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P13

  ..續本文上一頁兩手拿著,在大街上遊行。你遊行市街時,如果灑了一滴油,就把你殺了;如果一滴油也不灑,回來就不殺你,把你放了。”那麼這時候,你可以預備一些奏音樂的美女,在市街上奏音樂。等這個應該要死的人遊完了街,你看看他這油灑了沒灑?如果他的油灑了,當然就要被殺了。油,若一滴也沒有灑,你問他在這街上都看到些什麼?看他怎麼樣說!”

  國王就照樣辦了,提出一個應該被殺的人,就對他說明白:“今天應該把你殺了,但是現在我給你一個不死的機會,怎麼樣呢?你必須去遊街。遊街時,我給你一碗油,你用兩手端著,這油若是一滴也不流出來,不灑出去,那麼回來就不殺你。若是灑了一滴油,回來還是照常把你殺了,你去試一試!”

  于是乎,就這麼樣做。市街都遊完了,回來一看,碗裏邊的油果然一滴也沒有灑。國王就問了:“你在這市的大街上,你都見過什麼東西啊?”這犯罪的人說:“我什麼也沒有看見,就只看見這油,我時時刻刻都保護這油,不教它灑了。我除了看見這碗裏的油,旁的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見。”

  國王說:“這是什麼道理呢?”這位法師就告訴他“這就是譬如那出家的沙門,他因爲看這生死的問題事大,所以他沒有時間來生淫欲的念頭。他想要了生死,就好像那要死的人,如果流出一滴油,有了一點煩惱,那他就死了。出家的沙門也就是這樣子,爲什麼他能斷淫欲呢?就因爲他把這生死的問題看重了;外道爲什麼不能斷淫欲呢?就因爲他不明白生死,不懂得這個生死是一種大的事情,所以他不能斷淫欲。”我們修道爲什麼那個淫欲心不斷呢?也就因爲你沒有真正地認識生死無常就來了。你若知道生死無常就要來了,你就沒有時間來打淫欲的妄想,沒有時間生這種淫欲的煩惱了。

  第叁十九章 教誨無差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第叁十九章是教人明白這佛經,一切都應該信受,不應該有分別大乘、小乘、頓、漸,或哪部經要緊,哪部經不要緊,生出這麼多的分別心來。佛所說的經典總起來說,不超出權實兩種,這權教也就是爲實所說的,爲實才說權教,這權教要是再把它說詳細了,就是爲的顯出那實教來,所以這權實是不二的。學佛法的人不應該分別什麼大小乘,所以我在洛杉矶對那個泰國的比丘說:“本來佛法沒有大乘、小乘這麼多分別。因爲佛教裏出一些個執著的弟子,不想真正學佛法,所以就分大、分小,在佛教裏做佛的一個不孝順的弟子,也就是這個道理。”

  “佛言”:佛說了,“學佛道者”:你們各位學習佛道的人,“佛所言說”:佛所說的這些經教,“皆應信順”:都應該信佛所說的經教,不應該有分別心。

  “譬如食蜜”:就好像吃蜜糖一樣,“中邊皆甜”:蜜糖中間也是甜的,邊上也是甜的,所以中邊皆甜。“吾經亦爾”:我所說的經典也都是這樣子,都是爲實施權,開權顯實,要教化衆生,皆共成佛道,都是這個道理。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章說明白了人修行啊,修道是在這個心,而不在形式上。你心若不在這道上,就是注重外邊表面的工作,那就和拉磨的牛一樣。推磨的牛推來推去,一天一天地在這兒推,也走不出去這磨坊。

  “佛言”:佛說,“沙門行道”:比丘修行無上道,“無如磨牛”:你不要像推磨的牛那樣子,在磨坊裏磨來磨去,磨去磨來,都是在那磨坊裏走,走不出去那磨坊外。“身雖行道,心道不行”:你身雖然在表面上修行這個道。在外表上,又拜佛、又念經、又持咒,但是你心裏不做這些工作,你心裏不注意這些修行。

  “心道若行”:你心裏若真能修道的話,你專一修道,在那兒不打妄想,你能常常在這定中,“何用行道”:那你何用行道?你就是不修道也可以了。

  這就言其你能把你的心降伏住。你心裏若是不打這淫欲的妄想,那是降伏其心了。你若盡打淫欲的妄想,外邊雖然裝模作樣的,好像很老實的一個人,但裏邊很不老實,心裏頭盡打這些淫欲的妄想,那就是外邊怎麼樣好,也沒有用的。

  所以修行要注重在這個心,你降伏其心了,那你很快就會證果;你若不降伏其心,盡打這淫欲的妄想,那就像牛推磨似的,在那兒磨來磨去,很辛苦的,但是也跑不了,也出不去這磨坊。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爲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一章是佛告訴人,要直心修道,直心思惟道,要以念念想要出離這情欲,作自己的目的。情欲也就是淤泥,要出這淤泥。

  “佛言”:佛說,“夫爲道者”:我們大衆啊,來修道的這些人。“如牛負重”:就好像牛身上拖著很重的東西,“行深泥中”:走對很深很深的泥裏邊,拔不出腿來。這腿拔上來,那腿又陷下去了;那腿拔出來,這腿又陷下去了。“疲極,不敢左右顧視”:這條牛疲倦得很厲害:疲倦到極點了,連向左右看一看都不敢。“出離淤泥”:出了這淤泥之後。“乃可蘇息”:才可以稍微松弛一點,稍微輕松一點。

  “沙門”:出家的沙門——比丘、比丘尼。“當觀”:應該觀想,“情欲甚于淤泥”:情欲的這種欲心,這淫欲的念頭,比那淤泥還厲害。“直心念道”:你要一心一意,只有一個直心來思念這個道,思念修道。“可免苦矣”:才能免去淤泥陷溺的這種痛苦。

  我在洛杉矶對他們講,教他們好好地持戒。把情欲都停止了,不要抽菸、不要喝酒、不要吃毒藥,就是這樣講得很短的。你有沒有精神把你那筆記寫出來給他們看看?

  還有他們在那兒在燒頭上的戒疤,那真是比在地獄裏的火山地獄都痛苦的。他們也不會燒戒疤,用紙把那香粉卷起來,卷得好像一條香菸似的那麼樣子,放到頭上來燒。燒時,它這東西點著了一下,它又不著了;點著,它又熄了;熄了又點。一個人燒兩個戒疤,或者燒叁個,大約最少要用叁百條火柴,用好幾百條火柴。劃了,點;點了,滅了;再劃了,再點。盡燒戒疤這時間大約就有一個半鍾頭,用了那麼多的時間,統統也沒有燒幾個。我看看!啊,兩個、叁個、五個、六個、七個,統統只燒七個戒疤,是不是啊?只有七個,七個燒了有一個半鍾頭。

  在這兒我們燒戒疤,是用香焙成香炭點著。你們做的已經都不好了,點的那是生的香,沒有把它焙成香炭,就用那生的香,把人燒得很辛苦的。有一個做律師的,燒得咬著牙,他說:“哎呀j哎呀!哎呀!”念阿彌陀佛也念不出來了;有個女的燒得就流眼水,和我這個弟子差不多。那天她已經也燒得不好,那香炭焙得不太好。若焙得好,這香很快很快就燒過去了,燒過去就不那麼痛了。那香炭若焙得不好,就燒得痛得很厲害。

  這是我在那兒看見的情形,這看著真是很外行的。然後有一個人說越南都是那樣子的,我不相信越南是那樣子。在越南或者和尚都不燒戒疤的,他們看中國和尚燒戒疤,他也來燒;但又不知怎麼燒法,他的想像中大約就是拿香粉,用紙把它卷上來燒,其實完全不是的。

  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纨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诃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

  這第四十二章,最後說明了佛他平等觀察一切諸法,破一切衆生的這種執著。我們人間一百年,在忉利天只是一晝夜;這娑婆世界的一個大劫,在極樂世界也只是一晝夜。所以我們一切一切沒有什麼是真的,都是虛妄的,所以“佛言”:佛才說,“吾視王侯之位”:王,是國王;侯,是諸侯。諸侯就是比皇帝小一點的,皇帝就譬如總統,諸侯就譬如省長,這都是很尊貴的、很高貴的。可是佛看這國王和諸侯的地位,“如過隙塵”:就好像空隙中的塵那樣,它是沒有什麼價值的,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所以說就像過隙塵。

  “視金玉之寶”:看金子和玉石這種寶貴的東西,“如瓦礫”:就好像看瓦礫似的,就像那破瓦似的。那房上的瓦壞了,就叫瓦礫。“視纨素之服”:纨素之服就是最美麗的這種衣服,“如敝帛”:就好像那爛棉花一樣的,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視大千界”:佛看這叁千大千世界,“如一诃子”:就好像一個诃子那麼大,那诃子是很小的一個東西。(編按:诃子是诃黎勒樹的果實,如橄榄大。)

  “視阿耨池水”:阿耨池那裏頭的水本來是很多的,但是佛看見這水,“如塗足油”:就好像塗足油,像擦腳的油那麼多,不是很多的,這些道理說出來,就是教人離開這個執著,你不要看什麼都看得那麼認真,那麼執著;你一執著,一放不下,那就不會成就道業。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禅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歹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天上所用的一切器皿,都是用七寶所造成的。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在極樂世界,這個地都是黃金所成就的。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就連我們這個地也都變成琉璃,但是我們現在這是瓦石成的地,所以是很粗的。那麼所有一切萬事萬物,你看它是好,它就會是好;你想它是壞,那麼就隨心所變。一切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在你自己這個真心裏所現出來的,所以你就不要被虛妄所迷住。什麼是虛妄呢?這一切外相都是虛妄,唯有你自己的本性那才是真實的,所以人不要執妄迷真,執著這個妄,把真的都忘了。

  佛說了方便門,這方便門是諸佛所設出來的叁乘法門,有聲聞、緣覺、菩薩這種的方便法。衆生若依這種法修行,就能證果,能成佛。在佛來講,這方便法就是爲實施權,爲實法來施這權教。所以佛說像化寶聚似的,是變化的一種寶聚。

  在這無上乘而言,佛看這無上乘,無上乘本來是真實的,可是啊!也是衆生自性裏頭本具的一種理。沒有在衆生的心外邊,都是在衆生的心裏邊,所以才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菩提圓滿了,就什麼也沒有了。所以說,佛看這無上乘就像夢裏頭的金帛似的,在夢裏頭的這些金銀,本來都是虛妄的。

  所有一切的佛道都是對凡夫來說的,若沒有凡夫,這佛道也就沒有用了,所以才說無爲。這無爲法無起滅,也沒有一個生起,也沒有一個寂滅。不是實在的,不實如空華。所以說,佛觀佛道如空華似的,像空中華。

  再說這須彌山哪,它是超出大海的上邊,無論什麼風浪,也不能漂動它。那麼,人修禅定要有一種定,就好像須彌山這麼不動似的。本來就是說這須彌山,也沒有什麼真實的法可得,不過就是舉出一個譬喻而已。你真要是證得果了,把一切也都空了。

  所以才說,“視方便門,如化寶聚”:佛看這爲實施權,開權顯實的方便法門,如化寶聚,就像變化的寶貝聚到一起一樣。“視無上乘,如夢金帛”:看無上的大乘法,就好像在夢裏看見這個金銀財寶一樣。“視佛道,如眼前華”:佛觀想這佛道,也就好像眼前華似的,沒有真實的。

  “視禅定,如須彌柱”:視這禅定,就好像那須彌山,出于海而不搖動是一樣的。“視涅槃,如晝夕寤”:看這涅槃的法門,就好像白天、晚間都醒著,沒有睡覺似的。“視倒正,如六龍舞”:視這顛倒和正等,就好像六條龍那麼亂舞是一樣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你一顛倒,隨著六塵境界轉,那就好像六龍舞似的。

  “視平等,如一真地”:看那平等法門,如一真地,這是真實的地。“視興化,如四時木”:他看興化這個佛法,弘揚佛法,就好像那四時的樹木似的。到春天,它就生出來了;到夏天:它就長;到秋天,它就落葉了;到冬天,它又枯槁了,和這四時的木是一樣的。所以,要興隆佛法也有一個時候的。

  佛這種說法,就是教人不要執著一切,你凡是有所執著,就不能得到人空、法空。人空,把人也沒有了;法空,把法也沒有了。本來人也不空,法也沒有空,一般凡夫來看,這是有人、有法。你若是想證果,到聖人的果位,你必須要把這人也看空了,法也看空了,這樣人空、法空,人的執也沒有了,法的執也沒有了,這兩種執著沒有了,就破這一切的執著,得到一切的空理,所以人也空了,法也空了。你人若不空,不能證聖果;你法若不空,不能得到聖人的智慧”。

  所以佛說這一段文,是教人把一切一切妄想執著都要放下;你能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的自在;得到真正的自在,那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得到真正的自由,你願意活著,就活著;願意死,就死。來去自由,行動自由,一切一切都得到自由了,這是真正的自由,不是皮毛上的自由。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一念光明就是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