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七▪P9

  ..續本文上一頁不會空過。因爲這個緣故,所有衆生都應該受持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你若能心裏常常持念觀世音菩薩,所得福報功德是不可思議,微妙難測的。

  佛再叫一聲:“無盡意!假使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裏的沙數,那麼多的菩薩的名字。不只念誦,又能盡形壽以香、花、燈、果,或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四事供養叁寶。在無盡意你的意思認爲怎樣?這一位善男子、善女人,他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呢?”

  佛問完後,無盡意菩薩就回答說:“這個功德是很多的。”佛聽了無盡意菩薩回答後,又說:“設有另外這樣一個人,能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要說他盡形壽供養,就是能在最少的一段時間裏,來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這兩個人的福報是一樣的。在于百千萬億劫,這種福報也不可窮盡。”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無盡意菩薩說:“你能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得到像前面所說的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那麼多的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聽佛這樣說,于是又向佛請問:“世尊!這位觀世音菩薩,他是怎樣教化娑婆世界的衆生?怎樣爲衆生說法?他教化衆生的方便因緣、方便力量,其事情是怎樣呢?”

  什麼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文,翻爲中文意思是“堪忍”,也就是堪能忍受。言其這世界是最苦的,不容易忍受。

  釋迦牟尼佛聽見無盡意菩薩這樣問,回答說:“善男子!假使在這叁千大千世界內的國土中,有這樣一個衆生,應該以佛身來度他,才可以成佛。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就示現佛身,來爲這個衆生說法。”

  講到這裏有人問:“觀世音菩薩他是菩薩,沒有成佛,怎可以現佛身而爲衆生說法呢?豈不是冒充佛嗎?”不是的。因爲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早已經成佛,佛號爲正法明如來。成佛之後,因爲不忘衆生,所以他再次來此世界,把佛身隱起而現出菩薩身相來救護衆生,這叫隱大示小。羅漢是回小向大;觀世音菩薩是回大向小。他由佛身又倒駕慈航,這有如世人所說的:開倒車往回走似的,目的爲了接引我們這一切苦惱衆生。所以觀世音菩薩雖然外現菩薩身,其實是內秘諸佛行。秘裏是諸佛之行願、諸佛之行爲。這是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現化佛身爲衆生說法的緣故,並非是冒充佛來欺騙衆生。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說:“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辟支佛在梵語原叫“辟支迦羅”,中文的義譯是“緣覺”。“緣覺”又分有兩種: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叫做“緣覺”。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叫做“獨覺”。在有佛出世時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他觀察怎樣會有無明?無明又怎樣會有了行?又怎樣有識?又有名色?有六入?怎樣又會有了觸?然後有受?受然後又有愛?有愛就有取?因爲有個“有”,也就有“生”?有了來生,也就有老死?就整天如是來回反覆去觀察這十二因緣,知道一切無非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所以把一切都放下,也就開悟了。因爲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故叫“緣覺”。生在無佛的時候也是修這十二因緣,並且春天觀看百花齊開,秋天萬物凋零,觀察種種自然的變化狀態,所以就覺悟到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種種情形無一不是無常的,也就因此而覺悟了,這叫“獨覺”。緣覺和獨覺之分別,是在有佛與無佛出世的時候,故有不同的命名。

  觀世音菩薩因有天眼照見、天耳遙聞,知道某一個衆生是應以辟支佛身得度,就現出辟支佛身來爲他說法:“你不知道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嗎?就是從你一念不覺那兒來的。因一念不覺,故在你的如來藏性中就生出了無明。有了無明,接著就生出“行”來,.....”就這樣對這位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說法,令他開悟覺道。然後再啓示他發菩薩心,回小向大。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什麼叫做“聲聞”?聲聞也是羅漢之一,緣覺也是羅漢之一,這是二乘人。聲聞者,聲是聲音,聞是聽見,也就是聽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佛說的什麼聲音?說的四谛法,聞此聲音而悟道,故叫“聲聞”。什麼又叫做四谛法?就是苦、集、滅、道。釋迦牟尼佛當初爲五比丘叁轉四谛*輪。當時憍陳如還未出家,佛爲他說法後,才出家做比丘。佛到鹿野苑對他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說這個苦是有強烈逼迫性的,令人受不了。苦,有苦苦、壞苦、行苦。又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八種。所有的這些苦把人逼迫得動彈不得,喘不過氣,令人終日煩煩惱惱。一切問題都由苦生出來,故說苦是逼迫性的。

  “此是集招感性”:集,是集聚累積。什麼集聚在一起呢?煩惱集聚在一起。爲什麼會有煩惱?就因爲有個“苦”。先有苦,被苦壓迫受不了時,就生出煩惱,就大發脾氣。所以說這煩惱是一種招感性,是由集聚而成的。也就是從“苦”而有“集”。

  “此是滅可證性”:滅,就是寂滅,寂滅煩惱無明,這種寂滅的快樂,涅槃的妙果,是可以證得的。

  “此是道可修性”:這個道是人人都可以修的,沒有一個人說是不可以修道的。任何人都可以修道,任何人都打以證到涅槃的理體。這是第一轉*輪。

  釋迦牟尼佛只是現身說法,爲這五比丘講此四谛法,接著又說第二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說是“這個苦,不是單單我成佛才知道,你也應該知道這個苦。你也應該斷除集谛,應該求證涅槃之妙果,也應該修行這種菩提覺道。”

  佛說第叁轉*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這個苦我已經知道了,這個集我已經斷了,我知道這個苦就不會再被苦所迷。我把煩惱斷盡,也就沒有集谛了。這個滅我已經證得了,我已得到真正的寂滅之樂。這個道我已經修行了。

  這五比丘聽佛演說叁轉四谛*輪後,當時立刻就開悟了。因聽佛聲而悟道,故叫“聲聞”。聲聞和緣覺又叫二乘,也叫小乘。有大乘也有小乘,什麼是大?什麼是小?根本沒有一個大,也沒有一個小,只因爲衆生心裏有大、有小。本來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不過我們凡夫沒有能力用自己本有的如來藏性。有的只用一小部份,有的就用大部份,有的就用了全部,諸佛就能用于全部,因已返本還原了。能用多一部份的是菩薩,因爲菩薩的智慧大,所以在他本有家珍的如來藏性也就多用一點。小乘所知道的很少,故也用得少。所以觀世音菩薩遇到應以聲聞身得度的機緣,也就現出聲聞身來對他說四谛法。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梵王,就是大梵天王,他是作大梵天上的皇帝。“梵”者是清淨的意思。他住在天上做王覺得很自在,觀世音菩薩也就現大梵天王身來爲他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帝釋,在彌陀經上稱爲釋提桓因,在道教稱爲玉皇大帝。這位帝釋不只是一個,而有很多很多位。我們所看見知道的這個天叫忉利天。忉利天的帝釋,也就是一般人所信仰的天主。在楞嚴咒裏有一句:南無因陀啰耶,“因陀啰耶”也就是天主的另一個名稱。天上所有的事情都由這位帝釋統領與管理,所以他的能力非常廣大,權力也大,神通也大;可是他只能住在天上,而天人之壽命,將來還是有窮盡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看見這一類帝釋身的衆生機緣成熟了,于是就化現帝釋身爲他說法。爲什麼要化現帝釋身去爲帝釋王說法呢?因爲同類的就容易接受勸導。就像我們人類也是一樣,無論是那一行就和那一行的人容易做朋友。做生意的人就和做生意的人做朋友,讀書人就找讀書人做朋友,學佛的人就和學佛的人做朋友,賭錢的人就找賭錢的人做朋友,打劫的就與打劫的人做朋友。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朋”,同類者爲朋。因爲這種關系,所以觀世音菩薩常現出與衆生同類的化身,示現方便令衆生容易接受度化。可是觀世音菩薩不只用神通變化來現身說法,並不一定循聲救苦才應化,他甚至分靈來到這世界上做人,也修學佛法,然後才教化無量無邊的衆生。譬如對于學士們,觀世音菩薩就化身一個教授爲他們演說佛法,諄諄善誘,漸漸地使一般學者對佛學感到興趣,去疑增信,進而發心皈依,受持一戒、二戒、五戒,乃至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然後再依照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去修行,又變出一個觀世音菩薩來,觀世音菩薩又多了一個化身。

  怎樣會有“千百億化身”?就是你模仿他,向他學習,就變成他的化身了。所謂“法無定法”,這個“法”是無定的,不要執著。你若想執著一定的話,試問你自己一定可以不死嗎?你若能一定不死那什麼事情都可爲定。你說:“我不能,是必定要死的!”那就沒有一定之法可言。故佛法也是無有定法。所以“千百億化身”這個道理並不困難,只要你有恒心、毅力去學習觀世音菩薩,弘揚佛法,救度衆生,你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有百人學他就有一百個化身,有千人學他就有千個化身,只要有人肯仿效他弘揚佛法,觀世音菩薩也就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化身。這是按照事上來說;若按照理性來講,你若是成佛了,也真正地具足千百億的化身。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什…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