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釋名題 述譯傳▪P6

  ..續本文上一頁有生,人人有死。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究竟爲什麼呢?有什麼了期呢?莊子說過幾句很有哲理的話,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而已矣。”意思是說,生命有邊際、有終了的時候,可是知識是沒有終極的。我們以有終點的生命來學習沒有終止的知識,這是沒法子追得上的!但他只知道一半,還未知道全體,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他只知道生命有一個終點,而不知道終點之後又有一個開始,雖然這個生命結束了,而另一個生命卻又開始。

  我們的生命,並不是出去了就不回來。你要是知道怎麼生,死的問題也就會解決一半;若不知道怎麼生,死的問題也就不明白。正所謂:來也糊塗,去也糊塗。對于生死問題,子路曾問過孔子:“老師,我要用什麼方法來侍奉鬼神?”孔子答:“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意思是說:“你要怎樣侍奉人都還未明白,怎麼就想侍奉鬼呢?”子路又問:“敢問死?”我大膽問一問怎樣叫做死法呢?死是什麼滋味?死是怎樣情形呢?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你也不知道怎樣活著,又怎樣知道死呢?也就是說,你是怎麼生的?就是怎麼死。究竟是怎麼生的呢?這就講到根本的問題上,人人都應該注意到這一點——生死是一件大事。

  人是由情欲而生,所以就由情欲而死。若沒有情欲也就沒有生,更沒有死。生死的問題是因爲貪欲之心,要是貪欲的心斷了,生死也就能了知。佛是爲了衆生生死的問題才到這個世間來的,所以這生死的問題是很重要。

  有一個生死問題的公案:從前,有一個大富翁,他娶了一個很漂亮的太太,生了叁個兒子。這個有錢人除了錢之外他什麼也不認識。錢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猶如骨肉至親,所以他把聖人所著的“中庸”一段改了。改爲“天命之謂錢,率性之謂錢,修道之謂錢。錢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錢是很少時間可以離得開的。因此,這有錢人把大兒子叫金子,二兒子叫銀子。因爲金子、銀子都有了;第叁個兒子就取了一個很古怪的名字,叫業障。

  當有錢人的叁個兒子都長大了,他年紀也老了,而且得了癱瘓病。得了這個病之後他也不能走路,整天躺在床上。病久了,家裏雖然富有,可是並沒人侍候他。他那漂亮的太太也遠離他了;那聰明的兒子也不來看他。這時,他把牙一咬,想快點死去。但他又想到:一個人到了陰間會很寂寞,于是跟太太商量,說:“病了這麼久,我看也不能好了,不如快點死去,免得受罪。你可不可以陪我去死呢?”他那漂亮的太太說:“你怎麼可以叫我跟你去死?死是誰也不能替誰的。你是不是病瘋了?”他見太太不肯跟他去死,就轉移目標,把大兒子叫來,他說:“金子,你一生出來,我就最愛你,你知道嗎?”大兒子回答:“當然知道。”他又說:“現在我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去呢?”大兒子一聽,答道:“你真老糊塗!你年紀這麼老,是應該死的,我還年輕怎麼可以死?你如愛我就不應該叫我去死。”于是,大兒子跑了。他又把二兒子叫來問道:“銀子,我現在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死?”二兒子答道:“你這老混蛋!要死怎麼可以叫我陪呢?”他的太太、大兒子、二兒子都不肯陪他死。最後他再把叁兒子業障叫來,試探的說:“業障啊!你年紀最小,我也最愛你,我要死了,可是又舍不得離開你,你說怎麼辦?”他的小兒子很聰明伶俐,便說:“這不要緊,你最愛我,我就跟著你死吧!”老年人聽了很高興,因爲只有小兒子業障肯跟他到地獄去。所以他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所有的金、銀、珠寶都帶不去,只有你造的善業或惡業才跟著你形影不離。“但念阿彌陀,往生極樂國。”既然業隨身,就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便能往生極樂國土,不會墮人六道輪回的苦海。在阿彌陀經上說的極樂國土是黃金爲地,那個地方的黃金像泥土這麼多,可說是富貴到了極點。

  我們人生在世,要及時行善,有一口氣,有一點力量就要行善積德,不要僅借著前生所種下來的善根,享盡今生的福報。

  花有種種的不同,有的是謊花無果,只開花不結果。是譬喻一些人盡管撒謊,盡打妄語,只說不做,也是譬喻外道,因爲一些旁門外道表面看來很神聖,于是很多人趨之若骛。他們也很用功修行,修種種的苦行,可是卻結不了果,到頭來一事無成,這就等于謊花無果。

  有的是一花多果,一種花卻有多種的果。這是譬喻凡夫供養父母、師長等的種種孝順行爲。因爲供養父母的這種關系,所以立了很多功;這些功將來也結成很多的果,或者生到天上,或者生到人間做富貴的人,這就是一花多果。

  也有的是多花一果,多種的花,可是只結一個果。這就是比喻聲聞乘,聲聞乘的人修種種的苦行,可是得到的僅是有余涅槃。這就是多花一果。

  更有的是一花一果,這是代表緣覺。緣覺是修遠離行,修這種法門是住到深山穹谷裏,他也只能得到緣覺的果位。

  有的是先果後花,像須陀洹。他在前面,可是隨後他還需要繼續修行。

  又有先花後果,這代表菩薩乘,菩薩是先修行,然後得到菩薩的果位,可是以上所說種種的花都不能比喻妙法,都不能和妙法相比,唯有蓮華才真正可以比喻妙法。因爲蓮華是花果同時,表示即權即實。

  上面講的花果同時乃表示開權顯實,既有花又有果;權是花,實是果。可是爲實施權,怎麼有花呢?花是爲著果而有的。佛說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的時候,都是爲著要說法華經才說那些經典。以前所說的法是權法而不是實法,到法華會上才說出實法、實教。把權教都展開而顯示出一乘實法,這就是花開蓮現,也叫開權顯實。花落蓮成就叫廢權利實,把權法舍棄,宣暢流出真實的妙法。上乘實教,即圓頓一乘。

  佛所說法有本迹二門。什麼是本門?本是根本,迹是垂迹。什麼叫本,現在舉出一個譬喻:在虛空中的月就比方是本,在水中的月屬于迹,本來是一個。迹又有無量無邊那麼多。唯本垂迹,唯有這個本才有迹的顯實。開迹顯本。迹是蹤迹,像影子,有一個痕迹或事迹。這都跟爲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利實等是同樣的道理。

  在經文裏邊所說的十六王子發心出家修道是本,而在那之前,不知道多久遠,所以十六王子出家也不算本。現在釋迦牟尼佛示現佛身到這個世界爲衆生說法是迹。其實,釋迦牟尼佛不是在這個世界修道成佛的,在久遠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在梵網經上說:“我來這個娑婆世界到現在已八千次。”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是一個新的娑婆世界,是年輕的娑婆世界,還有一個老的、本來的,那個世界就叫本。現在的世界叫迹。佛法若以我們衆生知見,是沒有法子測量的,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所以稱做妙法。

  蓮華是表示妙法。妙法蓮華是這部經的比喻,是這部經的別名。別即特別之意,爲什麼說特別呢?因經典的名字有通、別之分。經字是通名,所有的經都叫經;就好像所有的人都叫人一樣。可是,每個人還有他自己的名字。妙法蓮華是它的別名,經是通名。這是以通、別兩法來判斷這部經的名字。

  妙法,是演說無盡的。要是廣義的說,真是窮劫難盡,花很多時間也講不完。如智者大師,曾九旬談妙,傳爲美談。因此,現在就把妙法蓮華經經題的演釋,暫告一個段落。

  經,大家都對這個經字很熟悉。但究竟是否真的認識它呢?原來經具有五種奧妙的解釋,故稱五重玄義,就是:(一)釋名、(二)辨體、(叁)明宗、(四)論用、(五)判教。此外,經字尚含有其他多種意思。

  經之爲義,徑也道也。徑就是路,是由凡夫到佛果的路,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是叫法本,就是法的根本;能將返本還原的方法,明顯地指示出來。第叁是湧泉,滔滔不絕的意思。另一個意義是繩墨,即是一種規矩。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是說需要有一個圓規、一把矩尺,才能畫出圖樣來。還有一個意思是結鬘。結:是綁在一起;鬘:是花鬘。意思是貫串一切諸法,系于一處。故說經乃貫攝常法。將所有的道理前後連貫起來,使它不致斷章脫節。就像作文章一樣,要有開、承、轉、結。經文就像用一條線把意義貫串起來似的。攝乃攝持所化之機,即所化的一切衆生;無論你適合于那一種法門,在經裏面都包含著。例如參禅、靜坐、說法講經、習律;或稱念佛號,潛修淨土;或持咒學密...等,任何一個法門,在經典裏都盡皆妙藏,一切具足。有時在顯宗裏也有涉及密宗的,不過並沒有專注于該法。

  經,又含有長的意思。長即是永遠不變,從佛所說,以至結集的經典,到了現在都不曾改變。一字不可去,也一字不可添;所謂不增不減,就是經意,恒常如是也。而經中所演的諸多方便法門,皆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說的;叁世衆生,也都須要循著這些方法去學,故稱做法。

  梵語修多羅,華言乃契經。契者,契合之義。即上通諸佛心,下及衆生心;均心心互契,念念相如。正如華嚴經所說:“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故知經是心法,是衆生法,即是佛法。此叁種法了無分別,這是“釋名”中申解經的含義。

  辨體,是認識此經的本體。那麼,這部經雲何爲體呢?本經是以實相爲體。“實相無相,無所不相。”一切相皆從實相而來,不但諸相均由實相所生,即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緣覺、聲聞,都是從實相幻生出來。

  那麼,實相是誰造的呢?並沒有人造,是本來具有的。怎麼會有呢?實相本諸十方諸佛菩薩之先,是一切法的母體;故所有的萬事萬物,皆由實相而生。

  由于這部經是以實相爲體,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以至一切的衆生,也都自本經生出。由于我們經曆太久的時間,已將本來的家給忘了,將本來的母體都忘了,所以對這部經也就陌生起來。現在,大家發心聽聞這一部經,可以說是找到回家的路徑。

  本經的名、體知道了。那麼,究竟它又以甚麼爲宗呢?是以一乘:實際之因果爲宗。一乘,是唯一佛乘,更無余乘。…

《妙法蓮華經淺釋 釋名題 述譯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