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道的地方,到這個地方也要發願,當願衆生,演說種種:要能演說種種的佛法。這個法,演說種種,各位要知道,講經說法不要有一定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見地,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講經要觀機逗教,因人說法,看衆生的根性,適宜哪一種法門,就說哪一種法門。不要固守成墨,一定要照著什麼注解來講。我主張講經要把經講活動起來,不講得死死板板的,或者單單依文解義,或者照著注解來背注解。那麼當初沒有注解的時候,講經的人又照著什麼來著?甚至于當初沒有經典的時候,佛怎麼說的經呢?“佛說一切法,因衆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講經,我主張講活經。怎麼叫活經呢?講得很生動的,不那麼死板板。所以我到什麼地方,有很多青年人歡喜聽,因爲適合青年人的口味。
演說種種,由這個“種種”,你就知道不是一個講法,是要用種種的來講法。所以這個經典,你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講經,要把它講得流水似的,怎麼樣都可以流的。無乖诤法:乖就是不對的。這個乖就是違背經典的道理,講得不合經義,所謂離題了。诤是和人诤論,
诤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由何得叁昧
這是《金剛經》無诤叁昧。你有所诤,就是有勝有負;有勝有負,這就落了人我相上。所以“诤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就生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生出來了。“由何得叁昧”,你怎麼能得到定?得到正定正受?從什麼地方你可以得到叁昧呢?得不到的。所以要說無乖诤法,就是你怎麼說都可以,但是不能盡說這個诤論法。
詣大小師 當願衆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詣大小師:詣,是到那個地方;造詣,就是往那個地方去。往什麼地方去?大師,往大阿阇黎、大軌範師;小師,或者普通的法師,不夠大阿阇黎這個資格,不是大和尚,是小師,就是普通的。當願衆生:這時候也要發願了,要發什麼願?要巧事師長:巧事也就善事,善巧來侍奉師長。習行善法:要習學來修行一切的善法,不要修行一切的惡法。你修習一切的善法,這就是聽善知識的教,不要聽惡知識的教。
什麼叫惡知識?譬如佛教裏都應該要持戒,那麼這個知識就說:“哎!這末法了,不要持戒了,大家都是凡夫,隨便啦!你願意怎麼樣都可以,沒有關系。這個末法,人人都不修行的。”你說這是個什麼話!什麼叫末法?什麼叫凡夫?末法是人造出來的末法,人要是行正法就是正法嘛!你人行的末法就是末法!哦!末法就不要修行啦!那正法的時候,你若不修行,也一樣沒有正法;末法的時候,你若修行也一樣有正法。這是人爲之,法沒有正法,沒有末法。你自己不知慚愧,自己:“哦!我是凡夫。”誰是聖人啊?大家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由凡夫而成聖人。哦!你要由聖人而成凡夫,本來出家做比丘了,自己還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說:“我是凡夫,犯戒沒關系。”這是如來所謂可憐憫者,這太可憐了!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命凡夫。
求謂出家 當願衆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那麼想要出家,要求請出家:去訪求善知識。我們出家最要緊的是找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可以指示你的正路。若遇不著善知識,就像方才我說的這一位知識,他說:“末法了,法沒有了,我們都不要修行了,大家混吃等死算啰!”你說這叫什麼話?所以我發願,我的願力:“我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要有正法,我不歡喜末法。”末法和正法就是在于人,還是這句話,人爲之啊!法無正末,人有精進和懶惰、修行和不修行。
所以你求請出家,這叫睜眼投胎。我們來的時候不知道找哪一個家庭是好,哪個家庭是壞,就像蒼蠅亂飛,飛得撞到無明網裏,就出生了。那是自己做不了主,隨業受報。我們現在想要出家,睜著眼睛,要真真地訪求明眼善知識,跟著善知識來學習佛法,才不會走錯路,這是很要緊的!善知識就是我們的眼目,我們若遇不著善知識,就等于沒有眼睛一樣。所以求請出家,想要出家,一定要訪求善知識。不是說爲了什麼出家?爲一張飯票出家?什麼飯票?戒牒,受了戒,到各處都可以挂單。可是現在這個時代有多少不同了,挂單不是像在中國那麼方便。但雖不是那麼方便,出家也哪個地方都可以住,這就有了飯票;不是這樣,不是爲了飯票出家。
當願衆生,得不退法:要得不退轉的法門,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無障礙:好像修行,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說:“末法了,不要修行了。”我聽不知多少人這麼說,很多很多人都說:“唉!末法了,沒有法子修行啰!末法了,那算了。”末法就算了?我遇著很多人都這樣講的,所以我想起來對大家說說,切記不要被這種理論轉動。心無障礙,你一說末法不能修行,這就是心有障礙了;你心若無障礙,就不會這麼講話。
脫去俗服 當願衆生 勤修善根 舍諸罪轭
脫去俗服:就是剃發染衣,剃除須發出家了,把在家衣服脫去,脫去俗服,俗是在家所穿的衣服。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衆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栽培善根。舍諸罪轭:把一切的罪,一切修道的罪業和障礙都舍了。轭本來是古來車前邊的一根橫木,舍諸罪轭,就是把你那罪的障礙物沒有了,要舍了它。
剃除須發 當願衆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剃除須發:你把頭發剃去,胡須也剃去了,要做比丘,要做出家人。這時候你也要發願,當願衆生,永離煩惱:不但把頭發剃去了,要把煩惱也剃去了,剃除須發就是要剃除煩惱。究竟寂滅:常常得到寂滅之樂。寂滅就是真正的靜,清淨的快樂。你得到寂滅之樂,究竟寂滅,將來得到究竟的快樂。
著袈裟衣 當願衆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著袈裟衣:袈裟是出家比丘所穿的衣服;有五衣、七衣、祖衣,這叁衣。在比丘出家之後,有叁衣缽具,常不離體,常不離開自己。不離開叁衣,這是持戒。那麼穿袈裟的時候,也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衆生,心無所染:心要清淨,沒有染汙。袈裟又叫染色衣,衣是染色,但是你心不要有所染,心要清淨。具大仙道:大仙道也就是佛道,佛也稱金仙。所以往往人以爲仙和佛距離很遠,實際上,佛經上也常常說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衆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正出家時:前邊偈誦那是說,想要出家而還沒有出家,初初穿袈裟的時候,那麼現在這偈誦是正出家了,就是已經出家了。這時又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衆生,同佛出家:和佛一起出家。救護一切:能救護一切衆生,爲一切衆生所依怙。
自歸于佛 當願衆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于佛:這叁皈依很要緊,〈大悲咒〉、〈楞嚴咒〉,其他種種的咒,第一句都是皈命十方常住無盡叁寶。〈大悲咒〉一開始“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這是皈依十方常住叁寶;〈楞嚴咒〉第一句“南無薩怛他蘇伽哆耶,阿啰诃帝叁藐叁菩陀寫”,這也是皈依十方無盡無盡的常住叁寶。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叁寶,是非常重要的!你誦持〈楞嚴咒〉、〈大悲咒〉,一開始這麼說皈依十方無盡無盡叁寶,這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那還是最後的,等這十方諸佛護念你之後,那八萬金剛藏菩薩常隨著你。所以我們天天在寺院裏頭要叁皈依。這是很要緊的。
出家比丘都應該常常受持叁皈、嚴淨毗尼的,所以說自皈依佛,當願衆生,紹隆佛種:我就願一切衆生,能紹隆佛種,就是令佛的種子繼續不斷,接接連連,很興隆的。我接接連連令佛種永遠都不斷,這叫紹隆佛種。發無上意:也就是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于法 當願衆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于法:我皈依法,法猶如大海,所以我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深入到經藏的裏邊。智慧如海:智慧猶如海一樣,無量無邊的。
自歸于僧 當願衆生 統理大衆 一切無礙
自歸于僧:皈依僧的時候,皈依十方一切賢聖僧,那麼這時也要發願,當願衆生,統理大衆:統理就是率領大衆。一切無礙:一切所修行沒有障礙。講到這兒,希望各位都一切無障礙。
受學戒時 當願衆生 善學于戒 不作衆惡
受學戒時:也就是受戒的時候。在受戒時,也叫學戒的時候,因爲我們受戒,應該把沙彌十戒、五十叁條小咒毗尼日用、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戒,還有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應該讀熟能背得出,這才許可受戒,所以這叫受學戒時。在這個時候也應該發願,因願而起行。發什麼願?當願衆生,善學于戒:善于學戒,會用這個戒,能明了戒法、戒相、戒體、戒行,深入戒律這個行門,了解戒律的意義。不作衆惡:怎麼叫善學于戒呢?就止惡防非,把一切的惡停止了,而奉行衆善。
受阇黎教 當願衆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阇黎教:阇黎就是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語,譯爲“軌範師”,又叫“親教師”。那麼你受阿阇黎的教誨時,當願衆生:也發願,因願而起行,所以說當願衆生,具足威儀:這個威儀在儒教裏也講:“禮儀叁百,威儀叁千。”在佛教裏講:“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爲什麼要具足威儀呢?因爲你威儀若好,一切衆生就見而生信——見著你就會生一種信心。若威儀不好,譬如你做一個比丘,走路蹦蹦跳跳像只猴子,甚至于——不是罵人——像只兔子,那麼這樣就很難看的,沒有人相信。
我們必須要學馬勝比丘,走路目不斜視,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威儀嚴整。所以摩诃目犍連和舍利弗兩人一見到馬勝比丘,就發菩提心了,問他:“你是個做什麼的?”那時候因爲沒有出家人,所以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都是外道,一見著馬勝比丘的威儀這麼好,就說:“你一定有位好師父,你師父是哪一位啊?”馬勝比丘答道:“我師父是佛。”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聽說佛,更不明白了,就問馬勝比丘,說:“怎麼叫佛呢?”因爲以前他沒有聽說過“佛”字。馬勝比丘就說:“佛—…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