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她說:“那又不行了。”
那麼這男女相愛,究竟有什麼意思呢?這個相貌生得再好,裏邊都是革囊衆穢、裏邊裝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淨,眼睛就有眼眵(屎)出來,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又有口水,大小便利等。你說這究竟哪個是幹淨的呢?所以這叫革囊衆穢,衆穢就是衆邋遢的東西。
“爾來何爲”:說,“你送這個來給我,有什麼用呢?這對我沒有用啊!”“去,吾不用”:你趕快回去,我不要的!
當天魔獻這些女人給佛的時候,佛一看這叁個女人,就觀想:“唉呀!你們要是老了的時候,面上的皺紋不知多少啊?那皺紋很難看的,老得那個樣子,頭發也都白了,什麼都是很難看的。”佛這麼一想,魔女自然就現出這麼個樣子來。自己一看自己,這真沒有什麼意思,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所以佛就教她們去了,說:“去!吾不用!我不用你們。”
“天神愈敬”:這時天魔看見佛道心這麼堅固,所以他愈發恭敬了。“因問道意”:因此請求佛爲他說法。“佛爲解說”:佛就給他說法。“即得須陀洹果”:這天魔也就即刻證得須陀洹——初果阿羅漢。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
佛言。夫爲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爲人取。不爲鬼神所遮。不爲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爲情欲所惑。不爲衆邪所娆。精進無爲。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七章是說一個譬喻,就是學道的人要遠離一切的障礙。什麼叫兩岸呢?兩岸就是情和欲,有見思的情欲,又有無明的情欲。見思的情欲就是執著生死,像此岸一樣;無明的情欲就是執著涅槃,也就好像觸到彼岸一樣的。經文上說,人拿這木頭和鬼神取這木頭,這是譬喻所有一切邪見的網纏著人,就好像木被人取似的;見思這個網把人蓋住了,就好像木被鬼神遮了一樣。
至于洄流所住,這洄流所住就是懶惰,和精進正相反。腐敗和無爲法正相反,因爲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所以他常常想精進卻又退了。就像那洄流雖流得很急,但是它一轉彎又流回來了;流回來了,所以他就不能達到這無爲法;不能達無爲法,他就著相了;那麼所修的福慧就修不成功,像木頭爛了似的;他就必須要墮落,不會到涅槃的彼岸,不會了生死,這就是被這情欲所迷,和愛見的衆邪所娆了。若正念真如和精進,明白法的本性本來就是無爲,能這樣子,不爲情愛所轉,你一定會得道的,這是這一段文大概的意思。
“佛言”:佛說了,“夫爲道者”:說這修道的人。“猶木在水”:就像一個木頭在水裏一樣。“尋流而行”:順流向下走。“不觸兩岸”:不被兩岸的石頭所觸、所障礙。觸兩岸就是把這木頭留下來。沒有觸兩岸就是這木頭不會被這兩岸所留,不被情愛所留,這木頭就好像一個修道人似的。“不爲人取”:也不會被人拿去。“不爲鬼神所遮”:也沒有被鬼神遮擋住。“不爲洄流所住”:也不會被流過去又流回來的這種洄流所停止了。“亦不腐敗”:也不會腐爛、敗壞。“吾保此木”:我保證這一個木頭,“決定入海”:一定會到大海裏頭去。“學道之人”:學道的這個人,“不爲情欲所惑”:不被愛情、物欲圻迷惑。“不爲衆邪所娆”:不被一切的無明,一切的懶惰所障礙。“精進無爲”:精進修這個無爲法。“吾保此人”:我保證這個人,“必得道矣”:一定會得道的。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這是第二十八章,佛知道我們人這個“意”,就好像一匹馬似的,難調難伏。還有這個“色”,無論男色、女色都應該離它遠一點。你不離它遠一點,就會有禍生。可是我們衆生從無量劫以來,就是恣情縱欲,在六道輪回裏打轉轉,不能證得阿羅漢果,就因爲常常和無明、愛見,還有慢在一起。因爲這樣子,我們人就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你不可不小心、不謹慎。你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和色會,不要信自己的意。
“佛言”:佛說了,“慎勿信汝意”:你不要聽你自己意念的話,你不要信你自己所想的東西,所以說你要特別謹慎一點,特別小心一點,不要信你的意念和你那個意思。“汝意不可信”:你那個心意是靠不住的,不可以相信的。
“慎勿與色會”:你切記謹慎一點,不要著到一切色相上。“色會即禍生”:你若是和色相合而爲一,就會有禍患生出來了。“得阿羅漢已”..你若得到阿羅漢了,證果了,斷這見思煩惱了,“乃可信汝意”:你那時候,才可以稍微信你自己的意念一點,還不可以多信。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爲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華。不爲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這是第二十九章,說明白男的要遠離女的,女的也應該要遠離男的,防備有錯誤生出來,這就是用生善滅惡這種的方法,來對治自己這種愛欲,所以說好像蓮華似的。這無論是男的,可以這麼樣來比較;女的,也可以這麼樣來比較。就好像蓮華,雖在汙泥裏頭,可是不染汙泥,出汙泥而不染。自己這樣一想,這念頭也就會正了。你念頭一正了,這就是自利了。你要是看見老的女人,就像母親似的;女人看老的男人,就像自己的父親似的。如果男人看見女人和自己差不多年齡的,或者比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就作爲自己的姊姊這麼樣觀想。要是比自己年輕的,就好像自己的妹妹似的。若是小孩子,就像看自己的小孩子一樣,要發心來度脫他。你發心來度脫他,你有一種慈悲心,這就是利他。你既然自利,又能利他,這種自利利他的行爲相應了,那麼惡念自然就沒有了,也就沒有那麼多妄想了。
“佛言,慎勿視女色”:這是男人對女人,才這麼樣說;女人對男人,就可以說是慎勿視男色,可以相反過來說。“亦莫共言語”:也不可以和他(她)在一起來講話,不要說是開玩笑了,連講話都不可以的。“若與語者”:或者有什麼事情應該說話時,那怎麼辦呢?若與語者,就是有事情在一起,應該講話的時候,又怎麼樣呢?“正心思念”:就是不要有邪心,要有正心。“我爲沙門”:男人就說我爲沙門,我爲比丘;女人就說我是比丘尼。“處于濁世”:不論男的、女的都是處在這五濁惡世上,“當如蓮華”:這五濁惡世是一個不幹淨的地方,但我們應該像蓮華一樣。男的,也可用蓮華來比喻;女的,也可以用蓮華來比喻。“不爲泥汙”:蓮華生在泥裏頭,可是不爲泥所染汙,它是出汙泥而不染的。
“想其老者如母”:那麼就想老者,比我老的女人,就是我母親;比我老的男人,就是我的父親,你要這樣想。“長者如姊”:, 比我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就像我姊姊似的;比我自己稍微大一點的男人,就像我哥哥似的。“少者如妹”:比我小的,就像我的妹妹似的,這是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呢?比我小的,就像我的小弟弟似的。
“稚者如子”:幼稚的年齡,不過十歲以上的,都叫稚童。看這幼稚的人,就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樣。“生度脫心”:無論是父親、母親、哥哥、姊姊、弟弟、妹妹,都要生一種度脫他(她)離苦得樂的思想。“息滅惡念”:那麼,自己這邪惡的念,也就是淫欲心,就可以停止了。
第叁十章 欲火遠離
佛言。夫爲道者。如被幹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這是第叁十章,告訴人要遠離一切的欲念,不要被欲火所燒了。什麼叫幹草呢?好像六情,這六根就有個情,好像幹草似的;而六塵這種境界,就好像烈火似的。你沒有到心和境都兩忘的時候,就應該修遠離的勝行。什麼叫心境兩忘呢?就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心也沒有了,真地是空了;“外觀其形,形無其形”,也沒有一種境界了,心也空、身也空,心境雙忘了,眼看一切物,也都沒有了。這時候,就可不爲六根、六塵所轉了。
“佛言”:佛說,“夫爲道者”:你們這些修道的人,也可以說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凡是修道的人都包括在內了。“如被幹草”:就好像那幹草一樣的,這是說男女這種情形,就好像幹柴近烈火似的。這幹柴就是幹草,草幹了,你用一點點火點它,它就都著了;一著,就燒了。
“火來須避”:所以火若來了,你應該遠避,要離開它遠一點。修道的人,那火來了,你應該遠避。什麼叫火呢?就是欲愛,也就是情欲這種六塵的境界。六根屬于情,六塵屬于境。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把人都迷了,迷得人醉生夢死。
所以“道人見欲”:修道的人見到欲,“必當遠之”:你應該遠著它,如果你能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眼觀聲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你在這時候,就不必修遠離行,你就天天和它在一起,也不會有麻煩,這樣是可以了;要是不能這樣子,那就要修遠離行。
第叁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爲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第叁十一章說明人斷欲應該從心上斷。你想知道斷心的方法,你應該知道欲是從心意生出來的,心意是從思想生出來的。
你看這思想是自己生出來的呢?還是從他生出來的?還是共同生出來的?或者是沒有因就生出來的?你還要知道這思想是在裏邊呢?還是在外邊?是在裏外的中間呢?或者是在過去呢?或者是在現在呢?或者是在未來呢?
你像這樣來找思想,這思想也變成寂靜了,沒有自體。思想已經寂靜了,你的心意也都寂靜了;心意既然寂靜了,你的欲也就寂靜了;欲既然寂靜了,所以你看一切的色、法就好像鏡裏邊的像似的。既然像鏡中的像,那就不是真的,一切的行爲也像泡沫似的,那泡沫也不是真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