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無出路。請師方便爲畬開。師曰。汝擬去什麼處。曰幾不到此。師曰。閑言語。問不免輪回不求解脫時如何。師曰。還曾問建山麼。曰學人不會乞師方便。師曰。放爾叁十棒。問如何是叁寶。師曰。汝是什麼寶。曰如何。師曰。土木瓦礫。師次住洪州雙林院。後住雲居山。叁處說法著語要搜玄拈古代別等集盛行諸方。此不繁錄。至道叁年丁酉九月示疾。八日申時令聲鍾集衆。維那白雲。衆已集。師曰。老僧叁處住持叁十余年。十方兄弟相聚話道。主事頭首勤心贊助老僧。今日火風相逼。特與諸人相見。諸人還見麼。今日若見是末後方便諸人向什麼處見。爲向四大五陰處見。六入十二處見。遮裏若見。便可謂雲居山二十年間後學有賴。吾去後山門大衆付契瑰開堂住持凡事更在勤而行之。各自努力珍重。大衆才散。師歸西挾告寂。壽六十九。臘四十八。今塔存本山。
前金陵報恩院法安禅師法嗣。
廬山棲賢寺道堅禅師。有官人問。某甲收金陵布陣殺人無數。還有罪也無。師曰。老僧只管看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揚瀾左裏無風浪起。問如何是棲賢境。師曰。棲賢有什麼境。
廬山歸宗寺第十四世慧誠禅師揚州人也。姓崔氏。幼出家于撫州明水院受具。遊方緣契慧濟禅師密承心印。庵于廬山之余峰。淳化四年孟夏月歸宗柔和尚歸寂。郡牧與山門徒衆叁請師開法住持。初上堂未升座。謂衆曰。天人得道此爲證。恁麼便散去。已是周遮。其如未曉再爲重敷。方乃升座。僧問。郡主臨筵請師演法。師曰。我不及汝。問如何是佛。師曰。如何不是。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不知。師又曰。問話且住諸上座問到窮劫問也不著。山僧答到窮劫答也不及。何以故。爲上座各有本分事圓滿十方亘古亘今。乃至諸佛也不敢錯誤上座。謂之頂族只助發上座。所以道。十方法界諸有情念念以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得自輕而退屈。諸上座不要退屈信取便休。祖師西來只道見性成佛。其余所說不及此說。更有個奇特方便。舉似諸人分明記取。到諸方莫錯舉。久立珍重。異日上堂。僧問。不通風處如何過得。師曰。汝從什麼處來。僧舉南泉雲。銅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水來。鄧隱峰便拈瓶瀉水。南泉乃休。師曰。鄧隱峰甚奇怪。要且亂瀉。師接武歸宗十有四載。常聚五百余衆。景德四年叁月十八日上堂辭衆。安然而化壽六十有七。臘五十二。全身塔于本山。
前廬州長安院延規禅師法嗣。
廬州長安院辯實禅師(第二世住)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少室靈峰住九霄。
潭州雲蓋山海會寺用清禅師河州人也。姓趙氏。本州出家酷志求法。遠參長安潛契宗旨。先住韶州東平山。淳化二年知潭州張茂宗請居雲蓋(第六世住)僧問。有一人在萬丈井底如何出得。師曰。且喜得相見。曰恁麼即穿雲透月去也。師曰。叁十叁天事作麼生。僧無語。問如何是雲蓋境。師曰。門外叁泉井。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童行作子。師有頌示衆曰。
雲蓋鎖口訣 擬議皆腦裂
拍手趁玄空 雲露西山月
僧問。如何是雲蓋鎖口訣。師曰。遍天遍地。曰恁麼即石人點頭露柱拍手。師曰。一瓶淨水一爐香。曰此猶是井底蝦蟆。師曰。勞煩大衆。師常節段食隨衆二時但展缽而已。或逾年月。亦不調練服餌無妨作務。有請必開。即便飽食而亡拘執。至道二年四月二日示疾而逝。阇維建塔于本山。
行思禅師第十一世前蘇州長壽院明彥大師法嗣
長壽第二世法齊禅師婺州人也。姓丁氏。始講百法因明二論。尋置講遊方。受心印于廣法大師。建隆二年廣法歸寂付授住持。節使錢仁奉禮重請揚真要。有百法座主問。令公請命四衆雲臻。向上宗乘請師舉唱。師曰。百法明門論。曰畢竟作麼生。師曰。一切法無我。問城東老母與佛同生。爲什麼卻不見佛。師曰。不見即道。曰恁麼即見去也。師曰。城東老母與佛同生。師太平興國叁年戊寅舍衆就本院創別室宴居。鹹平叁年庚子十二月十一日示滅。壽八十九。臘七十二。
景德傳燈錄卷第二十六景德傳燈錄卷第二十七
禅門達者雖不出世有名于時者一十人見錄
金陵寶志禅師 婺州善慧大士
南獄慧思禅師 天臺智顗禅師
泗州僧伽和尚 萬回法雲公
天臺豐幹禅師 天臺寒山子
天臺拾得 明州布袋和尚
諸方雜舉征拈代別語
寶志禅師金城人也。姓朱氏。少出家止道林寺修習禅定。宋泰始初忽居止無定飲食無時。發長數寸徒跣執錫杖。頭擐剪刀尺銅鑒。或挂一兩尺帛。數日不食無饑容。時或歌吟詞如谶記。士庶皆共事之。齊永明七年。武帝謂師惑衆收付建康獄。既旦人見其入市。及檢獄如故。建康令以事聞。帝延于宮中之後堂。師在華林園忽一日重著叁布帽。亦不知于何所得之。俄豫章王文惠太子相繼薨。武帝尋厭世齊亦以于季矣。由是禁師出入。梁高祖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塵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譚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以俗士常情空相拘製。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勿得複禁。帝一日問師曰。弟子煩惑何以治之。師曰。十二。識者以爲十二因緣治惑藥也。又問十二之旨。師曰。旨在書字時節刻漏中。識者以爲書之在十二時中。又問。弟子何時得靜心修習。師曰。安樂禁。識者以爲修習禁者止也。至安樂時乃止耳。又製大乘贊二十四首盛行于世(余諸辭句與夫禅宗旨趣冥會。略錄十首及師製十二時頌編于別卷)天監十叁年冬將卒。忽告衆僧令移寺金剛神像出置于外。乃密謂人曰。菩薩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舉體香軟。臨亡然一燭以付後合舍人吳慶。慶以事聞。帝歎曰。大師不複留矣。燭者將以後事囑我乎。因厚禮葬于鍾山獨龍阜。仍立開善精舍。敕陸倕製銘于冢內。王筠勒碑于寺門。處處傳其遺像焉。初師顯迹之始年可五六十許。及終亦不老。人莫測其年。有徐捷道者。年九十叁。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計師亡時蓋年九十七矣。敕谥妙覺大師。
善慧大士者。婺州義烏縣人也。齊建武四年丁醜五月八日降于雙林鄉傅宣慈家本名翕。梁天監十一年。年十六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與裏人稽亭浦漉魚。獲已沈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或謂之愚。會有天竺僧達磨(時謂嵩頭陀)曰。我與汝毗婆屍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其影。見大士圓光寶蓋。大士笑謂之曰。爐[革+(備-人)]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爲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矣。大士躬耕而居之。乃說一偈曰。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與籃籠盛去。日常傭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叁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當舍田宅設無遮大會。大通二年唱賣妻子獲錢五萬以營法會。時有慧集法師聞法悟解。言我師彌勒應身耳。大士恐惑衆遂呵之。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致書于梁高祖。書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欲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虛懷爲本。不著爲宗。亡相爲因。涅槃爲果。其中善略以治身爲本。治國爲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衆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俱禀六齋。今聞皇帝崇法欲伸論義。未遂襟懷故。遣弟子傅暀告曰。暀投太樂令何昌。昌曰。慧約國師猶複置啓。翕是國民又非長老。殊不謙卑豈敢呈達。暀燒手禦路。昌乃馳往同泰寺詢皓法師。皓勸速呈。二月二十一日進書。帝覽之遽遣诏迎。既至帝問。從來師事誰耶。曰從無所從來無所來師事亦爾。昭明問。大士何不論義。曰菩薩所說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複有何言。帝又問。何爲真谛。曰息而不滅。帝曰。若息而不滅此則有色。有色故鈍。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曰臨財無苟得臨難無苟免。帝曰。居士大識禮。曰一切諸法不有不無。帝曰。謹受居士來旨曰大千世界所有色象莫不歸空。百川叢注不過于海。無量妙法不出真如。如來何故于叁界九十六道中獨超其最。視一切衆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樂。帝默然。大士辭退。異日帝于壽光殿請大士講金剛經。大士登座執拍板唱經成四十九頌。大同五年奏舍宅于松山下因雙梼樹而創寺。名曰雙林。其樹連理祥煙周繞。有雙鶴棲止。太清二年大士誓不食。取佛生日焚身供養。至日白黑六十余人代不食燒身。叁百人刺心瀝血和香。請大士住世。大士愍而從之。承聖叁年複舍家資爲衆生供養叁寶。而說偈曰。
傾舍爲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澍普無邊
陳天嘉二年大士于松山頂繞連理樹行道。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共語。爲我補處也。其山忽起黃雲盤旋若蓋。因號雲黃山。時有慧和法師不疾而終。嵩頭陀于柯山靈岩寺入滅。大士懸知曰。嵩公兜率待我。決不可久留也。時四側華木方當秀實欻然枯悴。太建元年己醜四月二十四日示衆曰。此身甚可厭惡衆苦所集。須慎叁業精勤六度。若墜地獄卒難得脫。常須忏悔。又曰。吾去已不得移寢床。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鍾來鎮于此。弟子問。滅後形體若爲。曰山頂焚之。又問。不遂何如。曰慎勿棺斂。但壘甓作壇移屍于上。屏風周繞绛紗覆之。上建浮圖以彌勒像處其下。又問。諸佛涅槃時皆說功德。師之發迹可得聞乎。曰我從第四天來爲度汝等。次補釋迦。及傳普敏文殊。慧集觀音。何昌阿難。同來贊助故。大品經雲。有菩薩從兜率來。諸根猛利疾與般若相應。即吾身是也。言訖趺坐而終。壽七十有叁。尋猛師果將到織成彌勒像及九乳鍾留鎮之。須臾不見。大士道具十余事見在。晉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錢王遣使發塔。取靈骨一十六片紫金色及道具。乃府城南龍山建華寺置之。仍以靈骨塑其像。
衡嶽慧思禅師武津人也。姓李氏。頂有肉髻牛行象視。少以慈恕聞于闾裏。嘗夢梵僧勸出俗。乃辭親入道。及禀具常習坐日唯一食。誦法華…
《004 景德傳燈錄(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