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之人不入六塵,他有一種定力,無論再好的美色當前,他也不動心。聲塵:一般人喜好聽悅耳的音樂歌曲。但是證得初果的人,無論善惡好壞是非聲音,他都不動搖,不爲聲塵所轉,而能轉聲塵。香塵:人喜歡聞香味,但嗅著臭味則起厭惡心,有個歡喜與厭惡,即是有愛憎心,起愛憎心就被香塵所轉。味塵: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則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歡吃,這又是被味塵所轉。觸塵:平凡人貪著觸覺,乃至貪戀不舍男女之間的情愛,貪著觸摸華麗細滑的金銀寶飾物質。這都是沒有看破,不能轉觸塵。法塵:執著于種種的法,這即是法塵。初果阿羅漢全不被以上六塵所轉,他達到這種境界。
若有人說他自己證果或得道開悟,要試驗他是否真實的,就給他做一樣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樣最難吃的。看他選擇那一樣?但不可讓他知道你在試驗他,他若是知道了,就專門吃難吃的東西,也是被香味塵所轉。這即是矯揉造作,帶副假面具來騙人。因爲不被味塵所轉,是一點分別選擇也沒有的,好的壞的一起吃,這才可以證明修行人有一點功夫。所以證到初果的聖人是必須有證據的,不是誰都可以說自己已證果開悟。
二果阿羅漢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語,譯爲“一來”,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則還要一生天上,二來人間,故二果是一來果。初果則還要受七番生死。
叁果阿羅漢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語,譯爲“不來”,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見道位,二果叁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羅漢是無學位,不需要再學習,了盡生死。但四果只斷了“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還未了。現略釋這兩種生死:
一、分段生死——每人都各自有一份身形,其身形皆有分別,其壽命皆有分限。二、變易生死——在心念裏,前念滅,後念生,後念滅,後後念又生,念念生滅遷變不止。菩薩已了斷變易生死。
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他的神通變化是不可思議的,微妙難言的境界。他有五眼六通,又可踴身到虛空中走路、翻觔鬥。他可以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上邊出水,下邊出火。總之,在虛空裏他可以有十八變神通。因爲四果阿羅漢有神通的關系,所以在佛教裏就列爲四聖之一:佛、菩薩、緣覺、聲聞。
從前有位羅漢,帶著新收的徒弟去遊曆,他這個徒弟一路上背著衣單行李,而想:“行菩薩道是最無上的,我一定要發心修菩薩道,來度一切衆生。”徒弟這麼一想,羅漢立刻就知道。“啊!”他想:“徒弟現在發菩薩心了,而我只是個羅漢,我應該來背著行李。”于是就把徒弟所背荷的行李全都自己來背著。走了一段路,徒弟又想:“舍利弗剛行菩薩道,就有人向他化眼睛,挖出左眼,人家反而不要,還說不對,說要的是右眼。唉!菩薩道真是難行難忍,我還是不要修菩薩道好,還是去修阿羅漢法,做個自了漢算了。”羅漢師父又即刻知道徒弟的心念已從大退小,故把行李全都交還徒弟背著。這徒弟背著行李沒多久,又發起菩薩心來,羅漢知道,又把行李衣單接過來背著。這麼一接一給,把徒弟弄得莫名其妙,而問道:“師父!您一下子要背,一下子又交給我,現在您又拿回去背,這不是很麻煩嗎?”羅漢答道:“一路上,你先發菩薩心,回小向大,所以行李應由我行羅漢法的人背負。過一陣子,你又回大向小,不修菩薩道而想羅漢法,所以行李仍應交由你背負。現在你又發起大心,這些行李又應該我來背負。”徒弟聽了之後,知道自己的師父是真有來曆的,于是他就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
在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因他還未證得四果,沒有得到漏盡通。結集經藏的人,大家開會講明只能證得四果阿羅漢的人才可以參加。而阿難只證到叁果地位,所以大家不讓他進去。他站在門外焦急萬分的想:“怎麼辦?所有佛所說的經典,我都記得。但現在只因我未證得四果,而不能參加結集經藏法會,這怎麼辦?”就在這一著急之下,他即刻證得四果阿羅漢。于是他喊道:“我現在已證得四果了,你們可以開門讓我進來了吧!”裏面的大羅漢們就說:“你若證得四果,又何必要開門才進得來呢?從鑰匙孔就可以鑽進來嘛!”阿難一聽,想:“對啊!何必要開門呢?”于是他就運用神通從鑰匙孔鑽身到裏面去。所以證得阿羅漢果的人,進出是不需要開門的。若有人說已證果,但要開門才可以進得來,就可知道那人是打大妄語,說假話。
證得四果阿羅漢才能夠諸漏已盡,煩惱就是漏,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就有八萬四千種漏。生出煩惱即是向下漏,名有漏,漏到欲界、色界、無色界裏去。所有一切的毛病、欲念心、貪戀美味、悅音、洋房、汽車等等,都叫漏。你所喜愛貪著的,或放不下的,都叫漏。所有的惡習氣怪毛病,如喜歡抽煙、喝酒、賭博、找女人,這都叫漏。女人喜歡找男人也一樣是漏,女人每月都有月經來,所以女人漏得更多。男女放不下淫欲心,這叫最大的漏。我們人的身體就叫有漏身,眼、耳、鼻、口、大小便處都叫漏。明白的講,你心裏打妄想,保持不住自己的精氣神,這就叫漏。這些漏就好像瓶子的底有洞孔,裝多少水就漏掉多少,做了多少功德就漏多少。諸漏是太多了,數也數不盡,其實還不只八萬四千種。可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盡”不是說已經漏完;而是已經完全沒有漏了。不是說漏完了,就叫盡;而是根本已沒有漏,根本就不漏了,這才叫“漏盡”。所以大家看經文要特別清楚明了這個意思。漏盡通就是諸漏已盡,要證到四果的羅漢才能得到。現在這些萬二千大羅漢們,都是諸漏已盡,沒有一點習氣毛病的聖人。
這些大阿羅漢們,因爲都已得到漏盡通,所以無複煩惱。“無複”即是不會再有的意思。他們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生死已了,所以無煩惱。煩惱究竟有多少呢?有八萬四千那麼多,八萬四千種是太多了,故把它們總括起來即是無明。無明生出所有的煩惱,分類成叁種,就是貪、嗔、癡叁毒。這叁毒把所有人的佛性都遮蓋住。我們從無始到現在,所以還未成佛的原因,就因有這叁種煩惱。叁毒把人毒得醉生夢死,總也不能返本還原,恢複本來的真面目。但是若修叁無漏學——戒、定、慧,就可以滅除這叁毒,恢複清淨。
戒:玫就是止惡防非,對治貪心。貪心就是貪而無厭,不知滿足。野心大的當政者總想吞並掠奪別國的土地資産。貪婪的人則常希望世界所有的物質都歸爲己有。有了貪心就會生出邪念,而去貪不應得的財寶物質。爲何會生出貪?即是不懂得戒。戒是止惡防非,叫你知足知止,不要妄貪。你能守持戒律,就可以戰勝這個貪心。
定:就是有定力。沒有定力就會起嗔心,看人看事都覺得不順眼。若沒有旁人,則看自己不順眼,而發起自己的脾氣。有某某人不但對自己發脾氣,甚至還打起自己來,給了左頰一巴掌,又怕右頰會吃醋,所以又送上一巴掌。
“吃醋”是中國古代一個有趣的公案。唐朝有個皇帝,在他屬下有個怕老婆怕得很厲害的大臣。這大臣每次若晚回家,他太太就要他跪在床前,直到她的准許,他才敢站起來。這大臣白日見到皇帝則要叩頭,晚間回去晚了,又要跪太太。大臣因爲和皇帝很要好,于是就把情形告訴皇帝,皇帝立刻說他有辦法。第二天,下一道聖旨召見大臣的太太到宮內,皇帝就對她說:“你的丈夫既沒有與其他的女人亂搞,也沒有做錯事,只是晚回家而已,你爲什麼要他在床前罰跪呢?這是極不對的。你若以後能不再管他,我就赦你無罪,但你若以後仍那麼嚴厲的管他,我就要賜你死,你必須喝下我手上所拿的這一碗毒藥水。”你猜她怎麼說?她說:“好!我喝了它。我甯願死,也要管著他。”于是就拿起毒藥水一口氣喝下,可是喝完之後並沒有死,只覺得肚裏酸溜溜的。原來不是毒藥水,而是一碗醋。皇帝故意說醋爲毒藥,就是要試她敢不敢喝,沒想到這女人勇氣十足,她甯可毒死了,也不願意不管丈夫。所以由此以後,中國就留下這一則公案說是“喝醋”或“吃醋”,意思就是太太很嚴厲不放松的管著丈夫。
那麼那個大脾氣的人爲何要打自己呢?他就是沒有定力,所以看人看事看己都覺得討厭不順眼。所以要修定,一有了定力,則不起嗔恚心,而能夠降服嗔魔。
慧:爲何愚癡?就是沒有智慧,一天到晚打妄想,把心支配得不能休息。就因爲沒有智慧,所以對任何事都認不清楚,糊塗顛倒。有智慧的人,“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什麼事情來了,就應付它,都能迎刃而解,得心應手。事情去了,就叫自己的心休息,而不支配它去做身體的奴隸。我再告訴你們一句真話:“這個愚癡是什麼?就是智慧。”那麼你說:“你又把我講糊塗了,假若愚癡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癡,那爲何還要學智慧,而摒棄愚癡呢?”
你不要把我這個說法混雜了,我說這愚癡的本體就可以變成智慧,不是說離開這愚癡而另外去找智慧。這個智慧本來就在愚癡裏邊的,但你不會用它。你若會用它,它就是智慧,不會用就是愚癡。
譬如,定也就是嗔,嗔也就是定。你想得到定力,將這個嗔就可以變成定力。你真想要持戒,就在貪上也就會變成戒,而不是向外去尋找的。這些都是在你的自性裏,你會用它就是戒定慧,不會用就是貪嗔癡。妙理即在此,你不明白也就在此。
這些阿羅漢們因爲諸漏已盡,無複煩惱,所以逮得己利。我們爲什麼不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呢?就因爲隨得隨失,即有即丟。怎樣才叫真正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真明白,得到真實智慧,證到阿羅漢果,自己覺悟了而又利益自己。
“盡諸有結”,什麼叫諸有結?“有”就是有業和障,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又叫叁有。這叁有分開來說有二十五有。在欲界有十四有:就是四大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惡趣(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欲天(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有七有:就是四禅天(初禅天、二禅天、叁禅…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