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淺釋▪P7

  ..續本文上一頁間一開始和最後的夜間,亦勿有廢,也不應該把時間都空過了。在中夜的時候,也應該誦經。“以自消息”:這時候自己修行用功,或者你太累了,可以稍微休息。“無以睡眠因緣”:不要因爲這睡眠的因緣,睡眠的這種情形,“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使令自己的一生從生到死,都空過了,一點利益世間的事情都沒有做,甚至一點利益自己的事情也沒做,把時間都空過去了。所以要時時警惕自己,不要任性去睡眠。

  常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常念無常之火”:生死事大,人死時有個無常鬼來請你到陰間去。這無常鬼一來的時候,一點人情也不講,一定要帶著你去見閻羅王。無常之火也就是這種,像火似的。“燒諸世間”:它把世間所有的功德都給燒了。“早求自度”: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信佛的人,應該早一點想法子令自己離苦得樂,令自己了生脫死,這叫早求自度。“勿睡眠也”:不要盡貪睡眠,生死也不能了,無常就來了,那時候你想修行,也沒時間修行。所以說你不要睡眠,你要求自度。

  “諸煩惱賊”:所有煩惱的這種賊。如發脾氣,發脾氣就好像有賊來偷你的東西。“常伺殺人”:這種煩惱的賊,時時都在等著想要殺人。“甚于怨家”:他在這兒等著你,比甚麼怨家、債主、仇家都厲害。“安可睡眠”:怎麼可以以爲睡眠是那麼好的一件事情,而貪圖睡眠呢?“不自警寤”:你自己不警惕自己!爲甚麼不早一點醒來,而不要在迷夢之中?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鈎。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鈎。能製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睡覺就好像毒蛇似的。你若是願意修行,就不要睡那麼多覺;多拜佛、多念經、多持咒,這是修行。睡覺是越睡越愚癡,越愚癡越想睡,總覺得睡不夠,這個是修行的一大障礙,這叫業障,常想睡覺就是業障。

  “煩惱毒蛇”:煩惱就是毒蛇,有如毒蛇。“睡在汝心”:這毒蛇,你心裏總是離不開它,不想和它脫離關系,所以它就睡在你的心裏。“譬如黑蚖”:好像一條黑的蚖蛇似的,那也是一種毒蛇。“在汝室睡”:在你家裏睡著。“當以持戒之鈎”:那麼,你有這麼一條毒蛇在家裏,怎麼辦呢?現在教你一個辦法,就是你要持戒,持戒好像一個鈎。“早摒除之”:快點把蛇搬出去,不要教它在家裏睡覺。“睡蛇既出”:這條毒蛇既然出去,“乃可安眠”,這時候你想好好睡一睡,也就沒有甚麼關系了。那麼這毒蛇是甚麼呢?就是業障。業障它教你來睡,當業障沒有了,你才可以好好地睡一睡。“不出而眠”:你若是業障不消,盡想睡覺,“是無慚人”:是無慚無愧,不知道改悔的一個人。“慚恥之服”:慚愧是自己覺得羞恥。例如:自己覺得做共産黨是不好,不要做了,這是慚恥之服,好像穿上一件衣服一樣。“于諸莊嚴,最爲第一”:當你把業障消了,煩惱沒有,這個就是莊嚴法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由慚恥的衣服來莊嚴的,最爲第一。“慚如鐵鈎,能製人非法”:慚就好像鐵鈎似的,它能管著人,令人不要做非法的事。不是管著人,教人去做非法的事,它能管著人家不做非法的事情。

  “是故,常當慚恥”:因爲這個,所以時時刻刻應該生大慚愧心,生大羞恥心。“無得暫替”:一時一刻也不可以廢止的,不可以沒有慚恥的心。“若離慚恥”:你若是離開慚恥,無慚無愧的話,“則失諸功德”:就把所有的功德都失掉了。星星之火燒去功德之林。“有愧之人”:有慚愧的人,“則有善法”:就有善法可修。“若無愧者”:你若是沒有慚愧,像這一類的人。“與諸禽獸無相異也”:和一般的畜生、飛禽、走獸沒有兩樣,因爲飛禽、走獸不知道慚愧。我們人所以和禽獸不同,就因爲有慚有愧,知道甚麼是對,甚麼是不對,對的就去做,不對的就改了它。這是對治懈怠睡眠的初步方法,也就是對治睡眠煩惱的方法。

  叁、對治滅煩惱法要

  1、嗔恚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

  嗔,是嗔恨。恚就是生怒氣、發脾氣。這都是煩惱障道的因緣,所以必須要有對治的方法。對治嗔恚的方法是甚麼呢?就是要用“忍辱”。以忍辱度嗔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嗔恚;你若是能忍辱,嗔恚就沒有了。這是對治嗔恚的煩惱障,用忍辱來治它。

  佛說,“汝等比丘”:你們這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人來”:假使有這樣一個人來,來到這兒幹甚麼呢?“節節支解”:他想要把你四肢都給斷了,令你節節支解。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來割截他的身體,就是把他手腳節節支解,忍辱仙人還是不嗔恨。但歌利王不相信,忍辱仙人說:“我若是沒有嗔恨心,我的手腳還會再重新長出來,恢複如故。”說完這話,果然這手腳也不需要請接骨的醫生,也不需要像現在的醫生用針把它縫上,甚麼也都不需要,這手腳又都完好如初,又都長好了。于是乎,歌利王心服口服,佩服這位忍辱仙人是真正行忍辱。由于這個緣故,忍辱仙人又發願說:“你雖然割截我的四肢,對我這麼不好,但若是我成佛的時候,我就要先度你開悟,先得道。”所以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五比丘頭一個就是憍陳如,這憍陳如尊者在往昔就是歌利王,他割截過釋迦牟尼佛的身體。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時候,爲甚麼能夠忍辱而不生嗔恨心?就因爲他沒有我執了。沒有我的執著,所以他被割截身體時,就有如割截虛空一樣。他與虛空法界同體,因此割而未割,別人割截他的身體就像沒有割一樣,也好像是割到虛空裏一樣,因爲這種關系,所以他不生嗔恨。不生嗔恨的時候,就是“當自攝心”:那時候他能將他這個心攝持住,不動念,有一種如如不動的定力,了了常明的智慧,這就是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他不令心裏生出嗔恨來。“亦當護口”:不單要攝心,而且要護口,護持口業,不犯绮語、妄言、惡口、兩舌這種的罪業。“勿出惡言”:因爲他護持自己的口業,所以也就不出惡言,不會用惡劣的言詞來罵詈這個割截他的人。

  “若縱恚心”:假使你不攝心,放縱你這個嗔恚的心,“則自妨道”:這樣就對修道有所妨礙了。退“失功德利”:把你所做的功德都退失去了,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做了一千天的功德,但發一次脾氣,就把這些功德都燒沒有了。所謂:“星星之火,燒去功德之林。”因爲這個,所以不可以發脾氣。“忍之爲德,持戒苦行”:能有忍辱這種的德行,這種的功德,比起持戒的苦行功德“所不能及”:你能忍辱,能持戒、修苦行,這種的功德,沒有甚麼功德可以能比得了的。“能行忍者”:你能修行這個“忍”,忍人所不能忍,讓人所不能讓,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你能這樣子,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乃可名爲有力大人”: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大英雄、大豪傑、大聖人、大賢人,一個偉大的大丈夫。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假設這個修行人,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人家罵你,或者打你,這種惡罵之毒。“如飲甘露”:罵你,應該當作在聽唱歌的;打你,自己應該想這是撞到門框上。他罵你、打你,就好像喝蜜糖水那麼甜。“不名入道”:若是不能這樣子的話,那你就是沒有得道,沒有真正進入道的門徑。“智慧人也”:“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讪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所以,有人罵你、打你,你都能忍,那就是入道了,那就是有真正的智慧,與一般的人不同了。“所以者何”:爲甚麼要這樣子愚癡呢?“嗔恚之害”:你若知道嗔恚對人的害處,“則破諸善法”:你有嗔恚就會把一切的善法都障礙住,修行也不得利益了,越修越退步。爲什麼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爲你有嗔恚心。“壞好名聞”:你有了嗔恚,脾氣大,譬如你做一個法師,若是有很大脾氣,人家一提起來:“得了!那個法師沒有旁的本事,只有脾氣,那是他的本事。”這樣一說,你說這多倒架子?所以你們每一個人,不要各處宣傳說:“我的師父脾氣真大,和我們一個樣子。”不要這麼宣傳,這麼宣傳,那正是倒師父的架子。人家一聽,會說你的師父一定不是一個善知識,一定是個惡知識。你看—壞好名聞,甚麼名譽都沒有了。“今世後世,人不喜見”:一般的人,不但今生不願意看見一個發脾氣的出家人,就是等到來生,人家也不願意見。說:“好了!我們來生也不要遇在一起,不要拜這麼個有脾氣的師父。”啊!這真是惡知識。不要這樣子。人不喜見,你看!人都不歡喜見你了。“當知嗔心”:你應該知道嗔恨心,“甚于猛火”:這比猛火還厲害。“常當防護”:應該常常防護這個嗔恨心。“無令得入”:不要令嗔恨心常常在自己的心裏邊。“劫功德賊”:打劫功德的這種賊,就是嗔恚。“無過嗔恚”:沒有再比這嗔恚的賊更厲害的了。

  “白衣受欲”:白衣,就是在家人,“非行道人”:他不是個修行人,“無法自製”:沒有方法自己控製自己的嗔恨。“嗔猶可恕”:那麼在家人脾氣大一點,自己管不了自己,這…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