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P15

  ..續本文上一頁個好太太,而女的又想嫁個好丈夫,但是都不成功,于是煩惱生起,夜不安寢,食不知味,精神恍惚,心神不定,苦也!有些人說我並沒有這些貪求,該是沒有煩惱了吧!但是,殊不知這五蘊(色受想行識)在一天天的要我們的命。(八)五陰熾盛苦:身體原本爲苦,是無常。是故此八種苦時刻逼迫我們,支配我們,心爲形役。故佛陀“爲說涅槃”法。涅者不生,槃者不滅。若不執著此假軀殼,而求無上道,則能得涅槃。亦即常樂我淨,涅槃四德之樂,故“盡諸苦際”,一切苦之邊際亦能了。

  人想要了痛苦就要廣種福田、恭敬禮拜及供養叁寶(佛、法、僧),止惡行善等等功德。但不能執著自己曾出過多少錢或幹涉這些錢的用法。應以最真誠之心行布施,修福德及慧德,亦即福慧雙修。作功德即修福;聽經、誦經及研究佛法能開智慧,則名爲修慧。所以“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立志欲求殊勝之法。“爲說緣覺”,十二因緣法,令觀世緣,覺了法性。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此爲二乘人所修之法。“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爲說淨道”,如有佛弟子要求無上道,修習六度萬行,佛陀就爲他說清淨之佛道,即六度波羅蜜。文殊師利菩薩,我住于此娑婆世界。“見聞若斯”,所見之佛境,耳聞佛音,皆是如此。

  “及千億事”:還有許多事。“如是衆多”:指所見聞其相甚多。“今當略說”:我現在要與文殊菩薩略說。“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我見到彼土,如恒河沙衆多之菩薩,以種種因緣修行。人若要求佛道,必先作功德;而要得智慧,更非下一番苦功不可!恒河沙數之菩薩尚且要以種種因緣來修福慧,以求佛果,更何況是凡夫呢!“或有行施”:有一人用七寶作爲布施,以求佛道,這七寶是“金銀、珊瑚”,海中有寶,秀氣結成,其色紅潤,如樹之形,名曰珊瑚。“真珠、摩尼”:摩尼又名爲如意珠。“砗磲、瑪瑙”:海中大貝如車之渠,即大海螺。瑪瑙爲石中秀氣,其色紅潤,如馬腦。“金剛、諸珍”:金剛即鑽石,及各種珍寶。“奴婢、車乘”:此人甚至于將其傭人、私家車等作爲布施。“寶飾辇輿”:鑲上珠寶之車子,一如古代皇帝所用之交通工具。牽挽曰辇,肩荷曰輿。“歡喜布施,回向佛道”:這個人非常樂意以其七寶作爲布施。反觀現代人士,只出了區區五塊、十塊或二十塊錢就以爲很了不起,而牢記于心。殊不知真正之布施功德,除了能毫不悭惜的將其心愛之寶物舍棄之外,亦要心不起執著,方能契合佛道。“願得是乘”:願得佛乘。“叁界第一”:于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中成佛,故爲叁界第一。“諸佛所歎”:成佛後,爲十方諸佛所贊歎歡喜。

  或有菩薩 驷馬寶車 欄楣華蓋 軒飾布施 複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舍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須發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彌勒菩薩對文殊菩薩說:我在世尊(釋迦牟尼佛)白毫相中,又見到一些菩薩行布施。他以“驷馬寶車”:四馬拉車,以寶飾車。“欄楯華蓋”:橫者曰欄,豎者曰循,即車欄;寶車頂上有華飾之蓋。“軒飾布施”:以此最勝莊嚴具作爲布施。“複見菩薩,身肉手足”:又見一些菩薩,不但以一切珍寶財物,甚至以其身肉、手或足,或妻子作爲布施。此非難行能行之布施嗎?可笑我們凡夫,稍仿了一點善事或布施,就心滿意足而沾沾自喜,哦!以爲有多了不起。而一位菩薩本著慈悲爲懷之救世精神,不但舍去一切身外物,甚至是自己身肉乃至于手足或妻子,在衆生需要時,都樂于布施人。何謂菩薩身體之布施?譬如有人遇車禍或意外中喪失其手腳,菩薩就會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手腳乃至于心肝脾肺腎,施之于急需之病人,拔一切衆生之病苦,而使他們脫離恐懼與災難,這是內財施。“及妻子施”:即外財施。人間也有菩薩,只要一個人能發大慈悲心,爲了衆生而行難舍能舍之布施,即稱爲菩薩。因爲在世俗,最難舍棄者,莫過于夫婦之間的恩愛。若他連這種難擺脫之情感都能放下,足見其心之堅定與自在,故名爲菩薩。

  在水鏡回天錄中,有一段記載上常下仁老和尚,未出家前,曾爲了修道而布施其妻予人。他因父母雙亡而于墓旁守孝叁年。如此一來,其妻無異是守活寡,因不甘寂寞,故叁番二次勸他回家相聚,但他修道心切而婉拒之。然而,人越要向上則越會遇魔考。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頭上。常仁大師越要專心修道,越遭受其妻之幹優,甚至吵著要下堂另嫁他人,最後竟帶了一個男人到墓地去威脅她的丈夫,若他再不回家,她就要跟這個男人結婚。但常仁上人並無半點惱怒,反更寬宏大量地成全他們,足見他修行功夫及涵養之深厚。此乃難行而能行,難舍卻能舍。心無貪著時,就不會爲染汙之塵境所轉;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而得出叁界,故唯有菩薩方能“以妻子施”,而求得佛道。

  “又見菩薩,頭目身體”:這一些菩薩不但能舍內財及外財,甚至頭、目及整個身體皆欣樂施與。這是無畏施,他以身心性命布施予人,爲求無上道,故能了生脫死。若人悭貪不舍,亦不行布施,則永遠不能了生死。而此布施必須是樂意之施舍,全無一絲毫鬥爭之意。有些卻不是以真心作布施,若見人出一萬塊錢時,他就要出兩萬塊作布施,若人亦出兩萬,他就非出叁萬不可,一定要讓別人輸了才甘心,這是不如法之布施,亦全無誠心行善。這一段是講六度中之布施度。

  文殊師利(妙德)菩薩,我又見諸王,“往詣佛所”:也到佛處。“問無上道”:向諸佛請問無上道。佛即開示苦空無常無我、四念處等之道理。有一首西江月,相傳是莊子作的,所說的也是苦空無常無我之道理。詞雲:“富貴五更春夢,功名一月浮雲,眼前骨肉已非真,恩愛反成仇恨。莫把金枷套頸,休將玉鎖纏身,清心寡欲脫紅塵,快樂風光本分。”諸王一聽此四念處之說,“便舍樂土”:毫不猶豫的舍掉享受五欲樂之土。把宮殿臣妾都舍棄而“剃除須發”,“而被法服”:穿上出家禀具之叁法衣,袈裟。這段文是指六度中之戒度。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閑靜,樂誦經典”:這一段喻爲忍辱波羅蜜。一位比丘,獨自住在山洞內,難免會遇惡人之打罵,或毒蛇猛獸侵害,但他都願忍受而不生恐懼心,此即生忍。自節守志即苦行忍。誦經求佛是第一義忍,是以若人能誦持佛經,其功德是不可思議。我在南華寺時,曾有一個由六位比丘所主持之金剛法會,報名捐款之參加者極爲踴躍,人數直達一萬,一些護法居士們因家務、事業所纏而未能參與,唯有以財施作爲擁護道場。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于深山,思惟佛道”:這是第四度之精進波羅蜜。此爲廢寢忘食而求佛道之精進表現。他到深山“思惟佛道”:正念思惟佛所行處,即觀照禅。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禅合掌 以千萬偈 贊諸法王

  彌勒菩薩又說:我又見到離欲之人,不貪財、色、名、食、睡之修行者。住于“空閑”:即是在郊外,日夜修禅,毫無間斷。若人要真正修道,就必須努力。應天天修習禅定,而不能有一日乃至一時之休息。若躲懶偷安,好逸惡勞,則永遠不會有成果,是故每日亦要在百忙中抽空修禅。修禅可得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神足通,但卻未能得漏盡通。唯有四果羅漢及菩薩位以上才會有此神通。除修禅定外,若能專心修念佛法門或念經持咒,亦能得五神通。如智者大師,他是因爲誦持法華經而開悟。當他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的經文時,就入了法華一旋叁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見靈山法會,俨然未散,見到釋迦牟尼佛仍然在說法。所以持誦經典亦能開悟,但要專心致志,而非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若人在念佛時還在盤算著怎樣去賺錢,必定不能開悟,因爲這是在念錢而非念佛。

  又見菩薩,安住禅定,並端心合掌,以千萬首偈來贊歎十方佛。

  複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爲衆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衆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爲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一些菩薩,有深遠之智慧及堅固之志氣。“能問諸佛”:善于問法。“聞悉受持”:聽法即能依教奉行。又見佛子,“定慧具足”:定以攝教,慧以破昏;定慧等持,名爲具足。此菩薩能善巧方便的以無量事作爲比喻而爲衆生說法。“破庵兵衆”:彼等假名爲佛子,但非行正道,反而以盲引盲者是名魔兵。故以正法眼破除群邪,名破魔也。這一段是般若度。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又見一些菩薩,結跏趺坐。因爲有禅定功夫,故天龍皆恭敬禮拜,但他並不因此而生出歡喜心。因爲定能發慧,故心不爲物轉,亦不動念。若無妄念,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故無是無非、無善無惡,即能自性清淨,得真如妙性。但不能說我已無念,因爲說無念時已有個念。知無念者能伏其心,知無念者當破魔兵衆,是以無念爲最妙!它包含了忍辱及生忍,既不會爲美言所勤,亦不會爲了逆境而起恐懼或嗔恨心。

  達摩祖師未到中國前,曾派遣佛馱及耶舍兩弟子先去中國弘法。師徒們皆爲印度人。兩人遂演講禅宗,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之妙法。當時中國亦有一位從印度來之小乘和尚—菩提流支,他見到這兩位新來的大乘禅師,竟聯合所有的出家人杯葛他們,並將他們從長安趕到盧山。佛馱、…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