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在這一品裏,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爲衆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1974年于臺灣

  前言

  智首問舉德征因

  文殊答標德顯因

  有十一願明在家時願

  有十五願明出家戒時願

  有七願就坐禅觀時願

  有六願將行披挂時願

  有七願澡漱盥洗時願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時願

  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願

  有五願明還歸洗浴時願

  有十願明習誦旋禮時願

  有叁願明寤寐安息時願

  總結

  圓滿菩提心

  培育佛教新血

  心燈永明

  壹、前言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佛頂首楞嚴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淨行品〉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一品,若要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經名,那要很長的時間,現在因爲時間的關系,就不講經題。至于翻譯這部經的實叉難陀法師,是唐朝時于阗國精通叁藏的沙門,現在也沒空詳細講他。

  現在要講的是〈淨行品第十一〉。淨,是清淨,清淨是對著染汙而言。要是染汙,就是不清淨;清淨,就是不染汙。什麼清淨了?身口意叁業清淨;什麼不染汙了?身口意叁業不造惡業,這是沒有染汙。如果你身口意染汙的話,就是凡夫。那麼說:“二乘人已經得到無漏了,他也是清淨吧?”不是的。二乘無漏是無漏,但是沒有利他的這種德行;因爲沒有利他的德行,所以談不到真正的清淨。這個清淨行就是菩薩行,菩薩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薩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覺,更能覺他,所以他修這個清淨的行門。這種清淨行門,是所有修道人都應該遵照去修行的。

  在這一品裏,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爲衆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們每一個佛教徒應該特別注意,特別著眼這一點——應該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實踐,以身作則,老老實實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虛僞的宣傳,就是事事求實,實實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點就行一點,知道兩點就行兩點,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中國明朝時,有位王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他說你爲什麼不行呢?就因爲你還沒有知道;你如果真知道,沒有不行的。真知就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這是“知行合一”這種學問。那麼這種學問,雖然它是儒教的道理、學說,不妨把它借來用到佛教的道理上。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論,雖然可以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是不實行,這就像什麼?就像說食數寶:

  終日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于法不修行 其過亦如是

  好像銀行的出納員每天數錢,不知數了多少,但即使數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數錢的。所以說“終日數他寶”,一天到晚,數他人的寶物,但“自無半錢分”,自己連半錢那麼多都沒有。“于法不修行”,在佛教裏,你若不修行的話,“其過亦如是”,就和那個數寶人一樣的。那麼說食呢,也是一樣的,譬如你說這個飯好吃,這個菜好吃,又這位黃代表在新店買那個什麼鍋貼,什麼大餅啊,能放兩個禮拜也不會壞,又可以做湯吃。你單單這麼說,若不真實去吃,那是沒有用的。這說食、數寶都是同一道理。

  佛教的道理是最高無上的,所以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不容易遇,不是不容易遇,就是不容易行。遇,還比較容易,就行是很不容易的。“我今見聞得受持”,受持是行,就是修行。“願解如來真實意”,我願意明白佛這真實的道理。爲什麼願意真明白?就因爲要老老實實去修行,你真明白了才能老老實實去修行。

  那麼〈淨行品〉,就是出家人所應該遵守的一種法規,出家人所不應忘的一種准繩,這是一定要遵守的;因爲你遵守這種的方法,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所以從出家到覺悟成佛,都是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那麼這部經前邊所講的信解,就是明白了;這一品就是要去修行,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這一品的意思。“行”就是你所行的;你所行的要清淨,不單一種的行要清淨,種種的行都要清淨,所以有一百多願。

  在這一百多願裏邊,有二十個“雲何”;二十個“雲何”裏邊,又有十一段;在這十一段裏邊,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來是一百一十種的願,一百一十種的德。第一段,明“叁業離過成德”。叁業是什麼?就是身口意叁業。我們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回光返照,修我們的身業清淨,沒有殺盜淫;意業清淨,沒有貪嗔癡;口業清淨,沒有绮語、妄言、惡口、兩舌。本來這一些事情,學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淨。你要能叁業清淨,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都沒有過失了,叁業清淨,這就是修道人最要緊的。

  身有叁惡:殺、盜、淫。我們要將殺生改成戒殺放生,爲什麼要戒殺?因爲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認識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就要戒殺。再者,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們如果殺了一個衆生,就等于殺一位佛一樣;能這樣想,就不會殺生了。還有衆生都是好生惡死的,無論大小的衆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你看螞蟻那麼小的東西,見到人都趕快跑;可惜它沒有火箭,若有火箭,見到人它也會坐著火箭到月球裏去,就會跑得那麼遠!雖然它沒有火箭,也要逃之夭夭,跑得很快的。

  我們人身上有虱子,在南方人這個虱子很少的,因爲常常沐浴,常常洗衣服;在北方天氣寒冷的時候,冬天不是常常沐浴、洗衣服,衣服裏就有很多虱子生出來。你把衣服一脫下,這虱子也就跑得很快,要躲藏起來。爲什麼它這樣?就因爲它好生惡死,這麼小的動物,這麼小的畜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各位想一想,由這一點我們人都應該戒殺放生。

  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好:

  千百年來碗裏羹 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試聽屠門夜半聲

  “千百年來碗裏羹”,這千百年來,人人都做一碗的羹湯,這一碗羹湯不要緊,但是“冤深似海恨難平”,這裏頭的怨恨、仇怨,好像海那麼樣深,這個恨不容易填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你若想要知道世界上戰爭從什麼地方來的?“試聽屠門夜半聲”,半夜的時候,你去聽一聽屠宰場是個什麼聲音;不是豬哭起來,就是羊叫了,再不就是牛哭起來。這樣看來,這種的冤氣越結越深,所以就結成世界上戰爭的浩劫。這個道理是很淺的,可是也就因爲很淺,人人都不注意,忽略了;忽略了,就造成浩劫。這是一個殺的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戒殺。

  盜,“不告而取,謂之盜。”古來廉潔的人,“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諸人。”一芥就是一根芥草;一根芥草也不隨便送給人的,也不隨便去拿人的一根芥草。他爲什麼這樣?就是廉潔自守。廉潔自守就是自己要幹淨,幹淨也就是淨行了,這廉潔就是淨行。廉潔自守的人是這樣的——不隨便要人的東西,不隨便送禮給人,也不隨便受人的禮物。這是很清高的人有這麼一種的行爲;反之,就是不清高,但也不要太過了。“盜”字,就是不告而取人家的東西,你沒有告訴人家,就拿走了,這就犯盜。譬如別人的東西,你或者沒經過他的允許,就拿來送給人,這也是犯盜的。

  在《論語》上,孔子說:“孰謂微生高直?”誰說這個微生高是直心、很直率的?不是的。爲什麼我這樣說他?我告訴你們各位——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就說了——你們知道嗎?這個微生高,有一次有個人向他借一點醋,“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微生高自己沒有醋了;但他想討好這個人,就到鄰居去借一點醋,再來借給這個人。孔子說這樣不是直心,是彎曲的心;所以有人說微生高很直率、很耿直的,孔子就批評說不對,他不是耿直的人。因爲你自己有,就借給人;沒有,就不借;可是你又到鄰居借醋,來討好這個人!所以孔子批評他,說他不直。直的就不會盜,那麼他這個彎曲,或者近于盜,但也不能說他是盜。講到“盜”字的微細處,即使在心裏想要貪求人的物質,這都是有多少不合乎戒律了。

  至于淫,更是不容易守的,人人從無始劫以來,都從這個染汙法生出來的,所以淫欲的念頭也不容易清淨。淨行主要的就是對治淫欲,《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欲心要是不斷,你想修行,“譬如煮沙,欲其成飯”,好像蒸沙子,要令沙成飯,無有是處。那麼淫欲的念頭是很要緊的,我們修道的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斷欲去愛,能這樣才夠上清淨;若不這樣,就談不到淨行了,所以〈淨行品〉,就是要真正清淨。

  那麼方才說身有叁惡:殺、盜、淫,意也有叁惡:貪、嗔、癡。貪,是貪而無厭,不知道厭足,再多也覺得不足。這個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常常有一種憂患,知足就會常樂。貪,貪名譽是貪,貪權力、地位、領導也都是貪。不過話說回來,你要是爲大衆謀幸福,不爲自己,那不一定是貪。

  嗔,就是你貪不到,就生出嗔恨心。嗔心一起,八萬障門就都打開,“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爲什麼人有嗔心?這就是業障重,脾氣就大,無明火也就大;要是業障輕的人,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脾氣。

  癡,就是癡心妄想,不應該想的他要想,不應該得的他想要得,不應該成的他要成,不應該做的他想要做。我常常爲人講這幾句話,好酒色財氣的人,貪花…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