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釋名題 述譯傳▪P7

  ..續本文上一頁修學的人曾分爲: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與天乘;而這部經只有向上的一乘,即是佛乘。

  佛乘不屬五乘之內。此乘以真實的因果爲宗。本經引蓮華爲喻,以示即因即果,即果即因之意。蓮華開放即乃佛因;同時結成的蓮子,即是佛果。故說是以一乘因果,爲經之宗趣。

  此經的宗趣認識了。我們須研究它的用途。這部經的用途是要我們衆生斷疑起信;把疑惑心斷了,而生起堅固的信心來。中國高僧智者大師是讀誦法華經而開悟的,得到一旋陀羅尼,並創出了天臺宗。我們千萬不要把這部經看的太簡單。須知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祖師,都是從這部妙法經中華果生出來的。

  宗、用都交代過了。現在談到本經的教相是甚麼?本經教相,乃是醍醐。在五時八教裏,法華經與涅槃經的教相,同屬醍酬。而醍酬的來由,是從牛出乳,由乳生酪,由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酬。故醍酬是最精最美的第一上味,這只是一個妙比。大家能聽到這部經,就等于嘗到最妙、最上、最佳的法味了,因爲全經字字包含妙義無窮,要一心受持爲主,獲益無盡。

  乙、述譯傳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是翻譯這部經的法師。姚秦是中國後秦期間的國號。時姚興當朝;因帝姓姚,故號姚秦,又因立國于前秦之後,是以史稱後秦。

  翻譯這部法華經的法師,是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姚秦是在中國東晉期間的長安,最初是苻堅所統治。自從漢高祖滅秦以後,到了晉朝,有些人還懷念著秦朝。所以苻堅(秦始皇之後人)組織一個幫派叫“秦幫”,並在長安之處建一國叫“苻秦”。在這時,當時的欽天監(天文學家)看見在印度上空有顆智星,于是向苻堅說西域此時有個大智慧者,將來會到中國,且擁護中國。苻堅說:“我知道這個人定是鸠摩羅什,我們發兵去把他搶回來!”于是派呂光大將軍領七萬人馬攻打西域龜玆國(即今中國新疆邊緣之一個小區域),要把鸠摩羅什法師搶過來。在呂光還未到達龜茲國時,鸠摩羅什法師就對龜玆國王脫:“中國現在出兵攻打我們,目的不是在爭土地。你應該和中國講和,無論什麼條件都答應他們。”但是龜玆國王不聽鸠摩羅什法師的建議,當呂光的軍隊一來到,他就和呂光開火戰爭起來。而中國軍隊聲勢浩大,人壯馬肥,一下子就把薄弱的小龜茲國完全擊潰,且殺死了龜玆國王。本來龜玆國王是很幸福的,但爲什麼他會被中國軍隊所殺呢?就因爲他前生的殺業太重了,故定業不可轉,無法避免所應受的業報。

  滅了龜玆國以後,呂光把鸠摩羅什法師擄到中國西涼(甘肅姑臧)時,就聽說國內發生政變,苻堅已被姚苌所殺。姚苌取而代之做了姚秦皇帝(因爲他姓姚,所似把苻秦朝代改爲姚秦)。呂光乃在涼地一個山窪子裏紮營。但是鸠摩羅什法師對他說:“千萬不要在這裏紮營,這裏主凶險,大水一來,是會淹沒全軍的。”呂光說:“你出家人懂什麼排兵布陣?在這裏紮營怎麼會被淹死呢?你不用管!”因爲他不聽鸠摩羅什法師的建議,果然就在半夜裏山洪暴發,水勢洶猛,把他的軍隊淹死五六千人。到了第二天,呂光才知道鸠摩羅什法師是有神通有來曆的,于是他從這時起就另眼相看,很相信鸠摩羅什法師。因爲呂光聽說姚苌已殺死了苻堅,于是就在西涼按兵不動,過了二年姚苌死,兒子姚興繼位。姚興知道以前苻堅派呂光擄鸠摩羅什法師的這件事,所以乃向呂光要鸠摩羅什法師。但呂光不給,于是姚興又發兵征討呂光,恰巧呂光這時去世,兒子呂隆繼位。雙方軍隊一戰,呂隆軍隊戰敗,這時才把鸠摩羅什法師請到長安來,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翻譯經典的工作是很艱巨的。爲什麼苻堅要呂光去搶鸠摩羅什法師?爲什麼姚興又發兵去接鸠摩羅什法師?因爲當時鸠摩羅什法師德高望重,人人都欽佩敬仰他,且他又是翻譯經典的最佳人才,所以姚興把他搶到中國來翻譯經典。這是鸠摩羅什法師到中國的因緣。

  鸠摩羅什法師他自己本身的因緣也是很奇妙。他父親叫做鸠摩羅炎,是當時中印度一個國家丞相的兒子,本來鸠摩羅炎可以繼承丞相位,可是他不願做官,而想要出家修道。于是就各處遊學,各處去參訪明師。因爲他父親是丞相,所以他到那裏就受人歡迎,當他走到龜玆國時,龜玆國王不但到郊外歡迎他,還請他到宮內設宴招待。國王有個妹妹叫者婆,看到鸠摩羅炎就一見鍾情。耆婆生來非常聰明,看不起自己本國的男人,認爲都配不上她,可是這次一見到鸠摩羅炎就動心了。她雖然沒有向她哥哥說出其心意,可是龜玆國王也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其妹對鸠摩羅炎那麼有好感,一定是以身相許了,于是就把耆婆嫁給鸠摩羅炎。沒有多久耆婆懷孕,奇異的事情也發生了。本來耆婆根本不懂印度語言,可是懷著鸠摩羅什法師時,不但會聽,而且又會說梵語,還有辯才無礙的能力,而且智慧大增。當時有個羅漢就對人說:“這女人肚裏的小孩,一定不平凡,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以前佛的弟子舍利弗在他母親胎裏時,他母親的智慧也是大增,大概這小孩和舍利弗也是一樣。”這是鸠摩羅什法師在他母胎裏,就能幫他母親增加智慧的情形。

  鸠摩羅什的母親生他之後,過了叁年,又生了一個兒子。從這時起,他母親常常到巧黎大寺聽經,因爲她的根基深厚,聽了法師所說的法以後l——人在世間上,一切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就發心想要出家。可是鸠摩羅什的父親(鸠摩羅炎),以前也是想要出家,但與耆婆結婚後,就不想出家,而貪戀自己漂亮的妻子、財富,和地位。四十二章經上說:“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因爲鸠摩羅炎被富貴所迷,不但自己不出家了,連妻子要出家都不准許。可是耆婆已下定決心要出家,她發了個願說:“如果不出家,我甯願死了也不在家!”並且她又不吃飯也不飲水。最初她不吃飯,鸠摩羅炎並不以爲然,可是到第六天,他發覺到這樣終究不行,若再不允許她出家,她非餓死不可。于是就對她說:“好吧!我答應你出家,可是你要先吃東西。”但耆婆說:“你已允許我出家,但是先要落我的發,然後我才吃東西。如果不落發,等一下我吃完了東西,你又不會允許我出家的,那我怎麼辦?”鸠摩羅炎在這種無可奈何的情形之下,不得已就去請巧黎大寺住持和尚,給他妻子落發。落發以後,她才吃點東西,就開始過真正出家人的生活,學習佛法。學習佛法一定要有真誠心,沒有誠心,就是學多久也不會有成就。因爲她誠心至極,甯死也要出家,生死都置之于度外,把一切都放下了,所以“靜極光通達”,她的靈光現通,躍而證到初果。

  耆婆證到初果之後,就帶鸠摩羅什到廟裏去玩。鸠摩羅什當時是個七歲小孩子,一到廟上,看見人家拜佛他也拜佛,人家燒香他也燒香。又看見佛前有個大鼎,最輕也有一百多磅重,但他一點也不費力氣就把這座大鼎頂在頭上。頂在頭上時,就這麼想:“我只是七歲小孩子,我怎麼可以頂得住這麼重的鼎呢?”他心裏剛生出思量分別心,就覺得那鼎重若千斤,再也頂不住了,隨著鼎跌到地上。由此,鸠摩羅什就了悟到世間一切都是唯心造。在他未生出思量分別心前,鼎重而不覺重,但生出分別心以後,不重的也重起來了。他了悟“一切唯心造”後,就跟著其母出家。後拜槃陀菩達多爲師,學習小乘教法,每次讀誦一千首偈,每一首偈有叁十六字,所以每天就學叁萬六千字(這數目是楞嚴咒的叁十幾倍)。以他才七歲的幼齡而每天學叁萬六千字,這種的聰明智慧不是普通人可比得上的。因爲他學得如此快速,一下子就把佛所說的小乘經典全都學完,不但這樣,他又學習世間所有的藝術知識,醫(醫藥)、蔔(算卦)、星(以八字推算命運)、相(看容貌定吉凶)。學完了小乘法和世間學問以後,鸠摩羅什法師就到印度學習大乘法。因爲他母親是國王的妹妹,出家後的供養很多又太好,可是他不願意如此享受,于是發願要學習佛法,而到佛出生地(印度)遊曆。鸠摩羅什法師學小乘法時,覺得小乘經典很微妙。以後學習大乘法門時,才知道大乘法是妙中之妙,不可思議。鸠摩羅什法師既聰慧又勤修,因此所學的經典和學問,又多又迅速。這是鸠摩羅什法師學習佛法的經過。

  當他把大乘經教學圓滿之後,就回到龜玆國弘法,教化衆生。因爲他聰穎非凡,所以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個穎異的法師。當時,在某國有位論師認爲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辯論勝過他的。有一天,他就去敲擊國家的王鼓,對著蜂擁而來的大衆說:“若有任何國家的居民或論師,能在言語上擊敗我,我就把我的頭割下來謝謝他。”這時鸠摩羅什法師正好經過這國家,聽到論師這麼講,就問他兩個道理,可是這論師卻張口結舌,答不出話來。他本來說要斬首示謝,可是在這時又舍不得斬頭,于是就拜鸠摩羅什法師爲師父,學習佛法。

  不久鸠摩羅什法師回到他舅父的國家(龜玆國)去,他的舅父非常恭敬他,以金子造個師子座請鸠摩羅什法師登壇說法講經。可是鸠摩羅什法師在這時有另外目的,即是他預備去度他的小乘師父(槃陀菩達多)。因爲有很多人信仰他的小乘師父,如果把他的師父度明白了,也就可以度很多人來學習大乘佛教。所以當他的舅父爲他造一個黃金師子座時,他就有這樣的計劃要出國度他的師父。可是他又顧慮到,他的舅父定會對他起不好的印象,定會這樣想:“你這個外甥真一點情感都沒有,我這麼善待恭敬你,還爲你造個黃金座,而竟然留不住你?”不過,適逢其時,槃陀菩達多來到了龜玆國,所以鸠摩羅什法師和國王都到郊外去迎接他。

  國王問槃陀菩達多說:“您爲什麼從這麼遠,來我的國家呢?”槃陀菩達多說:“第一,我聽說國王很相信佛法,恭敬叁寶,所以我來見見你。第二,我又聽說鸠摩羅什法師現在的法緣盛大,所以我來看看他。”由此,國王就請槃陀菩達多到國內,和鸠摩羅什法師同住。鸠摩羅什法師看他的師父已經來了,就爲他師父講“…

《妙法蓮華經淺釋 釋名題 述譯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