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诸佛都是这样来辗转观察,辗转传授,就是传这调心的方便法门,令你先调伏其心。
“佛言”:所以佛说,“有人患淫不止”:不止就是不可以停止。有人有淫欲的毛病,他一时一刻也不能停止这淫欲的心。因为他欲念这么重,这么厉害,不能停止。他就想法子了,想什么法子呢?“欲自断阴”:想把自己的男根断了,割去它。
“佛谓之曰”:佛对他就说了。“若断其阴”:你说你想要把自己的男根割断,“不如断心”:你还不如把你那妄想心割断了。“心如功曹”:心就好像工人的一个头儿似的,一个功曹。功曹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他做一个头儿,就好像一个boss(老板)似的。“功曹若止”:你这个头子若停止了,“从者都息”:那么跟著他做工的这些人就都停止了。因为你心里打这妄想,它才有这种行为;你若心不打妄想,也就没有人帮助它了,所以从者都息,就是都停止了。“邪心不止”:你这个淫欲的邪心若不停止,“断阴何益”:你把你的男根断了它,又有什么用处呢?那根本就是没有用的。
“佛为说偈”:佛随著就给他说一首偈颂。“欲生于汝意”:说淫欲的念头就生在你心意里边,是由你心意生出来的。“意以思想生”:这意又怎么生出来呢?就由思想生出来的。“二心各寂静”:你这欲心也寂静了,你这思想、种种邪知邪见也都停止了,这两种的心都停止了,都寂静了。“非色亦非行”:就没有一种色欲的行为,也没有一种色心的行为,你这欲念的行为都没有了。“佛言”:佛又说了,“此偈是迦叶佛说”:这就是迦叶佛所说的偈颂。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第三十二章是说明了人为什么有忧愁恐惧?就是因为人有这爱欲,所以才有忧愁恐惧;若把这爱欲断了,就没有什么忧愁恐惧了。我们人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妄认这四大为自己的身相;妄认这六尘缘影为自己的心相。所以就执著贪恋,不愿意把它放下。因为这样,所以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这种种麻烦生出来了,就有很多的忧愁、烦恼,也就生了种种的恐怖。你若能观察这四大,你能知道这身是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没有一个我;你再观寂这六尘缘影也是空的,没有的;你知道这心是无常的;你能把爱欲心先要断了;你这忧怖也自然就都没有了。
“佛言”:所以佛说,“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因为有这个爱欲,就有所忧患,有忧愁,有烦恼;从那个忧愁、烦恼,就会生出一种恐怖心来。“若离于爱”:你要是能把这欲念和这爱断了它,或者转变了它。“何忧何怖”:有什么忧愁?又有什么可以恐怖的呢?没有了!人之所以会有忧愁恐怖,就因为有这种执著,放不下,所以才有忧患和恐怖。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这是第三十三章了,用譬喻说明修道的人应该有戒定慧这三无漏学,要一心来精进学道。就好像有一个人,有无始的虚妄,种种的习气,和一切的惑——见惑、思惑、尘沙惑这种种的惑。你能专一其心来学道,这就譬如一个人。你有很多的虚妄,很多的惑、习气,这就譬如万人。你能受持净戒,就是修持这个戒,这就譬如什么呢?譬如你挂上铠甲,挂上盔甲了。然后你再能坚持其心,就没有怯弱了,这就是一种戒力的精进。你能精进勇猛,不会在半路上退回来,这就是一种定力。有定力,就不会半路退回。你再不怕前边种种境界,不怕前边有许多敌人等在那儿和你作战,若不怕他,你就不会和人家一战争就死了,这就是一种慧的力量。
你合戒定慧这三种的力量,便能破灭那无始的习气,无始的虚妄。这种种的毛病就等于众魔,能破这个众魔,你就可以证得道果;你能证得道果,那就是作战得胜回来了。
“佛言”,“夫为道者”:这个修道的人。“譬如一人与万人战”:你能专一其心来修行,就好像一个人和万人战,这就是说除去种种的习气、毛病、虚妄、贪嗔痴,就好像与万人作战似的。在这个时候,你“挂铠出门”:就像披上盔甲和人作战,是不怕的。“意或怯弱”:你要是心里不坚固,好像怕了似的,就是怯弱。“或半路而退”:或者修行修行,不修行了,半路而退了。“或格斗而死”:或者因为和这虚妄的习气、魔军来作战,就战败了,修行不成功,死了。“或得胜而还”:或者是得胜回来了。
“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应该把心坚固了,不要半途而废。“精进勇锐”:向前精进勇锐,只有进而不能退。“不畏前境”:不怕前边的敌人那么多。“破灭众魔”:把一切魔王都破灭,都打败了。“而得道果”:自然就能证得道果。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第三十四章说明了人学道的方法,应该好好地调身、调心,不要令身心或者太紧张了,或者太懒惰了。在儒教里也讲,你若往前进得快,往后退得也快。你修道时,不要忘了这个道,也不要帮著这个道,要这样子。能这样子,这才是修道的一个好办法;你若不是这样子,你修道就不能成道了。因为你不会用功,不是紧了,就是慢了。所谓“紧了绷,慢了松。”紧了绷——就像弹琴,弦若紧,它就断了,这叫紧了绷;慢了松——你弹的弦很不紧,那它又太松了。所以说:“不紧不慢才成功。”也不紧,也不慢,这修道才能成功的。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有一个沙门,晚间诵持迦叶佛那个时候留下的遗教经,他诵念这经时,“其声悲紧”:他声音很悲恸,很紧张的样子。“思悔欲退”:他就自己觉得很惭愧,又想要不修行了,要退步了。
“佛问之曰”:佛就问他了。“汝昔在家”:你在家的时候,“曾为何业”:是做什么职业的?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啊?“对曰”:这个沙门对佛就说了,“爱弹琴”:我最欢喜奏乐弹琴,我欢喜做这个事情。
“佛言”:佛对他说,“弦缓如何”:那你就懂得弹琴嘛!这弹琴的弦若是缓慢了,松了,会怎么样啊?“对曰”:这沙门就对佛说,“不鸣矣”:弹不响了。弦若松了,就弹不响,琴就不鸣了,就没有音乐了。
“弦急如何”:这弦如果太紧了,又怎么样呢?“对曰”:这沙门就对佛说,“声绝矣”:那么这一弹,弦就断了,也没有声了。
“急缓得中如何”:也不急,也不缓,这急缓正相当时,又怎么样呢?“对曰”:这沙门对佛说,“诸音普矣”:这音乐就奏得普遍都响了,很好听的。
“佛言”:佛对沙门说,“沙门学道亦然”: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沙门,想修习道业,也是要这样子。“心若调适”:你心也不紧也不慢,“道可得矣”:你就可以成道了,也不要著急,也不要懒惰,这就可以得道了。
“于道若暴”:你在修道的时候,如果很暴躁,很著急的话。“暴即身疲”:你这一著急,一有火气,这身很容易就疲倦了。“其身若疲”:你身既然疲倦了,“意即生恼”:你的意念也就生出烦恼来了。“意若生恼”:你意念假如生了烦恼,“行即退矣”:你一生烦恼,就会退心、退步,就要还俗不修行了。“其行既退”:你这行为既然向后退,不精进了,“罪必加矣”:你的罪孽也一定又加多,又加重了。
“但清净安乐”:你单独地,你就是一个人清净其心,安乐其心,“道不失矣”:这就不会不得道了,一定会得道的。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在这一章佛说,“如人锻铁”:就好像人锻炼铁一样。“去滓成器”:把铁的渣滓去了,然后做成一个器皿。“器即精好”:铁的渣滓没有了,不论造成什么器皿,它都非常好的。如果这渣滓不去呢?那就造不出一个好器皿来。
“学道之人”:我们所有修行学道的人,“去心垢染”:要把心里这个染污心都去了。你去了染污心,就是清净心;你染污心若不去,清净心就不现。也就好像铁里头的渣滓,你若不去掉它,就不能成一个好的器皿,你若把铁里的渣滓去了,就可以做一个好的器皿,好的器具。
我们人人都可以成道的,是一个道的器皿。可是你染污心如果不去,就不能载道,不能成道。所以你想要成就你的道果,先要去这染污的心,去这垢染。
垢染就是心里的欲,尤其是淫欲心。你淫欲心若不去,这就是有垢染;你淫欲心若是去了,就没有垢染。没有垢染就是清净心,所以说“行即清净矣”:行,就是修行的行门。你所修行的行门都会清净的。你心里的染污如果不去,修行就不能得到清净。淫欲心固然是染污,但这是最大的。其余的,你的贪心,你的嗔心,你的痴心,你的慢心,你的疑心,贪、嗔、痴、慢、疑,这都是垢染的心。都妥把这些去了,你修行就能与道相应,返本还原,返回你本有的清净心了。
第三十六章 辗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第三十六章是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善知识难遇、佛世难值等,这种种的难。
“佛言”,“人离恶道”: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能离开这三恶道,“得为人难”:出生来做人,这是不容易的。佛住世的时候,曾经对所有的弟子,提出一个问题来研…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