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她说:“那又不行了。”
那么这男女相爱,究竟有什么意思呢?这个相貌生得再好,里边都是革囊众秽、里边装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净,眼睛就有眼眵(屎)出来,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又有口水,大小便利等。你说这究竟哪个是干净的呢?所以这叫革囊众秽,众秽就是众邋遢的东西。
“尔来何为”:说,“你送这个来给我,有什么用呢?这对我没有用啊!”“去,吾不用”:你赶快回去,我不要的!
当天魔献这些女人给佛的时候,佛一看这三个女人,就观想:“唉呀!你们要是老了的时候,面上的皱纹不知多少啊?那皱纹很难看的,老得那个样子,头发也都白了,什么都是很难看的。”佛这么一想,魔女自然就现出这么个样子来。自己一看自己,这真没有什么意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所以佛就教她们去了,说:“去!吾不用!我不用你们。”
“天神愈敬”:这时天魔看见佛道心这么坚固,所以他愈发恭敬了。“因问道意”:因此请求佛为他说法。“佛为解说”:佛就给他说法。“即得须陀洹果”:这天魔也就即刻证得须陀洹——初果阿罗汉。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七章是说一个譬喻,就是学道的人要远离一切的障碍。什么叫两岸呢?两岸就是情和欲,有见思的情欲,又有无明的情欲。见思的情欲就是执著生死,像此岸一样;无明的情欲就是执著涅槃,也就好像触到彼岸一样的。经文上说,人拿这木头和鬼神取这木头,这是譬喻所有一切邪见的网缠著人,就好像木被人取似的;见思这个网把人盖住了,就好像木被鬼神遮了一样。
至于洄流所住,这洄流所住就是懒惰,和精进正相反。腐败和无为法正相反,因为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所以他常常想精进却又退了。就像那洄流虽流得很急,但是它一转弯又流回来了;流回来了,所以他就不能达到这无为法;不能达无为法,他就著相了;那么所修的福慧就修不成功,像木头烂了似的;他就必须要堕落,不会到涅槃的彼岸,不会了生死,这就是被这情欲所迷,和爱见的众邪所娆了。若正念真如和精进,明白法的本性本来就是无为,能这样子,不为情爱所转,你一定会得道的,这是这一段文大概的意思。
“佛言”:佛说了,“夫为道者”:说这修道的人。“犹木在水”:就像一个木头在水里一样。“寻流而行”:顺流向下走。“不触两岸”:不被两岸的石头所触、所障碍。触两岸就是把这木头留下来。没有触两岸就是这木头不会被这两岸所留,不被情爱所留,这木头就好像一个修道人似的。“不为人取”:也不会被人拿去。“不为鬼神所遮”:也没有被鬼神遮挡住。“不为洄流所住”:也不会被流过去又流回来的这种洄流所停止了。“亦不腐败”:也不会腐烂、败坏。“吾保此木”:我保证这一个木头,“决定入海”:一定会到大海里头去。“学道之人”:学道的这个人,“不为情欲所惑”:不被爱情、物欲圻迷惑。“不为众邪所娆”:不被一切的无明,一切的懒惰所障碍。“精进无为”:精进修这个无为法。“吾保此人”:我保证这个人,“必得道矣”:一定会得道的。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这是第二十八章,佛知道我们人这个“意”,就好像一匹马似的,难调难伏。还有这个“色”,无论男色、女色都应该离它远一点。你不离它远一点,就会有祸生。可是我们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就是恣情纵欲,在六道轮回里打转转,不能证得阿罗汉果,就因为常常和无明、爱见,还有慢在一起。因为这样子,我们人就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你不可不小心、不谨慎。你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和色会,不要信自己的意。
“佛言”:佛说了,“慎勿信汝意”:你不要听你自己意念的话,你不要信你自己所想的东西,所以说你要特别谨慎一点,特别小心一点,不要信你的意念和你那个意思。“汝意不可信”:你那个心意是靠不住的,不可以相信的。
“慎勿与色会”:你切记谨慎一点,不要著到一切色相上。“色会即祸生”:你若是和色相合而为一,就会有祸患生出来了。“得阿罗汉已”..你若得到阿罗汉了,证果了,断这见思烦恼了,“乃可信汝意”:你那时候,才可以稍微信你自己的意念一点,还不可以多信。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这是第二十九章,说明白男的要远离女的,女的也应该要远离男的,防备有错误生出来,这就是用生善灭恶这种的方法,来对治自己这种爱欲,所以说好像莲华似的。这无论是男的,可以这么样来比较;女的,也可以这么样来比较。就好像莲华,虽在污泥里头,可是不染污泥,出污泥而不染。自己这样一想,这念头也就会正了。你念头一正了,这就是自利了。你要是看见老的女人,就像母亲似的;女人看老的男人,就像自己的父亲似的。如果男人看见女人和自己差不多年龄的,或者比自己稍微大一点的,就作为自己的姊姊这么样观想。要是比自己年轻的,就好像自己的妹妹似的。若是小孩子,就像看自己的小孩子一样,要发心来度脱他。你发心来度脱他,你有一种慈悲心,这就是利他。你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这种自利利他的行为相应了,那么恶念自然就没有了,也就没有那么多妄想了。
“佛言,慎勿视女色”:这是男人对女人,才这么样说;女人对男人,就可以说是慎勿视男色,可以相反过来说。“亦莫共言语”:也不可以和他(她)在一起来讲话,不要说是开玩笑了,连讲话都不可以的。“若与语者”:或者有什么事情应该说话时,那怎么办呢?若与语者,就是有事情在一起,应该讲话的时候,又怎么样呢?“正心思念”:就是不要有邪心,要有正心。“我为沙门”:男人就说我为沙门,我为比丘;女人就说我是比丘尼。“处于浊世”:不论男的、女的都是处在这五浊恶世上,“当如莲华”:这五浊恶世是一个不干净的地方,但我们应该像莲华一样。男的,也可用莲华来比喻;女的,也可以用莲华来比喻。“不为泥污”:莲华生在泥里头,可是不为泥所染污,它是出污泥而不染的。
“想其老者如母”:那么就想老者,比我老的女人,就是我母亲;比我老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你要这样想。“长者如姊”:, 比我自己稍微大一点的,就像我姊姊似的;比我自己稍微大一点的男人,就像我哥哥似的。“少者如妹”:比我小的,就像我的妹妹似的,这是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呢?比我小的,就像我的小弟弟似的。
“稚者如子”:幼稚的年龄,不过十岁以上的,都叫稚童。看这幼稚的人,就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样。“生度脱心”:无论是父亲、母亲、哥哥、姊姊、弟弟、妹妹,都要生一种度脱他(她)离苦得乐的思想。“息灭恶念”:那么,自己这邪恶的念,也就是淫欲心,就可以停止了。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这是第三十章,告诉人要远离一切的欲念,不要被欲火所烧了。什么叫干草呢?好像六情,这六根就有个情,好像干草似的;而六尘这种境界,就好像烈火似的。你没有到心和境都两忘的时候,就应该修远离的胜行。什么叫心境两忘呢?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心也没有了,真地是空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没有一种境界了,心也空、身也空,心境双忘了,眼看一切物,也都没有了。这时候,就可不为六根、六尘所转了。
“佛言”:佛说,“夫为道者”:你们这些修道的人,也可以说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凡是修道的人都包括在内了。“如被干草”:就好像那干草一样的,这是说男女这种情形,就好像干柴近烈火似的。这干柴就是干草,草干了,你用一点点火点它,它就都著了;一著,就烧了。
“火来须避”:所以火若来了,你应该远避,要离开它远一点。修道的人,那火来了,你应该远避。什么叫火呢?就是欲爱,也就是情欲这种六尘的境界。六根属于情,六尘属于境。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把人都迷了,迷得人醉生梦死。
所以“道人见欲”:修道的人见到欲,“必当远之”:你应该远著它,如果你能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眼观声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你在这时候,就不必修远离行,你就天天和它在一起,也不会有麻烦,这样是可以了;要是不能这样子,那就要修远离行。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第三十一章说明人断欲应该从心上断。你想知道断心的方法,你应该知道欲是从心意生出来的,心意是从思想生出来的。
你看这思想是自己生出来的呢?还是从他生出来的?还是共同生出来的?或者是没有因就生出来的?你还要知道这思想是在里边呢?还是在外边?是在里外的中间呢?或者是在过去呢?或者是在现在呢?或者是在未来呢?
你像这样来找思想,这思想也变成寂静了,没有自体。思想已经寂静了,你的心意也都寂静了;心意既然寂静了,你的欲也就寂静了;欲既然寂静了,所以你看一切的色、法就好像镜里边的像似的。既然像镜中的像,那就不是真的,一切的行为也像泡沫似的,那泡沫也不是真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