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有相都是虛妄的,你要能在有相上就看見是空的,這就是真空。而在空的份上又能看見是有,這是妙有。真空本來不空,妙有本來非有。你說這妙不妙?到了這個時候就叫分證即佛。
雖然到了分證即佛,可是還沒究竟。必須要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髅明星而悟道,究竟證果,這就叫究竟即佛。以上所說的是以六即佛來解釋這個妙法,到了這個時候才親證妙法的本體而真正成佛。
妙法的境界是不思量、不分別。正如某人要學楞嚴咒,他就落到思量和分別上。須知你越思量就越學不會,越分別就越不明白。你若要去想爲什麼,就不能記住楞嚴咒。什麼也不想,而只知道念楞嚴咒是我的本份才對。要想記住楞嚴咒就不要用分別和思量心去念,分別就是第六意識,思量就是第七意識。我們要用不分別、不思量的妙法,要用真心去學佛法。
妙法雖妙,但會用的人很少。從前,有一位龐居士,這位龐居士開悟之後回想起從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直到現在才開悟,覺得這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他想說明了悟妙法的法門,真是:“難、難、難!”怎麼難呢?如“十擔芝麻樹上攤。”芝麻粒是很小的,要把它攤在樹上,不是很困難嗎?樹上根本是不平坦的,攤放每一粒芝麻都會掉落地上,而十擔芝麻要用多少時間呢?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爲修行時,要想改除習氣毛病但卻偏偏會犯毛病,你想不發脾氣,卻又偏偏有事情來惹你動怒,好像考驗你似的。譬如:想要不喝酒,而偏偏有朋友請你去喝酒。你對他說你戒酒了,他會說:喝了這最後一次再戒吧!然後又有另一個朋友請你,這樣下去想要戒酒也不容易。甚至于一切的壞行習氣,想要消除是很不容易的。
龐居士認爲開悟是很難的,但他開悟的太太卻認爲不難。她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所有一切草木都是佛的心印法門,祖師西來的妙意處處在百草頭上。“翠竹黃花,無非般若。”一切青竹黃花都是般若智慧的說法表現。蘇東坡曾經說過:“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流的聲音就如彌陀經上說的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而山嶺的顔色無非是清淨法身。你說那個不是妙法?一草一木妙法本然。這究竟有什麼難的呢?因爲龐居土一家都是開悟的人,而他開悟的女兒龐靈昭也說:“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就表示妙法是在日用平常之中。吃飯、穿衣、睡覺...都是妙法,就看我們的領悟了。修道的人終日吃飯謂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謂未穿一縷紗。這並非打妄語,而是心不在焉;于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是到了無心的境界上。這時候雖然睡覺但和醒時一樣,因爲並不糊塗,不像常人作夢,老打妄想。
在中國有位玉琳國師,他很聰明。他師父要他和他師兄在一天一夜裏把法華經背熟,誰若能背誦就把法傳給誰。他這位師兄一天到晚睡覺,玉琳國師以爲他自己一定能比他師兄先背熟這部經。誰知道他去見師父時他師父告訴他說,他師兄昨晚已經能背了。爲什麼他師兄能這樣快背出來呢?因爲他的境界已到了睡而非睡,可能是人了定。會用功的人,無論行、住、坐、臥都一樣可以入定。不會用功的人會嫌這兒吵,那兒不清淨,其實假若你心裏清淨到處都是清淨之地。
上面講的是第六和第七意識。在楞嚴經上佛陀曾告訴阿難:“成佛是由這六根,墮落也是由于這六根。”六根、六識、十法界都是妙法,都是古來講心的表現。可是要你不思量不分別,一旦思量和分別就落在意識的巢穴裏。因此一般人不能專一其心,轉識成智。智是識的變化;智也是妙法。在衆生份上是轉智成識,是把本有的智慧變成意識,所以由妙變粗,而粗即不妙。在諸佛份上是轉識成智;所以在意譏的巢穴裏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而證得妙法。
妙法,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按釋迦牟尼佛的本門裏有十種妙,迹門又有十種妙。本就是佛即妙覺;迹是垂迹,顯示種種的痕迹。因妙太廣太多了,所以天臺智者大師曾九十天談妙。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雖知是妙,可是還在不明白處。以下再講一些公案給大家聽,來證明妙法的妙處:
從前,有一個和尚,他每天誦念一部法華經,從經上他得知書寫這部經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于是他就恭恭敬敬,一筆不苟的寫完全部法華經。當他寫完這部經時正是冬天,就在他把筆放到水裏泡洗的時候,水裏忽然冒出一朵冰蓮花,這朵冰蓮花越長越高,越長越大。于是他就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冰蓮和尚,這件事情當時很多人看見。
還有一則公案也是證明妙法蓮華經的妙。從前有一個和尚,他很有地位,在朝廷裏參政。每次他從寺廟到皇宮去都不坐轎,他騎馬。每當他坐在馬上他就背誦法華經第一卷,到達皇宮時剛好把第一卷背誦完。天天如此,有一天他的馬忽然死了;而他寺廟對面的一位居士家裏生下一個男孩。嬰兒出生前,他的母親曾夢見對面那位和尚所騎的那匹馬撞到她懷裏去,不久嬰兒就出世了。她覺得奇怪就叫人到廟裏去詢問,才知那匹馬剛死去了。她知道這個男嬰便是那匹馬來投生的,于是就將這男孩送到廟裏。可是男孩很愚癡,無論教他認字或寫字他都不會,所以一個字也不認識。但是,有一個和尚教他念法華經時,他卻很快的把第一卷記住,往後他就記不住了。什麼原因呢?因爲他做馬的時候,和尚每天在它背上背誦第一卷,所以他能記注。它因爲聽到法華經而得以投生做人,可想而知這部法華經的功德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了。
在晉朝時代,雲南有一位叫陳東院的居士,他深信觀世音菩薩。他曾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觀世音菩薩道場。在他朝拜完畢,見到一位和尚在念法華經。便請這位和尚替他念經超度亡母,使她離苦得樂,早登天界。在功德圓滿時,他家裏的一只力氣很大的牛,忽然間死去了。當晚這只牛托夢給他,告訴他說:“我是你的母親,因爲口業太重,罪孽太深,所以投生做牛。現在你請法師念經超度我,使我能離開牛身,但還未能離開地獄之苦,你再請法師爲我念經超度吧!”陳東院得了這個夢之後,便再到普陀山去見那位和尚,請再次超度他的母親。這位和尚念經時固然很誠心,可是酒瘾未斷,偶爾會喝一兩杯酒。當他知道陳東院母親的情形後,就很誠心的跪在佛前念法華經,在念到第四卷的時候,他的口很渴,想喝茶,茶壺裏沒有茶;但見平時喝酒的酒杯裏有酒,便把那酒喝完了又繼續把整部法華經念完。
陳東院又作了一個夢,夢見他的牛媽媽對他說:“我本來可以離開地獄的。當法師念第一到第四卷法華經的時候,地獄裏遍滿金光,且有金蓮花生出來,正當我要投生時,忽然間有一股酒氣充滿整個地獄,第五到第七叁卷的法華經就沒有那麼大的功效了。你再請這位法師爲我重念吧!”陳居士又把情形告訴這位法師。過去這位法師以爲喝一兩杯酒沒有什麼關系,而經過這件事之後,他便堅守酒戒了。由這些事看來,法華經的妙處真是不可思議。
學佛的人須知法華經有多種妙處,如做畜生的聽經聞法就可投生做人,在地獄裏受苦的聽經聞法就可以生到天上。因爲有這種的意義,所以有些人就去念誦經典,並依照經典上的方法去修行。不過修行時千萬不能自滿,不要以爲念經就有功德。你若生出自滿的心,不但沒有功德甚至可說是白費的。僅僅種下一點善根,修道的人切記不要自大,不要貢高我慢,處處須要謙恭和藹。
六祖壇經裏,有一段說:有一個和尚名叫法達,他誦念法華經已經念了叁千多部,因此他就生了一種貢高心。當他到曹溪南華寺去見六祖惠能大師時,本來一切僧人,見著住持、方丈和尚都應該搭衣持具,恭恭敬敬的叩頭頂禮。就因爲法達心裏生出一種障礙,以爲誦了叁千多卷法華經功德一定不少,于是當他見到六祖大師的時候只彎一彎腰,連頭也沒有叩到地上。
六祖大師便問他:“你現在心裏有一個什麼東西?你平時修習什麼?”法達很坦白的說:“我念法華經叁千多部了。”六祖大師說:“我不管你誦經多少部,但須明白經意。”又說:“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正是:“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解,與義作仇家。”意思是說:你心迷的時候就被法華所轉,你心裏明白的時候就能轉法華。轉法華才是妙法。被法華轉是妙而不妙,轉法華才是不妙而妙。你念法華經叁千多部,但不明白經中意思,你和這部經的意義像生了一種冤仇似的。本來這部經和你是一體;但是你以爲誦了叁千多部經,便有功德,有了一種障礙,所以變成兩個。你只因爲沒有明白經中的道理,故未能把貢高我慢除去。
由這一個故事,以後希望無論那一位,有什麼功德都不要生驕傲和自滿心。切記學佛法的人一定要謙恭和藹,對任何人都不要驕傲,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別把我所說的話當作耳邊風。
妙法蓮華經是本經的經題,妙法是非常寬廣,無法說得盡的。以上的已經大概地解釋,現在續講蓮華兩字。
蓮華是最稀有的一種花。這種花是屬于花果同時;花開蓮現,花落蓮成。蓮華的根在泥土裏,莖在水裏,而它的花是既不在水,也不在泥,而在水上。在泥土裏的根表示凡夫,在水裏的莖表示二乘。凡夫著于有,在泥土是譬喻有;二乘的人著于空,水中花莖表示空。蓮華在水上是超出空、有,而表示中道與了義。既不落于空,又不偏于有。空、有稱兩邊,兩邊不著是爲中道、了義。
爲何說蓮華表示中道、了義、圓頓大教呢?因爲建華一開就有蓮子,這表示因果不二;因是果,果也是因;如種的是佛因,所成的就是佛果。而花果同時也表示開權顯實。蓮華開了就表示開權,權巧方便的法。顯出的蓮子是表實法;是真實不虛,以實相爲體的法。
在本經上說,佛以大事因緣而出現于世。什麼大事呢?是衆生的生死問題。佛教我們一切衆生覺悟,了生脫死。有的人說:生死是人人都有的,不算什麼大事?不錯,人人…
《妙法蓮華經淺釋 釋名題 述譯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