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P12

  ..续本文上一页究。什么问题呢?有一天佛在地下用手抓了一把土,就问所有的弟子:“你们各位说,现在我手掌里的土多?还是大地上的土多?你们每一个人都要说。”

  所有的佛弟子答覆佛这个问题,就说:“当然是佛手掌里的土少,大地的土多了!”,这还有什么可问的呢?

  佛就说:“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里边,再能来做人的,就像我手掌上的土这么多;不能得到人身,在三恶道里的众生犹如大地土,就像大地土那么多。”由这证明,人能离开三恶道来做人,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说得为人难。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得以做人这是很难了,但是做人中还有一难,不做女人而做男人,这是更难的。这是按照欢喜做男人的人来说的,你想要做男人做不到,所以说不容易做。那么做女人难不难呢?也不容易的,你欢喜做女人的,一定保证自己能做女人,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就是没有把握的事。做男、做女,自己都没有把握,没有主权,不能说我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既得为男”:你既然得以做为男人了,或者得以做为女人了,我不要单单说是得为男人,因为也有的人欢喜做女人呢!“六根完具难”:你得到人身,能做人了。或者你欢喜做男的,就得到男身;欢喜做女的,就得到女身了。这叫随心满愿,不难了。可是要六根完具又不容易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有的虽做了人,但没有眼睛,眼睛瞎了,是盲人。有的做人是个聋子,这耳根坏了。有人这鼻子很不通气的,虽然有鼻子,也有若无,有也像没有似的。舌是尝味的,或者说话的,那么他也不会说话,也不能知道这味,所以这叫舌根坏了。有的身根坏了,你看那半身不遂,不能动弹了,这是身根坏了。有的意根不会想东西,什么也不懂,这是六根不完具了。六根不完具,这是很容易的;若要完具呢,这是很不容易的,很难的,所以说六根完具难。

  “六根既具”:六根也完具了,不缺了,眼睛也像个眼睛一样,耳朵长得也像个耳朵似的。不会耳朵长得像眼睛,眼睛长得像耳朵。或者嘴巴长得像眼睛,眼睛像个嘴巴,这都是不配合。或者七、八家子搬到一起去了——眼睛、耳朵、鼻子、口,都长到一起,没有分开,它们愿意合伙,做一个合伙的公司。眼睛、耳朵、鼻子、口,都在一起长著,你说这难看不难看呢?但是也没有法子。

  六根既具了,“生中国难”:人类在中国来讲,有南蛮、北貊、东夷、西狄——南方的人叫蛮子,北方叫貊,东边叫夷人,西边叫狄人,这都是在中国里边分出来的,这叫边地下贱。生在边地是很容易的,要生在中国的中间,是不容易的。那么,再要生到中国的外国去,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生中国难。

  “既生中国”:既然生在中国,“值佛世难”:又遇到佛出世的时候,是很难的,很不容易的。

  “既值佛世”:既然遇到佛在世的时候,遇到佛世了,“遇道者难”:道者就是善知识。你若再能遇到善知识,遇著有道的人、修道的人,你自己也能修道,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遇道者难。

  “既得遇道”:既然你遇著,明白佛法了,明白修道的法门了。既得遇道,“兴信心难”:你要生出来一种信心,那又不容易。你虽遇著道了,但又不修行,不生信心。你若不生信心,就是遇著也和没有遇著是一样的。遇著了,你还不信,那也等于没有遇著,因为你不生信心。

  那么你若生信心了,“既兴信心”:你既然生出来这一种信心了,“发菩提心难”:你想依法修行又不容易,信是信了,好像有很多人相信佛法了,你教他修行,他就不修行。不要说旁的,就连抽个香菸,你教他戒了,他都舍不得,舍不得就放不下,啊!生信心难。你有了信心,虽生出信心,你想发菩提心也不容易,不能依法修行。

  “既发菩提心”:你已经发菩提心了,菩提心很难的,那么你也发了。可是到这“无修无证难”:你能到这修无所修,证无所证,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又是不容易了。无修无证,就是已经修完了,已经证得了,所以不需要再修了。好像人吃饱了饭,不需要再吃了;你睡觉睡够了,也不需要再睡了,这修道为什么无修无证了呢?就是到无学位了,已经证了四果阿罗汉,这是按著小乘来讲。

  若按大乘来讲,无修无证,已经证得佛果了,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了,这是无修无证,这又不容易了。所以修行,我们若是没明白佛法,不懂得就不管了;若懂得佛法了,就赶快要努力修行。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第三十七章是说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离佛多远,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你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不见佛、不闻法。这也就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你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你常常在我的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一样的。”这一章的经文也是这意思。

  “佛言”:佛说,“佛子离吾数千里”:佛的弟子,他离我很远很远的,有数千里这么远。“忆念吾戒”:忆念就是不忘。他若常常能记著、能忆念,常常能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执持戒律去修行,那“必得道果”:修道一定会证果的。

  “在吾左右”:他就算在我的身边、左右。“虽常见吾”:虽然他常常看见我,“不顺吾戒”:但不依照著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终不得道”:他就是怎样子,也不容易得道的。

  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在以前,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来见佛,中间经过的路程是很遥远的。他们走路走得很渴很渴的,渴得就要没有法子走路了,就要渴死了。结果,在前边他们就遇著一点点水,这水是在一个死人的头骨里。

  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了,然后给另外一个比丘喝。另外这比丘看那水里很多虫子,因这水既然在人的头骨里边,又有很多虫子,他就不喝了。

  第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呢?不喝就要渴死了!”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若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就宁可渴死,我都不喝这有虫子的水,我是要依照佛的戒律来修行。”

  第一个比丘就说:“你真是愚痴啊!现在已经要渴死,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你不喝水,就渴死了,你还这么固执。”就这样说他,这比丘也不喝,第一个比丘就把这水都喝了。喝水的比丘走起路来,就很健康的;没有喝水的这比丘果然就渴死在半路上了。

  死了之后,因为他专持戒律,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他就去见佛,见了佛,佛为他说法,他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了果了。那喝水的比丘在第三天才到,渴死的比丘在渴死的当天晚间就来见佛了,就证果了。过了三天后,没渴死的比丘也来了,见了佛。

  佛就问这一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个人和你一起来呀?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么一讲的时候,这比丘就说了:“我从波罗脂国来的,到这儿的路程很远,中间经过一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水喝。后来发现一点点水在头骨里,我就喝了一点。我有一个同参,他看见那水里边有虫子,他就不喝,所以他就渴死了。这是他和佛没有缘,所以渴死了也没有见著佛,这个人是太执著,执著心太厉害了。”

  佛听他说完之后,就叫这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说:“他在当天就升天了,升天得到天人的这种寿命是很长的。他又到我这个法会来,我给他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是愚痴,其实你自己真正是愚痴。你不守佛的戒律,你虽然来见我,也等于没有见一样的,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你不持戒律。”

  那么由这一件事看来,你就是在佛的面前,或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你不依照佛的戒律修行,你就在佛的旁边,也等于没有见佛是一样的。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问沙门”:佛故意设一个问答,这问题本来佛不需要问旁人,并不是连佛都不明白这问题,要问问其他的沙门,好令自己明白,不是的!佛知道,人不知这人命有多长的时间,所以佛就问一个沙门说了,“人命在几间”:你说人命有多长的时间呢?有几许的时间呢?“对曰”:这沙门对佛就说了,“数日间”:大约人命几天就会死了,不是很长的。“佛言”:佛对这沙门说,“子未知道”:你没有明白道,你还不懂啊!

  “复问一沙门”:又问另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人这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呢?“对曰”:这沙门对佛就说了,“饭食间”:就是说在吃顿饭的时间里,人的寿命就会没有了。“佛言”:佛对这个人说,“子未知道”:你还没明白道啊!

  “复问一沙门”:又问另外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人命在几许的时间会没有了?“对曰”:这人对佛说,“呼吸间”:人的寿命就在呼吸之间。“佛言”:佛对他说了,“善哉”:真好得很!你是明白了。“子知道矣”:你是明白这道了。

  在以前印度有一个国王,他相信外道,外道修种种的苦行,好像:有的持牛戒的,有的持狗戒的,有的以灰涂身的,有的睡钉子床的,修种种的苦行,修种种瑜珈的苦行。相对地,佛法里,比丘修道是很容易的,不修这种种的苦行。所以这国王就问佛的弟子说:“我相信外道他们所修的这种种苦行,他们还都不能断淫欲心,那么比丘这么随便,这淫欲心和烦恼,怎么能断呢?这根本就断不了的!”

  有一个法师就答覆这国王说:“你可以在监狱里提一个应该处死的人来,对这人讲:“我给你一碗油,你用…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一念光明就是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