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法華經、楞嚴經與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
這部妙法蓮華經淺釋,是由宣化上人在美國萬佛聖城講演,以最淺顯的方式,解釋經中的每一字句,非常適合初中學人藉由此經淺釋,一窺法華經成佛之殿堂。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淺釋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淺釋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叁淺釋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淺釋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淺釋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淺釋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淺釋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淺釋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淺釋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淺釋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淺釋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淺釋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叁淺釋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淺釋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淺釋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淺釋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淺釋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淺釋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淺釋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淺釋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淺釋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淺釋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叁淺釋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淺釋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淺釋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淺釋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品淺釋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淺釋
妙法蓮華經序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甲、釋名題
乙、述譯傳
丙、解正文
甲、釋名題
“妙”,對這個妙字我們就需要下一番堅苦功夫來研究。“妙”就是玄妙、微妙、深奧不可測。智者大師九旬談妙,集成一部法華玄,爲天臺宗叁大部分之一的重要典籍,就是單說這個“妙”字說了叁個月,你說妙不妙!
在講每一部經之前,先講七種立題和五重玄義,這是天臺宗講經的現則。這七種立題是:單叁、複叁、具足一。單叁是單獨的叁種。複叁就是重複的叁種。具足一是單獨、重複合起來的立題。
先講單叁,單叁是人、法、喻。第一是單人立題,譬如“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所以叫單人立題,單用一個人來代表一部經的名字。因爲這個“阿彌陀經”是講西方淨土法門,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爲什麼有極樂世界?是因爲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發了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要度一切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將來成佛的。所以這一部經就用阿彌陀佛的名字來代表一部經的名字。
佛法到了最後滅亡的時候,最先是“楞嚴經”沒有了,因爲楞嚴經是成佛的正因,證果捷徑了義,衆生業轉重,故先隱沒。也可以說是因爲“楞嚴經”把這個世間的道理,萬事萬物都講得很詳細,可以說是泄漏了天地的秘密。于是乎到末法時代“楞嚴經”就先沒了,其他經也跟著繼續湮沒;到最後只剩下“阿彌陀經”多留在這個世界一百年,所以“阿彌陀經”在佛教裏是最後才沒有的。到“阿彌陀經”也沒有的時候,就剩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在這個世界上留一百年;然後六字洪名又滅去兩個字,只剩下“阿彌陀佛”四個字,又再住世一百年。以後,佛法在世界上就完全滅盡了。那個時候,叁災八難,一切災害相繼降臨,這個世界隨即毀滅。
因此,我們對“阿彌陀經”就應該特別注意。因爲末法時代,淨土法門對一切的人是最對機的。可是末法時代也有正法存在,就好像我們現在所住的美國,以前沒聞過佛法,現在處處都聞佛法。這是佛法剛傳到這個國家,所以現在就有很多美國人歡喜參禅打坐,歡喜研究佛法,開了佛教正法的風氣。
“阿彌陀經”是單人立題,那麼以單法立題的是什麼經呢?是“涅槃經”。涅槃是法,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沒有生滅的法,這是單法立題。
以單喻立題的是梵網經。梵網是大梵天王宮殿前面的一個網羅幢。這網形狀是圓筒形的,四面有孔,因此叫做網,就像魚網一樣,是用來莊嚴的。大梵天王歡喜把他的宮殿裝飾得最壯觀最美麗,所以懸挂網羅幢。網羅幢每一個孔有一粒寶珠,這寶珠會放光,叫夜明珠,白天也發光夜裏也發光。每一粒珠放在每一個孔裏邊,所以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光和光互相照耀,孔和孔互相通達,這叫梵網。梵網經就是菩薩戒品,菩薩戒爲什麼用梵網來代表它的名字呢?因爲這個戒就好像一粒寶珠會放光,你能守戒清淨就有光明。以上說的是單叁立題。
複叁有:人法立題,人喻立題,法喻立題。什麼叫人法立題呢?好像“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菩薩是人,般若是法。文殊菩薩是大智大慧的菩薩,他問這個般若;般若是智慧人才能問的智慧法。這部經就是以人法來立題的。
還有人喻立題,人喻立題的經是“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如來所說的法,好像獅子吼;獅子一吼,百獸皆懼,無論豺、狼、虎、豹,什麼惡獸,一聽獅子吼,就得老實;這“如來師子吼經”便是人喻立題的例子。
以法喻立題的便是本經“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以妙法配合蓮華做這部經的題目。所以這一部經就是以法喻立題的,屬于複叁之一種。
具足一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方是方法,也是佛法,大方廣叁個字的簡單解釋是:佛法深如大海,廣大如虛空,沒有邊際的。佛是人,華嚴是譬喻——華是有芳香之味,代表德性圓滿,以圓滿的德性及修行的功德來莊嚴佛的十身。所以這一部經是以法、人、喻叁種完全具足起來標立經題的名字。
研究佛法的人,對這七種立題應該能夠記得,可以隨時講出來。如果七種立題不懂,那你就不是研究佛法的人。在大藏經裏面,分門別類有很多種,經典也有幾千卷,但是都不出這七種立題。所以,看經典的時候,一看經題就應知道這部經是以什麼來做題目。
把立題認識了,然後自然就可以深人經藏,智慧如海。假如連經的名字都不清楚,什麼叫涅槃經?你說不懂。連涅槃經的名字都不懂,那你看涅槃經又有什麼用呢?如果經典的名字都不認識,就不能深人經藏;也就不會智慧如海;不會智慧如海,那你學一輩子的佛法還是那麼的蠢笨癡呆。所以,這七種立題是很重要的。
若每個人都能認識七種立題,對佛法就可以研究。還有五重玄義,五重玄義是:一釋名、二辨體、叁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名,這部經是以什麼做它的名字?體,這部經的法體是什麼?法體知道了,要知道它的宗旨是說什麼?宗旨知道了,又要知道它的用途;用途知道了要知道教相。爲什麼呢?就像我們人,首先要有名字;如張叁、李四,各有其名。知道張叁的名字,那張叁的身體有多大?多高?多長?多重?他的身體是什麼樣子?他的身體健康不健康?他是以什麼爲生?他是做生意的、讀書的或做工的?士、農、工、商,他做那一行呢?若他是讀書的,以讀書爲宗旨,那讀完書又有什麼用呢?是否去睡覺?不是的,讀完了書,它要發展它的用途。讀科學的在科學上發展;讀哲學的在哲學上發展,都是各有所用。經也是一樣,經的用途知道了,題和宗旨也知道了,究竟它的身份是什麼呢?如教授、總經理,或者她是一位家庭主婦。總而言之,各有各的身份,這就判明了他將來的成就。經也是一樣,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是以七種立題中的法喻立題來命名的。
“妙法蓮華經”在五重玄義裏,第一個玄義是釋名,也就是解釋這部經的名字。這一部經是以妙法蓮華爲名。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因爲微妙甚深的佛法,一般人不容易明白,所以用蓮華來比喻。這一部經是以法喻爲名的。
究竟什麼是妙法呢?它妙到什麼樣子?好到什麼程度?現在我來告訴你,這個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議的。不可以用心來測度思惟,想也想不明白的;要能想得明白就談不到妙了。既然想不明白,那麼就不需要說了,說不出來嘛!可是不能不說,說不出來的就是妙。說不出來的還要說,那說的並不是妙,而是形容這個妙及講說這個妙的意思。
究竟妙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那是惟佛與佛,才能明了這種甚深境界。現在講“妙法蓮華經”只是講少少而已,可是這少少的就不知道要講多少天了。因爲這個妙字,就是天臺宗的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也沒有把這個妙字講完,只講了一小部份。今年(一九六八)暑假的時候,在九十六天裏講完一部楞嚴經,這真可以算是坐火箭去探月球那麼快。因爲我在香港講楞嚴經,曾經講了十四個月才把它講完的。
我們先講妙字,究竟這個妙字要講多少天?現在也無法預算,講幾天算幾天。那麼首先要說妙。什麼叫做妙?妙法就是妙。什麼妙?衆生就是妙。什麼妙?佛也是妙。什麼妙?天地間所有一切,沒有一樣不是妙的,什麼都是妙法。所以這個妙字要講起來是無窮無盡的。這也是妙,那也是妙,妙究竟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它是從心而來的。
你怎麼知道它是妙法呢?因爲你有心,所以心法妙,然後是衆生法妙,然後就是佛法妙。
心法怎樣妙呢?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房廊屋舍,所有的一切,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都是從每一個人現前的一念心生出來的;從衆生的心裏生出來。怎麼生出來的呢?你會說:“那就不知道了!”這是妙。知道不知道都是妙。你爲什麼會知道呢?又爲什麼會不知道呢?這豈不是妙?這就是心法妙。
心法妙,心怎麼會妙呢?人的心,都是一般無二的。你指著胸前說:“我的心在這兒。”你的心真的在這個地方嗎?那你真是錯認心了!是認賊作父了!就像阿難似的,在楞嚴經裏阿難說:“心在裏面。”就是指這個肉團心;這個肉團心是沒…
《妙法蓮華經淺釋 釋名題 述譯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