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竺叁藏佛陀扇多吉弗煙等。重究梵文甄別宗旨次敘師承。得無疵謬也。
第叁十一祖道信大師者。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後徙于蕲州之廣濟縣。師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既嗣祖風。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僅六十年。隋大業十叁載。領徒衆抵吉州。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萬衆惶怖。師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時賊衆望雉堞間。若有神兵。乃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不可攻矣。稍稍引去。唐武德甲申歲。師卻返蕲春住破頭山。學侶雲臻。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師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師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師曰。汝無性耶。答曰。性空故。師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于父母所乞令出家。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舍爲弟子。名曰弘忍(舊本無名曰弘忍四字。今此添入。若不言名。以至付法傳衣者。是何人耶。兼後有忍曰二字。亦自不明耳)以至付法傳衣。偈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信合 當生生不生
遂以學徒委之。一日告衆曰。吾武德中遊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衆皆默然。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師曰善。後貞觀癸卯歲。太宗向師道味欲瞻風彩。诏赴京師。上表遜謝前後叁返。竟以疾辭。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使至山谕旨。師乃引頸就刃神色俨然。使異之回以狀聞。帝彌加歎慕。就賜珍缯以遂其志。迄高宗永徽辛亥歲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戶無故自開。儀相如生。爾後門人不敢複閉。代宗谥大醫禅師慈雲之塔。自圓寂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叁百五十六載(當雲叁百五十四載)。
第叁十二祖弘忍大師者蕲州黃梅人也。姓周氏。生而岐嶷。童遊時逢一智者。歎曰。此子阙七種相不逮如來。後遇信大師得法嗣化。于破頭山鹹亭中有一居士。姓盧名慧能。自新(舊本誤作蕲字)州來參谒師。問曰。汝自何來曰嶺南師曰。欲須何事。曰唯求作佛。師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爲得佛。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師知是異人。乃诃曰。著槽廠去。能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于杵臼之間。晝夜不息經八月。師知付授時至。遂告衆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爲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衆所宗仰。鹹共推稱雲。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衆譽不複思惟。乃于廊壁書一偈雲。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遣有塵埃
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贊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誦念。能在碓坊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歎賞。必將付法傳衣也能曰。其偈雲何。同學爲誦。能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學诃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能曰。子不信耶。願以一偈和之。同學不答相視而笑。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于秀偈之側寫一偈雲。
菩提本非樹 心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假拂塵埃
大師後見此偈雲。此是誰作亦未見性。衆聞師語遂不之顧。逮夜乃潛令人自碓坊召能行者入室。告曰。諸佛出世爲一大事故。隨機小大而引導之。遂有十地叁乘頓漸等旨。以爲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磨屆于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于吾。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而付于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能居士跪受衣法。啓曰。法則既授衣付何人。師曰。昔達磨初至人未知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爭端止于汝身不複傳也。且當遠隱俟時行化。所謂授衣之人命如懸絲也。能曰。當隱何所。師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能禮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邁大衆莫知。忍大師自此不複上堂凡叁日。大衆疑怪致問。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複問衣法誰得耶。師曰。能者得。于是衆議盧行者名能。尋訪既失。懸知彼得即共奔逐。忍大師既付衣法。複經四載。至上元二年(乙亥歲乃唐高宗時也。至肅宗時複有上元年號。其二年歲在辛醜也)忽告衆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壽七十有四。建塔于黃梅之東山。代宗皇帝谥大滿禅師法雨之塔。自大師滅度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叁百叁十年。
景德傳燈錄卷第叁景德傳燈錄卷第四
第叁十一祖道信大師旁出法嗣九世共七十六人
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
第一世法融禅師 第二世智岩禅師
第叁世慧方禅師 第四世法持禅師
第五世智威禅師 第六世慧忠禅師(已上六人見錄)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七十人法融禅師下叁世旁出一十二人金陵鍾山昙璀禅師(一人見錄)
荊州大素禅師 幽棲月空禅師
白馬道演禅師 新安定莊禅師
彭城智瑳禅師 廣州道樹禅師
湖州智爽禅師 新州杜默禅師
上元智誠禅師 定真禅師(智誠禅師出)
如度禅師(定真禅師出已上一十一人無機緣語句不錄)智岩禅師下旁出八人
東都鏡潭禅師 襄州志長禅師
湖州義真禅師 益州端伏禅師
龍光龜仁禅師 襄陽辯才禅師
漢南法俊禅師 西州敏古禅師(已上八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法持禅師下旁出二人。
牛頭山玄素禅師。
天柱弘仁禅師(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智威禅師下四世旁出一十二人。
宣州安國寺玄挺大師(智威禅師出叁人)。
潤州鶴林玄素禅師。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師。
杭州徑山道欽禅師(玄素禅師出)。
杭州鳥窠道林禅師(道欽禅師出)。
杭州招賢寺會通禅師(鳥窠旁出已上六人見錄)。
靈岩寶觀禅師(智威禅師出)。
金華山昙益禅師(玄素禅師旁出二人)。
吳門圓鏡禅師。
木渚山悟禅師(徑山欽禅師旁出叁人)。
青陽廣敷禅師。
杭州巾子山崇慧禅師(已上六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已上舊本世次不明今各依本章添注法嗣共成四世也。
慧忠禅師下兩世旁出叁十六人(除天臺雲居智及潤州棲霞源二人外余皆忠禅師出)。
天臺山佛窟岩惟則禅師。
天臺山雲居智禅師(惟則禅師出已上二人見錄)。
牛頭山道性禅師 江甯智燈禅師
解縣懷信禅師 鶴林全禅師
北山懷古禅師 明州觀宗禅師
牛頭山大智禅師 白馬善道禅師
牛頭山智真禅師 牛頭山譚颙禅師
牛頭山雲韬禅師 牛頭山凝禅師
牛頭山法梁禅師 江甯行應禅師
牛頭山惠良禅師 興善道融禅師
蔣山照明禅師 牛頭山法燈禅師
牛頭山定空禅師 牛頭山慧涉禅師
幽棲道遇禅師 牛頭山凝空禅師
蔣山道初禅師 幽棲藏禅師
牛頭山靈晖禅師 幽棲道穎禅師
牛頭山巨英禅師 釋山法常禅師
龍門凝寂禅師 莊嚴遠禅師
襄州道堅禅師 尼明悟
居士殷淨己
潤州棲霞寺清源禅師(慧涉出已上叁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叁十二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第一世一十叁人。
北宗神秀禅師 嵩嶽慧安國師
袁州蒙山道明禅師(已上叁人見錄)。
楊州奉法寺昙光禅師。
隋州禅慥禅師 金州法持禅師
資州智侁禅師 舒州法照禅師
越州義方禅師 枝江道俊禅師
常州玄赜禅師 越州僧達禅師
白松山劉主簿(已上一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二世叁十七人。
北宗神秀禅師法嗣一十九人。
五臺山巨方禅師。
河中府中條山智封禅師。
兖州降魔藏禅師 壽州道樹禅師
准南都梁山全植禅師(已上五人見錄)。
荊州辭朗禅師 嵩山普寂禅師
大佛山香育禅師 西京義福禅師
忽雷澄禅師 東京日禅師
太原遍淨禅師 南嶽元觀禅師
汝南杜禅師 嵩山敬禅師
京兆小福禅師 晉州霍山觀禅師
潤州茅山崇圭禅師
安陸懷空禅師(已上一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前嵩嶽慧安國師等法嗣一十八人。
洛京福先寺仁儉禅師(慧安國師出六人)。
嵩嶽破竈墮和尚。
嵩嶽元圭禅師(已上叁人見錄)。
常山坦然禅師 邺都圓寂禅師
西京道亮禅師 楊州大總管李孝逸(道亮禅師旁出五人)
工部尚書張錫 國子祭酒崔融
秘書監賀知章 睦州刺史康诜
正壽禅師(隋州神慥禅師出)。
洪州崇寂禅師(蒙山道明禅師出叁人)。
江西瑰禅師 撫州神貞禅師
資州處寂禅師(資州智诜禅師出) 義興神斐禅師(玄赜禅師出二人)
湖州暢禅師(已上一十五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叁世四十九人。
前荊州辭朗禅師法嗣叁人。
紫金玄宗禅師 明州大梅山車禅師
磚界慎徽禅師(已上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前嵩山普寂禅師等法嗣四十六人。
終南山惟政禅師(普寂禅師出二十四人一人見錄)。
廣福慧空禅師 常越禅師
襄州夾石山思禅師 明瓒禅師
敬愛寺真禅師 兖州守賢禅師
定州石藏禅師 南嶽澄心禅師
南嶽日照禅師 洛京同德寺幹禅師
蘇州真亮禅師 瓦棺寺璇禅師
弋陽法融禅師 廣陵演禅師
陝州慧空禅師 洛京真亮禅師
澤州亘月禅師 亳州昙真禅師
都梁山崇演禅師 京兆章敬寺澄禅師
嵩陽寺一行禅師 京兆山北寺融禅師
曹州定陶丁居士 大雄猛禅師(西京義福禅師出八人)
西京大震動禅師 神斐禅師
西京大悲光禅師 西京大隱禅師
定境禅師 道播禅師
玄證禅師 西京寂滿禅師(降魔藏禅師出叁人)
西京定莊禅師 南嶽慧隱禅師
神照禅師(南嶽元觀禅師出) 京兆藍田深寂禅師(小福禅師出叁…
《004 景德傳燈錄(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