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P15

  ..续本文上一页个好太太,而女的又想嫁个好丈夫,但是都不成功,于是烦恼生起,夜不安寝,食不知味,精神恍惚,心神不定,苦也!有些人说我并没有这些贪求,该是没有烦恼了吧!但是,殊不知这五蕴(色受想行识)在一天天的要我们的命。(八)五阴炽盛苦:身体原本为苦,是无常。是故此八种苦时刻逼迫我们,支配我们,心为形役。故佛陀“为说涅槃”法。涅者不生,槃者不灭。若不执著此假躯壳,而求无上道,则能得涅槃。亦即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之乐,故“尽诸苦际”,一切苦之边际亦能了。

  人想要了痛苦就要广种福田、恭敬礼拜及供养三宝(佛、法、僧),止恶行善等等功德。但不能执著自己曾出过多少钱或干涉这些钱的用法。应以最真诚之心行布施,修福德及慧德,亦即福慧双修。作功德即修福;听经、诵经及研究佛法能开智慧,则名为修慧。所以“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立志欲求殊胜之法。“为说缘觉”,十二因缘法,令观世缘,觉了法性。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此为二乘人所修之法。“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如有佛弟子要求无上道,修习六度万行,佛陀就为他说清净之佛道,即六度波罗蜜。文殊师利菩萨,我住于此娑婆世界。“见闻若斯”,所见之佛境,耳闻佛音,皆是如此。

  “及千亿事”:还有许多事。“如是众多”:指所见闻其相甚多。“今当略说”:我现在要与文殊菩萨略说。“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我见到彼土,如恒河沙众多之菩萨,以种种因缘修行。人若要求佛道,必先作功德;而要得智慧,更非下一番苦功不可!恒河沙数之菩萨尚且要以种种因缘来修福慧,以求佛果,更何况是凡夫呢!“或有行施”:有一人用七宝作为布施,以求佛道,这七宝是“金银、珊瑚”,海中有宝,秀气结成,其色红润,如树之形,名曰珊瑚。“真珠、摩尼”:摩尼又名为如意珠。“砗磲、玛瑙”:海中大贝如车之渠,即大海螺。玛瑙为石中秀气,其色红润,如马脑。“金刚、诸珍”:金刚即钻石,及各种珍宝。“奴婢、车乘”:此人甚至于将其佣人、私家车等作为布施。“宝饰辇舆”:镶上珠宝之车子,一如古代皇帝所用之交通工具。牵挽曰辇,肩荷曰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这个人非常乐意以其七宝作为布施。反观现代人士,只出了区区五块、十块或二十块钱就以为很了不起,而牢记于心。殊不知真正之布施功德,除了能毫不悭惜的将其心爱之宝物舍弃之外,亦要心不起执著,方能契合佛道。“愿得是乘”:愿得佛乘。“三界第一”:于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中成佛,故为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成佛后,为十方诸佛所赞叹欢喜。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楣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弥勒菩萨对文殊菩萨说:我在世尊(释迦牟尼佛)白毫相中,又见到一些菩萨行布施。他以“驷马宝车”:四马拉车,以宝饰车。“栏楯华盖”:横者曰栏,竖者曰循,即车栏;宝车顶上有华饰之盖。“轩饰布施”:以此最胜庄严具作为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又见一些菩萨,不但以一切珍宝财物,甚至以其身肉、手或足,或妻子作为布施。此非难行能行之布施吗?可笑我们凡夫,稍仿了一点善事或布施,就心满意足而沾沾自喜,哦!以为有多了不起。而一位菩萨本著慈悲为怀之救世精神,不但舍去一切身外物,甚至是自己身肉乃至于手足或妻子,在众生需要时,都乐于布施人。何谓菩萨身体之布施?譬如有人遇车祸或意外中丧失其手脚,菩萨就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手脚乃至于心肝脾肺肾,施之于急需之病人,拔一切众生之病苦,而使他们脱离恐惧与灾难,这是内财施。“及妻子施”:即外财施。人间也有菩萨,只要一个人能发大慈悲心,为了众生而行难舍能舍之布施,即称为菩萨。因为在世俗,最难舍弃者,莫过于夫妇之间的恩爱。若他连这种难摆脱之情感都能放下,足见其心之坚定与自在,故名为菩萨。

  在水镜回天录中,有一段记载上常下仁老和尚,未出家前,曾为了修道而布施其妻予人。他因父母双亡而于墓旁守孝三年。如此一来,其妻无异是守活寡,因不甘寂寞,故三番二次劝他回家相聚,但他修道心切而婉拒之。然而,人越要向上则越会遇魔考。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头上。常仁大师越要专心修道,越遭受其妻之干优,甚至吵著要下堂另嫁他人,最后竟带了一个男人到墓地去威胁她的丈夫,若他再不回家,她就要跟这个男人结婚。但常仁上人并无半点恼怒,反更宽宏大量地成全他们,足见他修行功夫及涵养之深厚。此乃难行而能行,难舍却能舍。心无贪著时,就不会为染污之尘境所转;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而得出三界,故唯有菩萨方能“以妻子施”,而求得佛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这一些菩萨不但能舍内财及外财,甚至头、目及整个身体皆欣乐施与。这是无畏施,他以身心性命布施予人,为求无上道,故能了生脱死。若人悭贪不舍,亦不行布施,则永远不能了生死。而此布施必须是乐意之施舍,全无一丝毫斗争之意。有些却不是以真心作布施,若见人出一万块钱时,他就要出两万块作布施,若人亦出两万,他就非出三万不可,一定要让别人输了才甘心,这是不如法之布施,亦全无诚心行善。这一段是讲六度中之布施度。

  文殊师利(妙德)菩萨,我又见诸王,“往诣佛所”:也到佛处。“问无上道”:向诸佛请问无上道。佛即开示苦空无常无我、四念处等之道理。有一首西江月,相传是庄子作的,所说的也是苦空无常无我之道理。词云:“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月浮云,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清心寡欲脱红尘,快乐风光本分。”诸王一听此四念处之说,“便舍乐土”:毫不犹豫的舍掉享受五欲乐之土。把宫殿臣妾都舍弃而“剃除须发”,“而被法服”:穿上出家禀具之三法衣,袈裟。这段文是指六度中之戒度。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这一段喻为忍辱波罗蜜。一位比丘,独自住在山洞内,难免会遇恶人之打骂,或毒蛇猛兽侵害,但他都愿忍受而不生恐惧心,此即生忍。自节守志即苦行忍。诵经求佛是第一义忍,是以若人能诵持佛经,其功德是不可思议。我在南华寺时,曾有一个由六位比丘所主持之金刚法会,报名捐款之参加者极为踊跃,人数直达一万,一些护法居士们因家务、事业所缠而未能参与,唯有以财施作为拥护道场。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这是第四度之精进波罗蜜。此为废寝忘食而求佛道之精进表现。他到深山“思惟佛道”:正念思惟佛所行处,即观照禅。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弥勒菩萨又说:我又见到离欲之人,不贪财、色、名、食、睡之修行者。住于“空闲”:即是在郊外,日夜修禅,毫无间断。若人要真正修道,就必须努力。应天天修习禅定,而不能有一日乃至一时之休息。若躲懒偷安,好逸恶劳,则永远不会有成果,是故每日亦要在百忙中抽空修禅。修禅可得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神足通,但却未能得漏尽通。唯有四果罗汉及菩萨位以上才会有此神通。除修禅定外,若能专心修念佛法门或念经持咒,亦能得五神通。如智者大师,他是因为诵持法华经而开悟。当他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经文时,就入了法华一旋三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见到释迦牟尼佛仍然在说法。所以持诵经典亦能开悟,但要专心致志,而非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若人在念佛时还在盘算著怎样去赚钱,必定不能开悟,因为这是在念钱而非念佛。

  又见菩萨,安住禅定,并端心合掌,以千万首偈来赞叹十方佛。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一些菩萨,有深远之智慧及坚固之志气。“能问诸佛”:善于问法。“闻悉受持”:听法即能依教奉行。又见佛子,“定慧具足”:定以摄教,慧以破昏;定慧等持,名为具足。此菩萨能善巧方便的以无量事作为比喻而为众生说法。“破庵兵众”:彼等假名为佛子,但非行正道,反而以盲引盲者是名魔兵。故以正法眼破除群邪,名破魔也。这一段是般若度。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又见一些菩萨,结跏趺坐。因为有禅定功夫,故天龙皆恭敬礼拜,但他并不因此而生出欢喜心。因为定能发慧,故心不为物转,亦不动念。若无妄念,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无是无非、无善无恶,即能自性清净,得真如妙性。但不能说我已无念,因为说无念时已有个念。知无念者能伏其心,知无念者当破魔兵众,是以无念为最妙!它包含了忍辱及生忍,既不会为美言所勤,亦不会为了逆境而起恐惧或嗔恨心。

  达摩祖师未到中国前,曾派遣佛驮及耶舍两弟子先去中国弘法。师徒们皆为印度人。两人遂演讲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妙法。当时中国亦有一位从印度来之小乘和尚—菩提流支,他见到这两位新来的大乘禅师,竟联合所有的出家人杯葛他们,并将他们从长安赶到卢山。佛驮、…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