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經開悟成佛的人了。他就是吃肉、吃什麼都可以。我們沒有六祖大師那種智慧德行,還沒有開悟,還是不要盡貪吃的享受。吃的東西再好,到了肚裏也變成臭穢的,沒有什麼大的意義!”
“妙法蓮華經”之所謂心法妙、衆生法妙、佛法妙。我們人的心可以到十法界,十法界沒有超出現前一念心。譬如我們生一個惡念,就會種地獄的因。再生一個惡念,就會種餓鬼的因。再生一個憎恨的惡念,就種下修羅的因。再生一個愚癡的惡念,就種畜生的因。你生一個善念,就會生到人道。若生一個守五戒修十善的心,就會生到天上。假設發心去修行苦、集、滅、道四谛的法門,就是種聲聞的因。你發心修六度萬行,這就是種菩薩的因。你發心修持一切的佛法,而希望成佛,這就是種佛的因。
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就是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是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是六凡法界,合起來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從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所造成,所以說心法妙。如果心法不妙,衆生法也不妙;衆生法不妙,佛法也不妙。就因爲心法妙,所以衆生法也妙,佛法也妙,十方諸佛沒有超出現前的一念心,十方的菩薩也沒超出我們現前的一念心;乃至于十方緣覺、十方聲聞也沒超出我們現前的一念心。甚至于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法界亦都沒有超出現前的一念心。
講到“心”字上,古人有這樣的幾句話:“叁點如星布,彎鈎似月牙,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做佛也是由這現前的一念心而起的。在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假設你想了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的一切諸佛,便應該看一看法界性這種奇妙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真是太妙了,所以說一切唯心造。你來這聽經,也是因爲心裏想要來,心裏動這一個念頭,身體就跟著心跑了。如果沒有想要來這個念,就不會在這裏聽經。心字在中國字來講,叁點好像星星那樣陳列著,底下有個彎鈎,這個鈎像月牙,披毛戴角做畜生就從這兒生出來;可是,做畜生雖然由這一念心,成佛也是由這一念心,並沒有換另外一個。萬事萬物都是由這個心生成的。
太妙的妙法人都不知道,現在講一講不太妙的。例如吃飯,肚子餓了就想要吃飯。怎麼會生這種思想呢?怎麼會想要吃東西而說是肚子餓呢?怎麼會肚子餓呢?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總而言之你不分別、不思量,那就是妙法。到了不思量不分別的境界上,所謂“內無身心,外無世界,永脫根塵。”六根沒有了,六塵也忘了,你修到這種境界,那便真是妙法;雖然沒到那種境界,也沒有出乎妙法之外。所以我們現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沒有一樣不是妙法。妙法,往深處講是妙法,往淺處講也是妙法,法法皆是妙法,只看你能不能明白。你要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要是還沒明白,也可以說是妙法。但只可以說是妙中之粗,是粗的部份,不是細的。妙法兩字是沒法子講完的,要能講完就不是妙法。
現在舉出一個例子來形容妙法,這形容本來不大恰當,可是以這形容或者令我們明白一小部分的妙法。在以前有一個官,這個官信佛,他會背誦法華經,而法華經有兩冊,他對上冊一目了然,能讀能誦,明白經中的道理。但下冊他就格格不入,沒法子懂,也沒法子誦念。他覺得這件事真妙,對上冊他讀一次就記住了,但下冊讀了幾千萬次也無法記住,這是什麼原因呢?于是,他便到附近一個寺院,這個寺院裏有一位開悟的和尚。這個官到這寺裏請方丈和尚爲他開示,方丈和尚就歡迎他、招待他。他對方丈和尚說:“我很信佛,我對法華經很有興趣。但不知爲什麼,上冊我讀一遍就能永遠記住,但下冊無論怎樣讀也記不住。這究竟是什麼道理?我不明白,所以來請和尚開示。”那個方丈和尚是個開悟得到五眼六通的人。五眼就是:(一)肉眼、(二)天眼、(叁)慧眼、(四)法眼、(五)佛眼。開了五眼者,能觀察過去世,一切事。和尚聽他這樣問,就對他說:“我告訴你可以的,不過你不要生嗔恨心。因爲我所說都是真的,並不是罵你。”這個官說:“這當然,您告訴我前因後果的事情,我當然不會嗔恨。”和尚告訴他:“你前生是在寺裏耕田種地的一條牛,幫廟上做工,所以有很大的功勞。而廟上每年到了六月,照例把經典搬到外面去哂,因爲哂過之後這些經典就不會生蟲。在曬經時你曾走到曬經的地方用鼻孔嗅過這部法華經,但只是嗅到上半部,下半部沒有嗅到。因爲你對寺廟有功,所以今生你做官(你不要以爲做官的都是人,其實馬、牛、羊、雞、犬、豕,什麼都有的)。因爲你只用鼻子嗅到上半部的法華經,所以你對上半部特別熟悉,對下半部則格格不入,就是由于這種因果。希望你以後更加精進擁護佛法和道場。”因爲他前生只用鼻子嗅過上半部法華經,就永遠也能記得,那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妙法之一。
我的一位弟子曾對我說:“楞嚴咒對我是一個大障礙,我怎樣讀也記不住。”你不要望洋興歎。我教你一個方法,你不要一下子把全部咒文讀完。你要一句一句,一行一行的讀,記得上一句再讀下一句。第二句記住了再往下讀。如果記不住就不往下讀,單念那一句,多讀幾遍,把眼睛閉上也能背出來,才再多加一句。如此一句一句的加下去就會背了。千萬不可貪多,貪多嚼不爛。就像那位問吃肉可不可以開悟的居士,我告訴他說:“你若能一口吞一只牛,你就能開悟。若不能一口吞一只牛,那是永遠不能開悟的。但他還是不懂,說他沒辦法。若沒辦法怎麼想要開悟呢?試問那一個佛是吃肉開悟的?那一個祖師或菩薩是吃肉開悟的?爲什麼你要那麼特別,既要吃肉又要開悟?”這只是開吃肉的悟。因爲吃肉是貪心,他將來的果報可不得了,因爲他歡喜吃別人的肉,別人也歡喜吃他的肉,可惜他還不知其危險性。讀楞嚴咒可不要貪多,雖然楞嚴咒很長,但你要是專心也會背誦的。
妙法是法法皆妙,沒有一法不妙。我講妙法蓮華經,單講妙法兩個字就講了好幾天,而妙法兩個字也總沒講完。不過比起智者大師那相差太遠了。智者大師講妙字講了九十天還沒講完。那麼什麼是妙法?你知道也是妙法,不知道的更是妙法!如果說不知道才是妙法,那麼,能夠學嗎?現在就要學不知道,學不知道打妄想;學不知道嗔恨心;學不知道生貪心;學不知道生癡心,把貪、嗔、癡丟了不要,這就是妙。你要是舍不得貪、嗔、癡,那就妙也不妙。能舍了貪、嗔、癡,那是不妙而妙。你想要知道這個原理,就須專心一致的用功修行,到了得到五眼六通時,就會知道這個原理和這個妙法。
“妙法蓮華經”,談到妙法的妙,有衆生法妙和佛法妙。現在是按照天臺宗所定的六即佛來解釋這個妙法。妙法就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
所謂妙法,放在佛的份上,它沒增一點。在衆生份上,也沒減一點。在諸佛的份上,它也不淨;在衆生份上,也不垢。在諸佛份上不生,在衆生份上也不減。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妙法的本體。我們人人本具,個個無缺;可是卻沒有人知道,這叫理即佛。所謂理就是佛,有具足佛性的理,而不是說現在就是佛;只是具有佛的道理。所以說人人是佛,僅是指理即佛而言。
每人來聽經要明白經的道理,明白諸佛所說的道理。須知明白心就是佛;佛也就是心。佛所說的法是因爲衆生有心,若衆生沒有心,佛也不用說法。你知道心即佛而只有佛的名字,這叫名字即佛。
單知道心即佛,佛即心;可是不用功修行,你雖然知道理即佛,名字即佛,又有何用?那佛性就好像在金礦裏的金,把礦裏的金取出來就是修行。取出來後還要鍛煉,用火燒冶,經過鍛煉後才是真金。不錯,人人是佛,礦裏的金是理即佛;從礦裏取出來的金是名字即佛;又加上一番修行鍛煉,用火把金煉出來就叫觀行即佛。
修行用功,參禅打坐、念佛、誦經,無論用任何功都要專一。專一修行到內無六根,外無六塵的程度。內也沒有六根的境界,外面六塵也空了;內無身心,外無世界,永脫根塵。這時候,既無人相,更無我相,無衆生相也無壽者相。沒有過去心、現在心,也沒有未來心,叁心了不可得,且四相也空了。這時候就得到一點妙法的滋味。但是還沒有確實、真正的知道這個滋味,這時候就叫相似即佛。
到了相似即佛的時候,還不能停止。還要用功修行,直至能見到本來面目。在禅宗裏叫本來面目,在天臺宗是說得到一心叁谛的境界。叁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締。在淨土法門裏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何謂一心不亂?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風也吹不動,雨也打不漏,成爲一個。盡叁幹大千世界就在這“南無阿彌陀佛”的一念裏包括了。這時候沒有山河大地,沒有房廊屋舍,也沒有人、我、衆生、壽者,什麼都空了。若想要停止“南無阿彌陀佛”這念也不可能。它就像流水似的不休不停。如此念佛,念到不念自念,就是得到念佛的一心叁昧。這時候是很妙的;你聽見人說話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你聽見刮風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你聽見流水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正是水流風動演摩诃,都是摩诃大法。當你見到七寶蓮池裏的四色蓮花,各放著青色青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黃色黃光這四種光明。這時候可以百界成佛;不但在這個世界成佛,你願意到那一個地方成佛都可以,這是淨土法門裏的一心不亂。並不是像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他聽見聲音,譬如聽見鍾“當”的一聲,他就問旁人有沒有聽見,還以爲是一種境界。任何一個用功的人,那種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可是不要執著它。禅宗有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就算佛來也不要動心,要修得這種定力。不可以佛來就生歡喜心,一生歡喜心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什麼生歡喜心?須知道:“若見…
《妙法蓮華經淺釋 釋名題 述譯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