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P11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諸佛都是這樣來輾轉觀察,輾轉傳授,就是傳這調心的方便法門,令你先調伏其心。

  “佛言”:所以佛說,“有人患淫不止”:不止就是不可以停止。有人有淫欲的毛病,他一時一刻也不能停止這淫欲的心。因爲他欲念這麼重,這麼厲害,不能停止。他就想法子了,想什麼法子呢?“欲自斷陰”:想把自己的男根斷了,割去它。

  “佛謂之曰”:佛對他就說了。“若斷其陰”:你說你想要把自己的男根割斷,“不如斷心”:你還不如把你那妄想心割斷了。“心如功曹”:心就好像工人的一個頭兒似的,一個功曹。功曹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他做一個頭兒,就好像一個boss(老板)似的。“功曹若止”:你這個頭子若停止了,“從者都息”:那麼跟著他做工的這些人就都停止了。因爲你心裏打這妄想,它才有這種行爲;你若心不打妄想,也就沒有人幫助它了,所以從者都息,就是都停止了。“邪心不止”:你這個淫欲的邪心若不停止,“斷陰何益”:你把你的男根斷了它,又有什麼用處呢?那根本就是沒有用的。

  “佛爲說偈”:佛隨著就給他說一首偈頌。“欲生于汝意”:說淫欲的念頭就生在你心意裏邊,是由你心意生出來的。“意以思想生”:這意又怎麼生出來呢?就由思想生出來的。“二心各寂靜”:你這欲心也寂靜了,你這思想、種種邪知邪見也都停止了,這兩種的心都停止了,都寂靜了。“非色亦非行”:就沒有一種色欲的行爲,也沒有一種色心的行爲,你這欲念的行爲都沒有了。“佛言”:佛又說了,“此偈是迦葉佛說”:這就是迦葉佛所說的偈頌。

  第叁十二章 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

  第叁十二章是說明了人爲什麼有憂愁恐懼?就是因爲人有這愛欲,所以才有憂愁恐懼;若把這愛欲斷了,就沒有什麼憂愁恐懼了。我們人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妄認這四大爲自己的身相;妄認這六塵緣影爲自己的心相。所以就執著貪戀,不願意把它放下。因爲這樣,所以就有種種的麻煩生出來。這種種麻煩生出來了,就有很多的憂愁、煩惱,也就生了種種的恐怖。你若能觀察這四大,你能知道這身是四大和合而成,本來沒有一個我;你再觀寂這六塵緣影也是空的,沒有的;你知道這心是無常的;你能把愛欲心先要斷了;你這憂怖也自然就都沒有了。

  “佛言”:所以佛說,“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因爲有這個愛欲,就有所憂患,有憂愁,有煩惱;從那個憂愁、煩惱,就會生出一種恐怖心來。“若離于愛”:你要是能把這欲念和這愛斷了它,或者轉變了它。“何憂何怖”:有什麼憂愁?又有什麼可以恐怖的呢?沒有了!人之所以會有憂愁恐怖,就因爲有這種執著,放不下,所以才有憂患和恐怖。

  第叁十叁章 智明破魔

  佛言。夫爲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铠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衆魔。而得道果。

  這是第叁十叁章了,用譬喻說明修道的人應該有戒定慧這叁無漏學,要一心來精進學道。就好像有一個人,有無始的虛妄,種種的習氣,和一切的惑——見惑、思惑、塵沙惑這種種的惑。你能專一其心來學道,這就譬如一個人。你有很多的虛妄,很多的惑、習氣,這就譬如萬人。你能受持淨戒,就是修持這個戒,這就譬如什麼呢?譬如你挂上铠甲,挂上盔甲了。然後你再能堅持其心,就沒有怯弱了,這就是一種戒力的精進。你能精進勇猛,不會在半路上退回來,這就是一種定力。有定力,就不會半路退回。你再不怕前邊種種境界,不怕前邊有許多敵人等在那兒和你作戰,若不怕他,你就不會和人家一戰爭就死了,這就是一種慧的力量。

  你合戒定慧這叁種的力量,便能破滅那無始的習氣,無始的虛妄。這種種的毛病就等于衆魔,能破這個衆魔,你就可以證得道果;你能證得道果,那就是作戰得勝回來了。

  “佛言”,“夫爲道者”:這個修道的人。“譬如一人與萬人戰”:你能專一其心來修行,就好像一個人和萬人戰,這就是說除去種種的習氣、毛病、虛妄、貪嗔癡,就好像與萬人作戰似的。在這個時候,你“挂铠出門”:就像披上盔甲和人作戰,是不怕的。“意或怯弱”:你要是心裏不堅固,好像怕了似的,就是怯弱。“或半路而退”:或者修行修行,不修行了,半路而退了。“或格鬥而死”:或者因爲和這虛妄的習氣、魔軍來作戰,就戰敗了,修行不成功,死了。“或得勝而還”:或者是得勝回來了。

  “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應該把心堅固了,不要半途而廢。“精進勇銳”:向前精進勇銳,只有進而不能退。“不畏前境”:不怕前邊的敵人那麼多。“破滅衆魔”:把一切魔王都破滅,都打敗了。“而得道果”:自然就能證得道果。

  第叁十四章 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爲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第叁十四章說明了人學道的方法,應該好好地調身、調心,不要令身心或者太緊張了,或者太懶惰了。在儒教裏也講,你若往前進得快,往後退得也快。你修道時,不要忘了這個道,也不要幫著這個道,要這樣子。能這樣子,這才是修道的一個好辦法;你若不是這樣子,你修道就不能成道了。因爲你不會用功,不是緊了,就是慢了。所謂“緊了繃,慢了松。”緊了繃——就像彈琴,弦若緊,它就斷了,這叫緊了繃;慢了松——你彈的弦很不緊,那它又太松了。所以說:“不緊不慢才成功。”也不緊,也不慢,這修道才能成功的。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有一個沙門,晚間誦持迦葉佛那個時候留下的遺教經,他誦念這經時,“其聲悲緊”:他聲音很悲恸,很緊張的樣子。“思悔欲退”:他就自己覺得很慚愧,又想要不修行了,要退步了。

  “佛問之曰”:佛就問他了。“汝昔在家”:你在家的時候,“曾爲何業”:是做什麼職業的?你做的是什麼事情啊?“對曰”:這個沙門對佛就說了,“愛彈琴”:我最歡喜奏樂彈琴,我歡喜做這個事情。

  “佛言”:佛對他說,“弦緩如何”:那你就懂得彈琴嘛!這彈琴的弦若是緩慢了,松了,會怎麼樣啊?“對曰”:這沙門就對佛說,“不鳴矣”:彈不響了。弦若松了,就彈不響,琴就不鳴了,就沒有音樂了。

  “弦急如何”:這弦如果太緊了,又怎麼樣呢?“對曰”:這沙門就對佛說,“聲絕矣”:那麼這一彈,弦就斷了,也沒有聲了。

  “急緩得中如何”:也不急,也不緩,這急緩正相當時,又怎麼樣呢?“對曰”:這沙門對佛說,“諸音普矣”:這音樂就奏得普遍都響了,很好聽的。

  “佛言”:佛對沙門說,“沙門學道亦然”:這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沙門,想修習道業,也是要這樣子。“心若調適”:你心也不緊也不慢,“道可得矣”:你就可以成道了,也不要著急,也不要懶惰,這就可以得道了。

  “于道若暴”:你在修道的時候,如果很暴躁,很著急的話。“暴即身疲”:你這一著急,一有火氣,這身很容易就疲倦了。“其身若疲”:你身既然疲倦了,“意即生惱”:你的意念也就生出煩惱來了。“意若生惱”:你意念假如生了煩惱,“行即退矣”:你一生煩惱,就會退心、退步,就要還俗不修行了。“其行既退”:你這行爲既然向後退,不精進了,“罪必加矣”:你的罪孽也一定又加多,又加重了。

  “但清淨安樂”:你單獨地,你就是一個人清淨其心,安樂其心,“道不失矣”:這就不會不得道了,一定會得道的。

  第叁十五章 垢淨明存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言”:在這一章佛說,“如人鍛鐵”:就好像人鍛煉鐵一樣。“去滓成器”:把鐵的渣滓去了,然後做成一個器皿。“器即精好”:鐵的渣滓沒有了,不論造成什麼器皿,它都非常好的。如果這渣滓不去呢?那就造不出一個好器皿來。

  “學道之人”:我們所有修行學道的人,“去心垢染”:要把心裏這個染汙心都去了。你去了染汙心,就是清淨心;你染汙心若不去,清淨心就不現。也就好像鐵裏頭的渣滓,你若不去掉它,就不能成一個好的器皿,你若把鐵裏的渣滓去了,就可以做一個好的器皿,好的器具。

  我們人人都可以成道的,是一個道的器皿。可是你染汙心如果不去,就不能載道,不能成道。所以你想要成就你的道果,先要去這染汙的心,去這垢染。

  垢染就是心裏的欲,尤其是淫欲心。你淫欲心若不去,這就是有垢染;你淫欲心若是去了,就沒有垢染。沒有垢染就是清淨心,所以說“行即清淨矣”:行,就是修行的行門。你所修行的行門都會清淨的。你心裏的染汙如果不去,修行就不能得到清淨。淫欲心固然是染汙,但這是最大的。其余的,你的貪心,你的嗔心,你的癡心,你的慢心,你的疑心,貪、嗔、癡、慢、疑,這都是垢染的心。都妥把這些去了,你修行就能與道相應,返本還原,返回你本有的清淨心了。

  第叁十六章 輾轉獲勝

  佛言。人離惡道。得爲人難。既得爲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爲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第叁十六章是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善知識難遇、佛世難值等,這種種的難。

  “佛言”,“人離惡道”:叁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能離開這叁惡道,“得爲人難”:出生來做人,這是不容易的。佛住世的時候,曾經對所有的弟子,提出一個問題來研…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念光明就是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