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辭疾不起。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取傳法衣入內供養。仍敕師隨衣入朝。師亦以疾辭。終于本山。壽九十五。敕谥大曉禅師。
西京光宅寺慧忠國師者越州諸暨人也。姓冉氏。自受心印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四十余祀不下山門。道行聞于帝裏。唐肅宗上元二年敕中使孫朝進。赍诏征赴京。待以師禮。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臨禦複迎止光宅精藍。十有六載隨機說法。時有西天大耳叁藏。到京雲。得他心慧眼。帝敕令與國師試驗。叁藏才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狲。師第叁問語亦同前。叁藏良久罔知去處。師叱曰。遮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叁藏無對(僧問。仰山曰。大耳叁藏第叁度爲什麼不見國師。仰山曰。前兩度是涉境心。後入自受用叁昧。所以不見。又有僧舉前語問玄沙。玄沙曰。汝道前兩度還見麼。玄覺雲。前兩度若見。後來爲什麼不見。且道利害在什麼處。僧問趙州曰。大耳叁藏第叁度不見國師。未審國師在什麼處。趙州雲。在叁藏鼻孔上。僧問玄沙。既在鼻孔上。爲什麼不見。玄沙雲。只爲太近)一日喚侍者。侍者應諾。如是叁召皆應諾。師曰。將謂吾孤負汝。卻是汝孤負吾(僧問玄沙。國師喚侍者意作麼生。玄沙雲。卻是侍者會。雲居錫雲。且道侍者會不會。若道會。國師又道汝孤負吾。若道不會。玄沙又道卻是侍者會。且作麼生商量。玄覺征問僧。什麼是侍者會處。僧雲。若不會爭解恁麼應玄覺雲。汝少會在。又雲。若于這裏商量得去。便見玄沙。僧問法眼。國師喚侍者意作麼生。法眼雲。且去別時來。雲居錫雲。法眼恁麼道。爲複明國師意不明國師意。僧問趙州。國師喚侍者意作麼生。趙州雲。如人暗裏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南泉到參。師問。什麼處來。對曰江西來。師曰。還將得馬師真來否。曰只遮是。師曰。背後底。南泉便休(長慶棱雲。大似不知。保福展雲。幾不到和尚此間。雲居錫雲。此二尊者盡扶背後。只如南泉休去。爲當扶面前扶背後)麻谷到參繞禅床叁匝于師前振錫而立。師曰。既如是何用更見貧道。麻谷又振錫。師叱曰。遮野狐精出去。師每示衆雲。禅宗學者。應遵佛語一乘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互不相許。如獅子身蟲。夫爲人師者若涉名利。別開異端則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傷其手。香象所負非驢能堪。有僧問。若爲得成佛去。師曰。佛與衆生一時放卻當處解脫。問作麼生得相應去。師雲。善惡不思自見佛性。問若爲得證法身。師曰。越毗盧之境界。曰清淨法身作麼生得。師曰。不著佛求耳。問阿那個是佛。師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煩惱否。師曰。煩惱性自離。曰豈不斷耶。師曰。斷煩惱者即名二乘。煩惱不生名大涅槃。問坐禅看靜此複若爲。師曰。不垢不淨。甯用起心而看淨相。又問。禅師見十方虛空是法身否。師曰。以想心取之是顛倒見。問即心是佛可更修萬行否。師曰。諸聖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耶。又曰。我今答汝窮劫不盡。言多去道遠矣。所以道。說法有所得斯則野幹鳴。說法無所得。是名師子吼。南陽張濆行者問。伏承和尚說無情說法。某甲未體其事。乞和尚垂示。師曰。汝若問無情說法。解他無情方得聞我說法。汝但聞取無情說法去。濆曰。只約如今有情方便之中。如何是無情因緣。師曰。如今一切動用之中。但凡聖兩流都無少分起滅。便是出識不屬有無。熾然見覺。只聞無其情識系執。所以六祖雲。六根對境分別非識。有僧到參禮。師問。蘊何事業。曰講金剛經。師曰。最初兩字是什麼。曰如是。師曰。是什麼無對。有人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脫。曰恁麼即斷去也。師曰。向汝道諸法不相到斷什麼。師見僧來。以手作圓相。相中書日字。僧無對。師問本淨禅師。汝已後見奇特言語如何淨曰。無一念心愛。師曰。是汝屋裏事。肅宗問。師得何法。師曰。陛下見空中一片雲麼。帝曰見。師曰。釘釘著懸挂著。又問。如何是十身調禦。師乃起立曰。還會麼。曰不會。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又曰。如何是無诤叁昧。師曰。檀越蹋毗盧頂上行。曰此意如何。師曰。莫認自己清淨法身。又問師。師都不視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虛空麼。曰見。師曰。他還眨目視陛下否。魚軍容問。師住白崖山。十二時中如何修道。師喚童子來。摩頂曰。惺惺直然惺惺。曆曆直然曆曆。已後莫受人謾。師與紫璘供奉論義。既升坐。供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師曰。立義竟。供奉曰。是什麼義。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坐。一日師問紫璘供奉。佛是什麼義。曰是覺義。師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師曰。用覺作麼無對。又問。如何是實相。師曰。把將虛底來。曰虛底不可得。師曰。虛底尚不可得。問實相作麼。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文殊堂裏萬菩薩。曰學人不會。師曰。大悲千手眼。耽源問。百年後有人問極則事作麼生。師曰。幸自可憐生。須要個護身符子作麼。師以化緣將畢涅槃時至。乃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曰就師請取塔樣。師良久曰。會麼。曰不會。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大曆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脅長往。弟子奉靈儀于黨子谷建塔。敕谥大證禅師。代宗後诏應真入內舉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曰不會。真述偈曰。
湘之南 潭之北 中有黃金充一國
無影樹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無知識
應真後住耽源山
西京荷澤神會禅師者襄陽人也。姓高氏。年十四爲沙彌谒六祖。祖曰。知識遠來大艱辛將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師曰。以無住爲本。見即是主。祖曰。遮沙彌爭合取次語。便以杖打。師于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識曆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自此給侍。他日祖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師乃出曰。是諸佛之本原。神會之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本原佛性。師禮拜而退。師尋往西京受戒。唐景龍中卻歸曹溪。祖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沈廢于荊吳。嵩嶽漸門盛行于秦洛。乃入京。天寶四年方定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教)乃著顯宗記盛行于世。一日鄉信至報二親亡。師入堂白槌曰。父母俱喪。請大衆念摩诃般若。衆才集師便打槌曰。勞煩大衆。師于上元元年五月十叁日中夜奄然而化。俗壽七十五。二年建塔于洛京龍門。敕于塔所置寶應寺。大曆五年賜號真宗般若傳法之堂。七年又賜般若大師之塔。
有僧舉臥輪禅師偈雲。
臥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六祖大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
慧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此二偈諸方多舉故附于卷末。臥輪者非名即住處也)。
景德傳燈錄卷第五景德傳燈錄卷第六
南嶽懷讓禅師法嗣第一世九人
江西道一禅師(一人見錄姓馬時謂馬祖) 南嶽常浩禅師
智達禅師 坦然禅師
潮州神照禅師 揚州大明寺嚴峻禅師
新羅國本如禅師 玄晟禅師
東霧山法空禅師(已上八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二世叁十七人(馬祖法嗣)
越州大珠慧海禅師 洪州泐潭山法會禅師
池州杉山智堅禅師 洪州泐潭惟建禅師
澧州茗溪道行禅師 撫州石鞏慧藏禅師
唐州紫玉山道通禅師 江西北蘭讓禅師
洛京佛光如滿禅師 袁州南源道明禅師
忻州郦村自滿禅師 朗州中邑洪恩禅師
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禅門規式附已上十叁人見錄) 鎬英禅師
崇泰禅師 王姥山翛然禅師
華州伏棲寺策禅師 澧州松滋塔智聰禅師
唐州雲秀山神鑒禅師 揚州棲靈寺智通禅師
坑州智藏禅師 京兆懷韬禅師
處州法藏禅師 河中府懷則禅師
常州明幹禅師 鄂州洪潭禅師
象原懷坦禅師 潞府青蓮元禮禅師
河中府保慶禅師 甘泉志賢禅師
大會山道晤禅師 潞府法柔禅師
京兆鹹通寺覺平禅師 義興勝辯禅師
海陵慶雲禅師 洪州開元寺玄虛禅師(已上二十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懷讓禅師第一世
江西道一禅師漢州什邡人也。姓馬氏。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發。受具于渝州圓律師。唐開元中習禅定于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同參九人唯師密受心印(讓之一猶思之遷也。同源而異派。故禅法之盛始于二師。劉轲雲。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爲無知矣。西天般若多羅記達磨雲。震旦雖闊無別路。要假侄孫腳下行。金雞解銜一顆米。供養十方羅漢僧。又六祖能和尚謂讓曰。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蹋殺天下人。厥後江西法嗣布于天下。時號馬祖焉)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大曆中隸名于開元精舍。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親受宗旨。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坐下。一日謂衆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又雲。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叁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複如是。于心所生即名爲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心。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隨時說 菩提亦只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僧問。和尚爲什麼說即心即佛。師雲。爲止小兒啼。僧雲。啼止時如何。師雲。非心非佛。僧雲。除此二…
《004 景德傳燈錄(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