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P7

  ..續本文上一頁中,前叁果爲有學位,證了四果阿羅漢,方爲無學。在此法華會上,有學與無學合起來有二千人。這二千人又表示“十如是”——十法界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個如是又變成十,十又變成百,百又變成千,此即表示有學無學二千人。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摩诃是大。波阇波提譯爲愛道。這位大愛道比丘尼不只是釋迦牟尼佛的姨母,就是每位佛出世,她都做佛的姨母,撫養保護他們長大。眷屬包括六親、朋友等。大愛道比丘尼與她的六千親戚朋友,同在法華會上。

  羅侯羅母——耶輸陀羅,也跟著佛出家,做佛的徒弟,成爲比丘尼。比丘尼也具有相同于比丘之叁義:乞士、怖魔、破惡。耶輸陀羅比丘尼與許多眷屬,在此法華會上。

  菩薩摩诃薩八萬人。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植衆德本。常爲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衆生。

  “菩薩”是梵文,具足乃“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覺悟有情的一位菩薩,也就是有情中之一位覺悟者——他以覺悟的方法道理,再去覺悟其他有情。另有二個名稱叫“大道心衆生”,或“開士”。“摩诃薩”是菩薩中之大菩薩,具足七大。

  1、具大根基:他的根基極深極大。有多大?他植衆德本。從多生多劫以來,所種下的善根,既深廣且博大,這善根就叫德本——道德之根本。他所栽下的善根有無量無數那麼多,故說“植衆德本”。又他不只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而是好像在金剛經上所說:“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在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面前,皆已種諸善根。

  2、具大智慧:這個智慧是怎麼個大?他能發大菩提心廣度一切衆生;雖然普度衆生,可是不著度衆生之相,此即是大智大慧。金剛經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沒有一個衆生是佛度的,而皆是衆生自度也。這就是雖然度生而不著度生之相。不像我們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大事宣揚:“我度了多少人出家,我度了多少人發心信佛。或某某人是我度的,某某人是我介紹來信佛的。”這盡是著相。爲何著相?就因爲愚癡。有大智慧的人,就不著一切相。菩薩應離一切相,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不離相,即非菩薩。

  3、信大法:大法即是大乘之法。你要深信大乘實相法門,深信因果,深信般若。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若你缺少信心,即使佛法廣大,也不能度你。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善根從何處來?就是從信心來,從信心所生,所以信乃功德之母親。菩薩摩诃薩深信一切大法、無上妙法,尤其對這部妙法蓮華經,他是特別深信重視。

  我們對于佛法有真正的大信心,我們也就是菩薩摩诃薩。金剛經上說:“乃至一念生淨信,其福德勝過以七寶布施叁千大千世界。”你這一念生淨信之功德,等于以七寶來布施給一切世界,而且如來世尊是絕對知道你這心念,不會令其空過的。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個個都要拿出真正信心來,才能得到這種相應。

  4、解大理:在華嚴經上講——信、解、行、證。所以解大理必須依照著信心,首先要信,然後明白,使去實行,而後證得。什麼是大理?就是明白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也就是六即佛中之“理即佛”。按著理來說,每個衆生都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成佛。如果不修行,而盡說自己是佛,那是沒有用的。譬如你自封爲王,整天自吹自擂:“我是皇帝!我是皇帝!”可是有沒有一班文武百官來保護著你?有沒有老百姓來支持?若沒有,你只是個光棍皇帝,有何用?所以按理來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返本還原,認識自己本來真面目。爲什麼要明白衆生本來是佛?因爲實相的智慧,不離衆生心,皆是每個衆生自性所具足的,所以要解大理。

  5、修大行:菩薩摩诃薩勤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一)布施:有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1、財施又有內財(頭目腦髓)與外財(國城妻子)。行菩薩道,是無我相、無人相的,所以菩薩能舍棄種種,布施一切給人。2、法施就是說法利生,爲衆生講說佛法。“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就是爲一切衆生宣揚佛法。所以學佛法的人,都應該學習講經說法,把佛法介紹給人。我若知道一點,就向人講說一點;知道十分,就講十分。本照自己所知的佛法,爲人講說——這即是法施,以法來布施教化衆生。3、無畏施:即是若有人遭遇到飛災橫禍,心中非常恐懼憂苦,而正在此時,你去安慰開導他,令彼消除一切的恐懼憂怖感,而心生安甯。

  (二)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比丘戒(二五○條)、比丘尼戒(叁四八條)。

  (叁)忍辱:忍辱是一個最好、最有用的方法。你若能忍辱,則恰如獲寶也!好像我曾說過一則公案:有位修忍辱行的老修行,于門口挂上一塊匾,寫上:“我性如灰”,意即他性裏亳無火氣,從來不發脾氣。這老修行晝夜精進用功,性情修得柔和無比。可是此時就來了一位菩薩,試驗他的道行。菩薩到彼門前問:“這幾個字寫的是什麼?”答:“性如灰。”一會兒,菩薩走回來又問道:“匾額上寫的是什麼?我記不得了。”答:“性如灰。”如是來回問了幾百次,終于把火問出來了。老修行冒火的大聲大嚷道:“性如灰!性如灰!你這麼啰啰嗦嗦,盡來擾亂我的修行,你居心何在?”菩薩言:“哈!原來灰還有火呢?”說完,即踴身虛空。你道這菩薩是誰?原來是觀世音菩薩來考驗他,結果修了幾十年性如灰,仍有火氣,考不過菩薩的試驗。觀音菩薩臨走前言:“你還須修行!二十年後,我將再來。”由此可見,忍辱是極端不易爲之事,最要緊是沒有脾氣。我以前爲人徒弟時,無論師父在不在面前,從也不敢發脾氣。我若發脾氣,他則不食而自責道:“我教化徒弟沒教化好。”因爲他老人家不吃飯,故我始終不敢發脾氣。

  那麼我有沒有脾氣呢?我的脾氣比誰都大,但是出家修行後就把脾氣改了。現在到美國新收叁個徒弟;美國人未出家前是無脾氣的,但出家後,旁的還未學會,就學會發脾氣冒火。譬如昨晚有二個徒弟到我面前訴說自己發了脾氣,究竟是誰發脾氣,我也不管,不過這回我立下一則規矩:“發脾氣的人,要在佛前跪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不准起來大小便、吃飯、喝水、睡覺。”如果你不要在佛前跪,那我就來替你跪。還有,無論誰發脾氣,叁個美國徒弟要一起跪。沒發脾氣的,照樣跟著跪。“這有何公道?”就是如此不公道——世間上是沒有公道的。你若是怕,就不要發脾氣。爲何叫你跪,且不准吃、喝、睡?就因爲你有脾氣,故要修忍。“這師父真厲害,再不敢跟他出家了!”但你若是怕,不發脾氣,就無事了嘛!爲什麼要立下這規矩?因爲以後若徒弟多了,你打我、我罵你,等會兒又全跑到師父面前告狀訴苦,這樣判來判去也判不完的。修道人怎可發脾氣呢?你若有徒弟,爲教化他,對他發脾氣還情有可原。但若對師兄弟發脾氣,是萬萬不可之事。所以說:“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萬事都能了。”

  (四)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身精進是拜佛、誦經、持咒等等。晝夜六時皆精進用功,一時一刻也不懈怠放逸。真正用功不是盡作假面具,挂修行招牌;而是自己真實去用功,不在衆人面前造作賣弄。心精進是時時念玆在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五)禅定:參禅打坐必須要精進來幫助,有精進,則能忍;有忍則能修功德,參禅打坐入定。若不精進,一暴十寒,修行一天,休息十天,是永遠也得不到禅定的。

  (六)般若:般若度是最重要的,修行人一定要有智慧。缺乏智慧,是很難修行的。有智慧之人,隨時隨地皆是在用功,看見什麼都是智慧——“翠竹黃花無非般若”。好像我有個徒弟對我訴說道:“某某師兄一和我說話,就罵我。”罵“誰”呢?這豈不是愚癡。你若有智慧,就算他罵你,而你不接受此罵,這罵就回去了嘛!譬如有人仰天而唾,唾液不久又再落回自己臉上。或者你可想像彼人在爲我唱歌,或說外國語文,如此一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才是具有真正智慧。不要整天懊惱道:“他在罵我。”究竟“我”又是誰?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那還有個“我”?出家人要把“我相”趕快扔到太平洋去,不要它。

  菩薩還要掃盡叁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過去心:過去已過,故過去心了不可得。現在心:你若說此時是現在,但它刹那不住,又過去了,故現在心了不可得。未來心:未來還未來,從何去找?未來心也了不可得。你若叁心皆了,又有什麼可執著的,一切不執著,就是得到解脫,獲真正自由。

  菩薩又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菩薩要存布施心,普遍施給一切衆生。

  愛語:菩薩無我相,故對一切衆生常生慈愛心,視彼如己,毫無彼此之分。菩薩自度度他,對每位衆生皆發和諧之語。

  利行:一切衆生欣喜利益,故菩薩常行利益衆生之事。

  同事:菩薩化身千萬億,見應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度之。當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爲要度一群鹿,因而化身成鹿去教化它們,此皆是同事之一。

  行菩薩道要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難讓能讓。這都是修大行菩薩所應具備之條件。

  6、經大劫:一劫即十叁萬九千六百年。一千劫集合爲一小劫,二…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