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P32

  ..续本文上一页知众生诸行”:佛也知道众生一切的行业。“深心之所念”:也明白众生心中所思所念。“过去所习业”:这一切皆是众生往昔所习染的业果所致。“欲性精进力”:他们的欲念精进之力。“及诸根利钝”:还有众生机性的差别,有利根者,有钝根者,佛一概都悉知无遗。

  “以种种因缘”:佛以种种的因缘。“譬喻亦言辞”:譬喻和言辞。“随应方便说”:随顺众生的根性而应机说法。譬如:对难调难伏的刚强众生,佛就说慈悲的法门来感化他。对愚痴的众生,就说般若令他开智慧。对散乱的众生,则教他习禅定,对懈怠的众生,便叫他修精进。对好犯戒的众生,则告诉他要持戒,对贪心的众生,便叫他行布施,总之用种种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众生。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今我亦如是”:我释迦牟尼也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一样的说法。“安隐众生故”:欲令一切众生皆能得到安隐袂乐的缘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我以智慧力”:我以佛的真实智慧力。“知众生性欲”:对于一切众生的欲性,了如指掌。“方便说诸法”:能用种种方便法门说法来教化众生。“皆令得欢喜”:令彼法喜充满,得到真正的快乐。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该知道。“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看见六道中一切的众生。“贫穷无福慧”:六道众生(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迷惑不知觉悟,因为没有智慧、没有福报故。为什么没有福、没有慧呢?就因为不懂佛法,所以贫穷。那么福慧又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修道而来的。六道众生不懂佛法,乃真正的可怜悯者,真正的穷人。“入生死险道”:一旦入了这生生死死,循环不息的险恶道里,是非常危险的。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某次,释迦牟尼佛从地上顺手抓起一把土,便问弟子:“我手里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弟子们说:“大地土多,佛手上的土少。”佛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可见,入了生死的险道是多么危险啊!

  “相续苦不断”:相续即今生接著来生,且递相接续的苦因、苦果、苦报,无有间断。“深著于五欲”:此苦为何无间断呢?乃因众生深深的执著于五欲。五欲,即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尘欲,也就是财、色、名、食、睡。“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牦牛是牛的一种,其性酷爱其尾,故它总保护著尾巴,也就因为这样,故有些人起了贪心想得到它。结果,牦牛却为了保护尾巴而丧命。“盲冥无所见”:盲是无目,冥是黑暗,好像在黑暗中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不求大势佛”:一个人没有智慧,如同盲人。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犹如常处于黑暗之中,见不到光明,一无所知,这时他也不设法求佛帮助他。大势佛,即佛有大势力,能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及与断苦法”:或者求佛指示他断苦的方法。“深入诸邪见”:因为他不求智慧,自以为是,故盲目的随从,久而久之就深入诸邪见。人,有时很奇怪的,你教他一个正法,教来教去他也学不会。若教他一个邪法,一教就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生生世世著住在邪见上,故学邪法很容易。而正法呢?我们已经离它太远了,所以即使学也不容易记得。“以苦欲舍苦”:欲把自己种种的苦舍去,这是很不容易的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苦根?“无明”就是苦的根本。所谓“种种无明是苦恨,苦根除尽善根存,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轮回六道门。”无明是苦根,你若能把无明断尽,苦根也就断了。怎样才能断无明呢?只凭你自己的智慧剑,你会用这把智慧剑,就可以把这无明根斩断,斩断了无明方可跳出轮回。“为是众生故”:佛为了这些尚在苦海里浮沉,无有出期的苦难众生。“而起大悲心”:佛生出大慈大悲的愿力,来救度一切众生。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 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轮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我始坐道场”:释迦牟尼佛说,我最初成佛坐道场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观树亦经行”:我成佛之后,坐在菩提树下,又观察过去和将来的因缘,有时亦经行。什么叫经行?经行是围著树转,一则可以做运动,二则可以摄其心,令心不散乱。佛的心本来就不散乱,又何必要经行呢?佛之所以这样做,诚然是为了让众生日后可以效法,亦如是修行,故经行。“于三七日中”:佛在三个七——二十一天之中。“思惟如是事”:考虑如何教化众生之事。“我所得智慧”:我所得到的智慧。“微妙最第一”:既微妙又天下无双。“众生诸根钝”:众生的根基非常愚钝。“著乐痴所盲”:他们迷于眼前的欲乐,而变得愚痴。“如斯之等类”:像这一类没有智慧如同盲人的众生。“云何而可度”:我如何度化他们呢?

  “尔时诸梵王”:这时,色界天的大梵天王。“及诸天帝释”:和三十三天(仞利天)的天主——帝释天王。“护世四天王”:和保护世界的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和摩醯首罗天的天主——大自在天王。“并余诸天众”:以及其他诸天的天众。“眷属百千万”:各天王率领了百千万亿的眷属。“恭敬合掌礼”:都在佛前恭恭敬敬合掌作礼。“请我转*轮”:他们都请我转*轮(即说法)。

  “我即自思惟”:释迦牟尼佛因为这么多的天众都请他说法,于是他又做了一番考虑。“若但赞佛乘”:我若只说这一佛乘,不讲其他的小乘法。“众生没在苦”:若众生知道佛道这么遥远、艰难,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都会望洋兴叹。畏于佛法太高深了,而不想学。譬如:没有听过经的人,对经不生欢喜心,一看法华经这么厚的两部,何时能听完呢?那有这么多的时间听呢?所以也就不听了。若是你得到佛法的滋味,便会认识佛法在人生命中是占首要地位。甚至于不吃饭、不睡觉,也一定要学佛法。按照佛教的规矩,若在四十里地以内,有人讲经说法,学佛的居士都应该去听经。“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众生因为根性愚钝,故佛讲出的一乘法他是不相信的。“破法不信故”:众生不仅不相信,还有破法的行为。对于实教这种妙法,一旦生出毁谤心,而造无量无边的罪过。“坠于三恶道”:将来就会堕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我宁不说法”:佛因念及众生会破法不信,而堕入三恶道去,故宁可不说妙法莲华经。“疾入于涅槃”:要赶快入涅槃,不要在世间转*轮。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寻念过去佛”:虽这么一想,可是佛又在深思忆念过去佛的一切诸法。“所行方便力”:及过去诸佛所推行的方便之力。“我今所得道”:我现在所得的佛道。“亦应说三乘”:也应该为实施权而说三乘的教理。“作是思惟时”:正当我作这一念思惟的时候。“十方佛皆现”:十方佛都显现在我的眼前。“梵音慰喻我”:他们用佛的清净梵音来安慰我,且对我说“善哉释迦文”,释迦文佛!你很好!“第一之导师”:你真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导师。“得是无上法”:你得到了这无上的妙法。“随诸一切佛”:你随顺十方一切佛。“而用方便力”:亦运用权巧方便的力量。“我等亦皆得”:我们十方佛也都得到同样的妙法。“最妙第一法”:这最微妙的第一法。“为诸众生类”:我们因为众生的关系。“分别说三乘”:故分别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少智乐小法”:愚钝的人很少有智慧,故他们所欢喜的只是小法,对于大法他们没有根性。犹如小孩只知道玩小东西,你给他一个大的东西,他就不会玩了,故对小乘的人,只能对他说小乘法,若说大乘法,他反而糊涂而不能理解了。“不自信作佛”:为何他们要学法,却不给他们说大法?就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会成佛之故。“是故以方便”:因此,只能用权巧方便的法门。“分别说诸果”:分别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虽复说三乘”:虽然分别说了三乘。“但为教菩萨”:但实际上乃为教化菩萨,修行佛乘的法门。

  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 称南无诸佛

  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似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该知道。“我闻圣师子”:在我闻十方诸佛赞叹我,说我是第一大尊师时。“深净微妙音”:诸佛深净而微妙的音声。“称南无诸佛”:十方诸佛也称南无诸佛,我也称南无诸佛。在佛与佛间互相称叹之际。“复作如是念”:我又有一种想法。“我出浊恶世”:我现在处于娑婆世界,这是一个五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我亦随顺著十方诸佛的教化方式而去行事。“思惟是事已”:我想过了这件事之后。“即趣波罗奈”:波罗奈就是鹿野苑,佛即刻就去鹿野苑。

  “鹿野苑”是如何命名的呢?以前有两只鹿王,一只鹿王就是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前的一个前身,这是一只很慈悲的鹿王。另一只鹿王就是提婆达多。在当时有一…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