師
法華全舉禅師 芭蕉谷泉禅師
龍華曉愚禅師 天聖皓泰禅師
龍潭智圓禅師 投子圓修禅師
太子道一禅師(已上十一人見錄)
乾明了同禅師 疏山曉珠禅師
荊南竹園禅師 湖州羅漢興禅師
汾陽侍者(立化已上五人無錄)
葉縣省禅師法嗣八人
浮山法遠禅師 寶應法昭禅師
大乘慧果禅師(已上叁人見錄) 石門守進禅師
廣慧懷慶禅師 承天遐猛禅師
什邡方水禅師
香岩海仙禅師(已上五人無錄)續傳燈錄卷第叁
大鑒下第十一世汾陽昭禅師法嗣
潭州石霜楚圓慈明禅師全州李氏子。少爲書生。年二十二依湘山隱靜寺出家。其母有賢行使之遊方。聞汾陽道望遂往谒焉。陽顧而默器之。經二年未許入室。每見必罵诟。或毀诋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陽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師擬伸救。陽掩師曰。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辭去依唐明嵩禅師。嵩謂師曰。楊大年內翰知見高入道穩實。子不可不見。師乃往見大年。年問曰。對面不相識。千裏卻同風。師曰。近奉山門請。年曰。真個脫空。師曰。前月離唐明。年曰。適來悔相問。師曰。作家。年便喝。師曰。恰是。年複喝。師以手劃一劃。年吐舌曰。真是龍象。師曰。是何言欤。年喚客司點茶來。元來是屋裏人。師曰。也不消得。茶罷又問。如何是上座爲人一句。師曰切。年曰。與麼則長裙新婦拖泥走。師曰。誰得似內翰。年曰。作家作家。師曰。放爾二十棒。年拊勝曰。這裏是甚麼所在。師拍掌曰。也不得放過。年大笑。又問。記得唐明當時悟底因緣麼。師曰。唐明問首山。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山曰。楚王城畔汝水東流。年曰。秖如此語意旨如何。師曰。水上挂燈籠。年曰。與麼則孤負古人去也。師曰。內翰疑則別參。年曰。叁腳蝦蟆跳上天。師曰。一任勃跳。年乃大笑。館于齋中日夕質疑。智證因聞前言往行恨見之晚。朝中見驸馬都尉李公遵勖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師子。李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谒奈何。年默然。歸語師曰。李公佛法中人。聞道風遠至有願見之心。政以法不得與侍從過從。師于黎明谒李公。公閱谒使童子問曰。道得即與上座相見。師曰。今日特來相看。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當道種青松。師曰。不因今日節。余日定難逢。童又出曰。都尉言。與麼則與上座相見去也。師曰。腳頭腳底。公乃出坐定問曰。我聞西河有金毛師子是否。師曰。甚麼處得者消息。公便喝。師曰。野幹鳴。公又喝。師曰。恰是。公大笑。師辭。公問。如何是上座臨行一句。師曰。好將息。公曰。何異諸方。師曰。都尉又作麼生。公曰。放上座二十棒。師曰。專爲流通。公又喝。師曰瞎。公曰。好去。師應喏喏。自是往來楊李之門以法爲友。久之辭還河東。年曰。有一語寄與唐明得麼。師曰。明月照見夜行人。年曰。卻不相當。師曰。更深猶自可。午後更愁人。年曰。開寶寺前金剛。近日因甚麼汗出。師曰知。年曰。上座臨行豈無爲人底句。師曰。重疊關山路。年曰。與麼則隨上座去也。師噓一聲。年曰。真師子兒大師子吼。師曰。放去又收來。年曰。適來失腳踏倒。又得家童扶起。師曰。有甚麼了期。年大笑。師還唐明。李公遣兩僧訊師。師于書尾畫雙足。寫來僧名以寄之。公作偈曰。黑毫千裏余。金椁示雙趺。天人渾莫測。珍重赤須胡。師以母老南歸。至瑞州首衆于洞山。時聰禅師居焉。先是汾陽謂師曰。我遍參雲門兒孫。特以未見聰爲恨。故師依止叁年乃遊仰山。楊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使請師出世說法。守以南源致師。師不赴。旋特谒守願行。守問其故。對曰。始爲讓今偶欲之耳。守大賢之。住後上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乃豎起拄杖曰。這個是南源拄杖子。阿那個是經。良久曰。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喝一喝下座。上堂良久曰。無爲無事人猶是金鎖難。喝一喝下座。問如何是佛。師曰。水出高原。問如何是南源境。師曰。黃河九曲水出昆侖。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隨流人不顧斫手望扶桑上堂。雲收霧卷杲日當空。不落明暗如何通信。僧問。山深覓不得時如何。師曰。口能招禍。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洞庭湖裏浪滔天。問東湧西沒時如何。師曰尋。問夜靜獨行時如何。師曰。叁把茆。問寶劍未出匣時如何。師曰響。曰出匣後如何。師噓一聲。問鬧中取靜時如何。師曰。頭枕布袋。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堆堆地。曰見後如何。師曰。堆堆地。問一得永得時如何。師曰。抱石投河。問仗镆邪劍擬取師頭時如何。師曰。斬將去。僧擬議。師便打。師住叁年棄去。谒神鼎諲禅師。鼎首山高第望尊一時。衲子非人類精奇。無敢登其門者。住山叁十年。門弟子氣吞諸方。師發長不剪。弊衣楚音。通谒稱法侄。一衆大笑。鼎遣童子問。長老誰之嗣。師仰視屋曰。親見汾陽來。鼎杖而出顧見颀然問曰。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師指其後絕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鼎回顧相矍铄。師地坐脫只履而視之。鼎老忘所問。又失師所在。師徐起整衣且行且語曰。見面不如聞名。遂去。鼎遣人追之。不可。歎曰。汾州乃有此兒邪。師自是名重叢林。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雅爲士大夫所信敬。鼎見延稱師知見可興臨濟。會道吾虛席。延白郡請以師主之。法令整肅。忘軀爲法者集焉。上堂。先寶應曰。第一句薦得堪與佛祖爲師。第二句薦得堪…
《005 續傳燈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