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04 景德傳燈錄(宋 道原 纂)▪P17

  ..續本文上一頁標第一明慕道儀式。

  戒憍奢意第二。

  初雖立志修道善識軌儀。若叁業憍奢妄心擾動。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淨修叁業第叁。

  前戒憍奢略標綱要。今子細檢責令過不生。故次第叁明淨修叁業。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頌第四。

  已檢責身口令粗過不生。次須入門修道漸次不出定慧。五種起心。六種料簡。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頌也。

  毗婆舍那頌第五。

  非戒不禅。非禅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頌也。

  優畢叉頌第六。

  偏修于定定久則沈。偏學于慧慧多心動。故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于定慧令不沈動。使定慧均等舍于二邊。

  叁乘漸次第七。

  定慧既均則寂而常照。叁觀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圓。自解雖明悲他未悟。悟有深淺。故次第七明叁乘漸次也。

  事理不二第八。

  叁乘悟理理無不窮。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袪倒見也。

  勸友人書第九。

  事理既融內心自瑩。複悲遠學虛擲寸陰。故次第九明勸友人書也。

  發願文第十。

  勸友人雖是悲他專心。在一情猶未普。故次第十明發願文誓度一切。

  複次觀心十門。初則言其法爾。次則出其觀體。叁則語其相應。四則警其上慢。五則誡其疏怠。六則重出觀體。七則明其是非。八則簡其诠旨。九則觸途成觀。十則妙契玄源。

  第一言法爾者。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銷。佛眼之功圓著。是以叁谛一境。法身之理常清。叁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叁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爲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

  第二出其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叁語其相應者。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叁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

  第五誡其疏怠者。然渡海應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細而研之。

  第八簡其诠旨者。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會。旨觀何得複存耶。

  第九觸途成觀者。夫再演言詞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方移則言理無差。無差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胤耳。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甯執觀而迷旨。達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

  師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安坐示滅。十一月十叁日塔于西山之陽。敕谥無相大師。塔曰淨光。宋朝淳化中太宗皇帝诏本州重修龛塔。

  司空山本淨禅師者绛州人也。姓張氏。幼歲披缁于曹溪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天寶叁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辨常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直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師曰。天下禅宗碩學鹹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爲求佛邪問道邪。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議雲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雲何即心是佛。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雲何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既回阙。庭具以山中所遇奏聞。即敕光庭诏師。十二月十叁日到京敕住白蓮亭。越明年正月十五日召兩街名僧碩學。赴內道場與師闡揚佛理。時有遠禅師者。抗聲謂師曰。今對聖上校量宗旨。應須直問直答不假繁辭。只如禅師所見以何爲道。師答曰。無心是道。遠曰。道因心有。何得言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虛然。窮心既無道憑何立。二俱虛妄總是假名。遠曰。禅師見有身心是道以否。師曰。山僧身心本來是道。曰適言無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來是道。豈不相違。師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曰觀禅師形質甚小。卻會此理。師曰。大德。只見山僧相。不見山僧無相。見相者是大德所見。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悟其道。若以相爲實窮劫不能悟道。曰今請禅師于相上說于無相。師曰。淨名經雲。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無我所見與道相應。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見窮劫不可會道也。遠公聞語失色逡巡避席。師有偈曰。

  四大無主複如水  遇曲逢直無彼此

  淨穢兩處不生心  壅決何曾有二意

  觸境但似水無心  在世縱橫有何事

  複雲。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無主。即悟無心。若了無心自然契道。又有志明禅師者。問曰。若言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是道。又雲。身心本來是道。四生十類皆有身心亦應是道。師曰。大德若作見聞覺知之解。與道懸殊。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經雲。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無見聞覺知憑何而立。窮本不有何處存心。焉得不同草本瓦礫。志明杜口而退。師又有偈曰。

  見聞覺知無障礙  聲香味觸常叁昧

  如鳥空中只麼飛  無取無舍無憎愛

  若會應處本無心  始得名爲觀自在

  又有真禅師者。問雲。道既無心佛有心否。佛之與道是一是二。師曰。不一不異。曰佛度衆生爲有心故。道不度人爲無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無二。師曰。若言佛度衆生道無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見。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虛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實總是假名。一假之中何分二。問曰。佛之與道從是假名。當立名時。是誰爲立。若有立者何得言無。師曰。佛之與道因心而立。推窮立心心亦是無。心既是無即悟二俱不實。知如夢幻即悟本空。強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見解。師乃說無修無作。偈曰。

  見道方修道  不見複何修

  道性如虛空  虛空何所修

  遍觀修道者  撥火覓浮漚

  但看弄傀儡  線斷一時休

  又有法空禅師者。問曰。佛之與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應不實。何以從前尊宿皆言修道。師曰。大德錯會經意。道本無修大德強修。道本無作大德強作。道本無事強生多事。道本無知于中強知。如此見解與道相違。從前尊宿不應如是。自是大德不會。請思之。師又有偈曰。

  道體本無修  不修自合道

  若起修道心  此人不會道

  棄卻一真性  卻入鬧浩浩

  忽逢修道人  第一莫向道

  又有安禅師者。問曰。道既假名佛雲妄立。十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一切是妄以何爲真。師曰。爲有妄故將真對妄。推窮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總是假名。二事對治都無實體。窮其根本一切皆空。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無殊。複是何物。師曰。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經雲。無相似無比況。言語道斷如鳥飛空。安公慚伏不知所措。師又有偈曰。

  推真真無相  窮妄妄無形

  返觀推窮心  知心亦假名

  會道亦如此  到頭亦只甯

  又有達性禅師者。問曰。禅是至妙至微。真妄雙泯佛道兩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實。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作此解時不可斷絕衆生善惡二根。師曰。善惡二根皆因心有。窮心若有根亦非虛。推心既無根因何立。經雲。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善惡業緣本無有實。師又有偈曰。

  善既從心生  惡豈離心有

  善惡是外緣  于心實不有

  舍惡送何處  取善令誰守

  傷嗟二見人  攀緣兩頭走

  若悟本無心  始悔從前咎

  又有近臣。問曰。此身從何而來。百年之後複歸何處。師曰。如人夢時從何而來。睡覺時從何而去。曰夢時不可言無。既覺不可言有。雖有有無來往無所。師曰。貧道此身亦如其夢。又有偈曰。

  視生如在夢  夢裏實是鬧

  忽覺萬事休  還同睡時悟

  智者會悟夢  迷人信夢鬧

  會夢如兩般  一悟無別悟

  富貴與貧賤  更亦無別路

  上元二年五月五日歸寂。敕谥大曉禅師婺州玄策禅師者婺州金華人也。出家遊方屆于河朔。有智隍禅師者。曾谒黃梅五祖。庵居二十年自謂正受。師知隍所得未真。往問曰。汝坐于此作麼。隍曰入定。師曰。汝言入定。有心耶無心耶。若有心者一切蠢動之類皆應得定。若無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時。則不見有有無之心。師曰。既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則非大定。隍無語良久。問師嗣誰。師曰。我師曹溪六祖。曰六祖以何爲禅定。師曰。我師雲。夫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隍聞此說。遂造于曹溪請決疑翳。而祖意與師冥符。隍始開悟。師後卻歸金華。大開法席。

  曹溪令韬禅師者吉州人也。姓張氏。依六祖出家。未嘗離左右。祖歸寂遂爲衣塔主。唐開元四年玄宗聆其德風诏令赴阙。…

《004 景德傳燈錄(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005 續傳燈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