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國王酷愛打獵,常常帶著一批人到鹿苑狩獵,每次去總是打死了很多鹿。于是這兩只鹿王就開了一個會議,釋迦牟尼鹿王說:“我們去向這位國王請願吧!”提婆達多鹿王說:“我們如何請願呢?”釋迦牟尼鹿王就說:“我們要求國王,每天送給他一只鹿,讓他做食物,這樣,我們的鹿群才不會斷滅,而國王也天天有新鮮的鹿肉吃。若是他把我們的鹿群全部打死了,他一天也吃不了那麼多,剩下的也都會壞掉。我相信國王會答應我們的。”提婆達多鹿王聽了就說:“好哇!那我們就去請願吧!”
于是他們就去國王那兒請願了。一到宮殿門口,衛兵看見兩只大鹿,拿起槍矛就要刺他們。兩只鹿說:“你不要殺,我們今天是來求見國王,向他請願的。”衛兵一看這鹿會說人話,很是奇怪,即刻通報了國王,說有兩只鹿會說人話,國王也很驚奇,就傳話召見它們,兩只鹿王就把它們的要求分析給國王聽。國王一看兩只鹿會說人話,已經很奇怪了,再聽他們的請願也很合理,于是就答應說:“可以!你們每天送一只鹿來。”從此以後就遵約,每天送一只鹿給國王,國王也就天天吃到新鮮美味的鹿肉。
有一天,釋迦牟尼鹿王居然親自來獻供了。國王驚奇的問道:“你是鹿王,怎麼可以來供養?莫非是你的鹿群眷屬都沒有了嗎?”釋迦牟尼鹿王說:“我的眷屬不但有,而且越來越多了。我們每一只鹿王管五百只鹿,而一天只送一只鹿給國王,其余的母鹿又生出很多的小鹿,故現在我們的鹿群已經繁殖幾倍了。不過現在有一個緣故,所以我自己來供養。”國王說:“什麼緣故呢?”鹿王說:“在另一只鹿王那邊,今天恰巧輪到一只母鹿應來獻供。但是這只母鹿正懷著小鹿,再過一兩天這小鹿就要出生了。這只母鹿就去要求其鹿王通融一下,等改天生下了小鹿之後,再來獻供。可是其鹿王不准調換,所以這只母鹿就來同我商量,想在我這邊調換。但我這邊的鹿,沒有一只願意調換的。沒辦法,所以今天我自己來代替這只母鹿。”
國王一聽,啊叫!有這麼奇怪的事!他恍然明白:這些鹿也都是衆生之一呀!我爲什麼要天天吃鹿肉呢?這時,國王就說了一首偈:“汝爲鹿頭人,我爲人頭鹿,從今日以後,不食衆生肉。”其意謂:“你呀!是長著一個鹿的頭,可是你的心非常仁慈,比人還好。我雖然是長著一個人的頭,我的心卻不如這鹿的心。從今以後,什麼肉我都不吃了。”這國王被鹿王感動之後,從此他也就吃素了。由這一個公案的關系,故那地方命名爲鹿野苑。
鹿野苑這地方山明水秀,有一股靈氣,故有很多修行人在這裏修行。
當初佛出家修道時,有五個侍者一起陪伴他。五個侍者中,父系之親有叁個,母系之親有兩個,不過後來他們都離開了佛。什麼原因呢?釋迦牟尼佛在雪山打坐時,一天只吃一麻一麥。其中叁個人,受不了這種苦就先跑了,到鹿苑去修道。剩下的兩個,跟著佛修行。有一次看見牧羊女供養了一罐牛奶給佛,那時釋迦牟尼佛骨瘦如柴。佛看見牛奶也就很高興的應了牧羊女的供養。這兩個人一看見佛把牛奶喝了,就認爲佛貪圖口腹,不會修成道了,乃說:“修行要修苦行,現在你苦行受不了了,我們也不願意在這兒陪一個沒有成就的人。”于是這兩個人也跑了,只剩下佛獨自一人在這地方,後來佛就走到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
釋迦牟尼佛當初修道幾經艱難困苦,我們現在修道受一點苦就受不了,那麼,比起釋迦牟尼佛又是如何呢?
“諸法寂滅相”:釋迦牟尼佛知道一切諸法之寂滅相,它是沒有一個相貌的。“不可以言宣”:只可理會,而不可言說,亦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以方便力故”:佛之所以要用方便權巧的緣故。“爲五比丘說”:那是要爲憍陳如等五比丘說法。這五比丘是憍陳如、額鞭、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亦即是前文提到的五位侍者。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知道這五比丘仍在鹿苑修道。一觀察因緣,應先度這五比丘,所以佛到鹿苑爲五比丘叁轉四谛*輪。
是名轉*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 贊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鹹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爲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于諸菩薩中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是名轉*輪”:佛爲這五比丘叁轉四谛*輪。什麼叫叁轉四谛法?佛最初度五比丘時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叫第一轉。其意謂這種苦對人是有逼迫的性質。集,是指煩惱結集。煩惱有一種招感性,由招感而來。滅,是涅槃的寂滅;常樂我淨,謂涅槃四德。道,這道是可以修行的,這是第一轉。接著又第二轉,“此是苦,汝應知。”這苦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此集你也應該斷。煩惱只是客塵而已,它不是主人,是從外邊招感而來的,故你應該斷。又說“此是滅,汝應證。”涅槃這種常樂我淨的快樂,你也應該證得。“此是道,汝應修。”這個道你也應該修。然後在第叁轉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這苦我已經知道了。“此是集,我已斷。”我已經把煩惱斷了。“此是滅,我已證。”涅槃四德的道理,我也已經證得了。“此是道,我已修。”我亦已修成了叁十七道品。這是第叁轉。佛對這五比丘一講完,其中之一的憍陳如當下就明白了客塵的由來而證果。這叫叁轉四谛法。
“便有涅槃音”:佛轉四谛時,其中講到寂滅涅槃的快樂,所以就發出涅槃的妙音。“及以阿羅漢”:以及阿羅漢的名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法僧差別名”:法是四谛法——苦、集、滅、道。僧就是阿羅漢。故有法有僧這種種差別的名字。“從久遠劫來”:我從久遠劫修佛道以來。“贊示涅槃法”:就稱贊這種涅槃法。“生死苦永盡”:若你能證得涅槃的妙理,這生死的苦就永遠斷了。“我常如是說”:從久遠劫來我就對你們常常講這個法。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該知道。“我見佛子等”:我看見一切的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立志上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其數有無量千萬億。“鹹以恭敬心”:全部都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皆來到佛的所在地。“曾從諸佛聞”:過去他們曾從諸佛所,聽聞佛法。“方便所說法”:諸佛用方便法門而說法。“我即作是念”:我又作了一種念。“如來所以出”:如來之所以出現于世。“爲說佛慧故”:乃是爲說佛的真實智慧的緣故。“今正是其時”:現在正是應該說佛的真實智慧的時候了。“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該知道。“鈍根小智人”:那類鈍根,但略有小小智慧的人。“著相憍慢老”:他們不僅著于一切相,還自以爲是,故生出一種貢高我慢來。“不能信是法”:他們不信大乘法,也不會聽這妙法蓮華經,所以才有五千退席者。“今我喜無畏”:現在這些沒有善根的人和驕慢者都已經退席了,故我無憂無畏了。“于諸菩薩中”:在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我正直舍棄這個方便,不再用權巧之法。現在我要開門見山,直說真實的佛慧。“但說無上道”:但說成佛的法門。“菩薩聞是法”:所有的菩薩聽到這妙法蓮華經。“疑網皆已除”:他們的疑網皆破裂,而消除了。“千二百羅漢”:當時有一千二百五十個阿羅漢。“悉亦當作佛”:將來他們亦都可以成佛的。這是佛給所有的弟子都授記作佛,凡是在法華會上的聽法者,無一不成佛。
如叁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于世 說是法複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複難
譬如優昙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贊 乃至發一言 則爲已供養 一切叁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于優昙華
“如叁世諸佛,說法之儀式”:釋迦佛說:我現在說佛乘實智的道理,也如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說法的儀式一樣。“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我今亦同樣說唯一佛乘,更無余乘的微妙法。這種無分別的法,非一般人的意識心所能明白的。“諸佛興出世”:十方諸佛出現于世。“懸遠值遇難”:若能遇著十方諸佛出世,要經相當久遠的時間。“正使出于世,說是法複難”:即使你正好遇著佛出世了,而又要碰到佛說這妙法蓮華經,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初說叁藏教、阿含經,然後說方等和般若,到最後才說法華經,可見說這部經也是不容易的。
“無量無數劫”:經無量無數劫這麼長遠的時間。“聞是法亦難”:能聽到此法也非容易。“能聽是法者”:能聽過妙法蓮華經者。“斯人亦複難”:此人亦非容易找到。“譬如優昙華”:猶如優昙華那麼罕見。優昙華翻譯成祥瑞,這華(花)叁千年才開一次,而且一開就凋謝了,故它顯得特別出衆而希有。“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因爲優昙華這麼罕有,故一切天地間的人都歡喜這種華。“時時乃一出”:但它非到時候,決不出現于世。“聞法歡喜贊”:若聞見妙法蓮華經時,此人生出一種歡喜贊歎的心。“乃至發一言”:或者只說一句話來贊歎法華經。“則爲已供養,一切叁世佛”:這已經算是在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了。“是人甚希有,過于優昙華”:此人比優昙華更爲希有。由此可見聞法是多麼不容易,非得機興時至,方能得聞。
汝等勿有疑 我爲諸法王 普告諸大衆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釋迦牟尼佛又說:此法比優昙華更難遭遇,我所說之法,你們切莫懷疑,爲什麼呢?“我爲諸法王”:因爲我是諸法之王,已得到真實的智慧。“普告諸大衆”:現在我如實的普告法會在座的各位以及未來的一切衆生。“但以一乘道”:我只用一乘的佛道。“教化諸菩薩”:來教化一切菩薩。“無聲聞弟子”:此法中,沒有教化聲聞弟子的小乘法。“汝等舍利弗”:舍利弗!你們這些聲聞人等。“聲聞及菩薩”:現在都應該回小向大,不要再以得少爲足了,都應該由聲聞乘而轉移到菩薩乘。“當知是妙法”:你們應該知道這妙法蓮華經的妙法。“諸佛之秘要”: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最秘密的無上妙法,切記不要再生一種疑惑心。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衆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爲如是等 廣贊一乘道
妙法蓮華經是諸佛之秘要,故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很久都不說這部法華經。爲什麼呢?因爲它太重要了,一旦說出來而衆生不相信,就會墮入叁惡道,故佛甯可不說。“以五濁惡世”: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這五種濁惡的世界。“但樂著諸欲”:在五濁惡世中的衆生,其性好樂于諸欲。五欲即:財、色、名、食、睡等。“如是等衆生,終不求佛道”:他們著在諸欲上,就貪于一時的非究竟之快樂。人人均被財、色、名、食、睡所困而輾轉,不能自拔。佛早就知道有這一類迷昧的衆生,故說“如是等衆生”:像這類的衆生。“終不求佛道”:他們不想求佛道,令自己開真實智慧,而把迷昧打破。
“當來世惡人”:當未來世的濁惡之人。“聞佛說一乘”:他們聽見佛所說的一乘法。“迷惑不信受”:心中迷惑,不能信受。“破法墮惡道”:他們不但不信受,且還破壞,說是:“他們講的佛法,根本就沒有道理!”因此破法因緣,而墮入叁惡道。“有慚愧清淨”:但有的人卻生出慚愧心,改過遷善的心,要求清淨。“志求佛道者”:立志一定要成佛。“當爲如是等”:佛說,我應當爲這一類之衆生。“廣贊一乘道”:廣贊妙法蓮華經的一乘無上道法。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複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和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天龍八部等,你們都應該知道。“諸佛法如是”:十方諸佛,佛佛道同,所謂:“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十方諸佛的法都是一樣的。顯然,法只有一個,爲觀機施教而“以萬億方便”:用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來教化衆生。“隨宜而說法”:隨順衆生的機緣而說法。所謂因人施教,應病予藥。“其不習學者”:佛說出了這種法,若是衆生仍不去如法修習的話。“不能曉了此”:還是不會明白其中之理的。“汝等既已知”:舍利弗!你們這些大阿羅漢、大菩薩、大比丘等,現在都已知道這真實的妙法了。“諸佛世之師”:十方諸佛和我釋迦牟尼均爲世界之導師。“隨宜方便事”:皆是隨宜說法,用方便力來教化衆生。“無複諸疑惑”:你們不要再生疑惑心了。“心生大歡喜”:你們現在聽到妙法蓮華經,應該生大歡喜心,生難遭難遇之想。“自知當作佛”:各位現在也應該知道自己將來必定會成佛的。所以在法華會上的一切衆生都必定成佛,因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們授記過了,都聽聞最上佛乘道法了。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