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釋名題 述譯傳▪P2

  ..續本文上一頁有用的。怎麼說它是沒有用的呢?因爲它只是一塊肉團。這個是集起心是聚集煩惱而生起來的心;又叫緣慮心,攀緣思慮的能力一直幫著你打妄想。而第六意識,也就是這個稱爲集起心,是這個幫助你打妄想和生雜念的肉團心、緣慮心、集起心...,這個心就有這麼多的名稱。所謂心法,不要以爲我是說這個肉團心。

  那我另外還有個心嗎?你不知道嗎?看看這是不是妙呢?你連自己有個心都不知道。你既然連心都不知道,那你連生命也不明白啦!來的時候,糊裏糊塗,去的時候也糊裏糊塗。來從什麼地方來都不明白,這是個妙!死的時候又糊裏糊塗的跑了,到什麼地方去又不知道,這也是個妙;生和死的時候都不知道就算是妙!那麼活著的時候大概是不妙了吧?但是這個更妙!怎麼會更妙呢?比如說你在不知不覺中從小孩子變成大孩子;從大孩子又變成大人;成了大人之後也不知道怎麼變成爲老人。你說這妙不妙?不但變成老人,你又會生育兒女。如果不是妙,怎麼不知不覺就有這麼多變化?這是妙法。這個妙法現在講出來,你會覺得有點意思,好像是這麼回事,但在沒講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這是妙法。

  妙法就是這樣的在你不知不覺中生出一種作用。妙要說起來多得不得了。眼前你所能看見的都是妙。爲什麼呢?你怎能看見呢?要不妙你就看不見了。那麼看不見的就不是妙了?看不見的更妙。看見和看不見都是妙,聽見和聽不見也是妙。

  所以眼前能看見的,不但是看見;怎麼能看見呢?這就是楞嚴經所講的:“誰能看見?誰同你看見的?”你說這妙不妙?爲什麼近的你能看見,遠的就看不見呢?這都是妙。當你看見黃色,你就有黃色的樣子。看見青、黃、赤、白、黑,這些就在你的八識田中生起它的樣子。又怎麼會生起來呢?誰教你生出這種影像?這豈不是妙?

  聽也是一樣。聽的聲音,爲什麼有的聲音就喜歡聽,有的聲音你就不喜歡聽;誰教你歡喜和不歡喜聽呢?沒有!爲什麼自己就會生出一種愛和憎的心來呢?見到美色,就生愛心,看到不好的顔色,就生出一種憎惡心、討厭心。是誰教你的呢?你說:“我不知道是誰教的,只是這麼想。”這麼想就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這是心法妙;是由心裏生出來的千變萬化。如果不妙的話,怎麼生出這種種的變化呢?

  妙太多了,如果要說,說幾百年也說不完這個妙。要能說完那就不是妙。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都沒超出這個妙字。所以這個妙包括叁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一切佛法都沒超出這個妙字。所以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就是講九十年也講不完這個妙字。這麼說來法華經在這一生也聽不到了,也沒有機會聽完了。九十年也講不完一個妙字,那麼經文就不知道要講多久。別怕,現在的時代是一切事情都講快,講經講快是妙,講慢也是妙。既然釋迦牟尼佛講經也沒有超出這個妙,我現在講經又怎會離開這個妙呢?這個妙要離開就不妙,離不開就是妙。

  法雖然是妙,要想知道妙法,得先要把妙放下。放不下是妙,但能夠放下那才是真妙;要不信,你試一試把身、心放下。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說這不是個妙嗎?這個妙是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自性本有的妙。你能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可是還沒有離開身心世界。這不是說離開我這個身心,離開這個世界,才能沒有身心世界;而是在這個身心,在這個世界而沒有了。

  “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就是快要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境界了。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才妙。容易也妙,不容易也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沒超出這個妙法。所以這個妙字是沒法子把它講得完的。

  因爲妙不容易說,所以是個妙。不容易說現在還要說也是個妙。總而言之,妙、妙、妙!一切都是妙。這又有什麼用呢?你問這個問題,這才是真妙。

  修行、參禅、打坐,是追求這個妙。釋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這個妙。一切菩薩行菩薩道也是追求這個妙,就是找這個妙。羅漢們甯可放下一切,也是去找這個妙。一切凡夫、聖人,想要修行,也是爲著追求這個妙。所以到成佛的果位上,也叫妙。是什麼妙?是妙覺。菩薩是等覺,還談不到妙覺,做佛才能成妙覺。所以現在先要明白這個妙。

  妙有什麼用處呢?妙什麼也沒有用,但什麼都需要它,這是放之存于六合。這個妙要說它的大用,大造大化,這個天地萬物,一切一切,都是從這個妙生出來的。所以不要以爲有天主、有地主,又有人主創造這個世界,其實一切都從這個妙生出來的。這個妙字也只有佛才可以當得起。我們木有的佛性就是妙覺佛性。有關明白這個妙字是談何容易呢!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這個妙字,那就談不到妙了嗎?不是的。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這個妙字,那更是妙。爲什麼呢?你不費力就明白了,那豈不是妙嗎?你費很大力才明白那更是妙。所以,怎樣講都是妙,頭頭是道,左右逢源。

  你說眼前的什麼不是妙?燈、桌子、椅子,這一切都是妙法的表現。你要明白這妙法,一切都是妙;不明白這個妙法,一切法都是粗。你要是覺得你很明白了,其實你還沒明白。你去研究它的本體,都是從一個妙字生出來的。

  今年(一九六八)的暑假期間,費了九十六天講一部楞嚴經。楞嚴經上所說的五十陰魔,那些陰魔都超過現在的天魔外道。因爲那五十種陰魔的神通實在厲害,有的頭上可以放光,若把他的光放在你頭上,你頭上也會放光。但這種種神通在佛教裏都是魔,何況現在的外道都不能放光呢!他們就像蒼蠅似的,東、西、南、北的亂飛,飛來飛去,找不到出路,可憐這些盲從的人,就像跟著瞎子學道一樣。假如你說你不明白,想要求法就應該跟著明白的宗教去學,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一般的人不明白便以盲引盲。因爲世界上明白及有智慧的人少,不明白與愚癡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喜歡聽真理,沒有智慧的人喜歡聽迷人的道理。什麼是迷人的道理呢?譬如說修行的人不斷淫欲,可以隨隨便便,因爲這樣說就認爲它是好的。佛教是主張斷淫欲的,如果不斷淫欲而修行,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無有是處了。因爲人問的不究竟欲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快樂,是不可以兼容並蓄的。

  還有一些人,在研究、修習佛法中,盡做口頭上的工作,而不實實在在的去做。不依照佛所教導的方法去行持,就等于是魔一樣,也不能把他列入佛教徒之內。就好像有一些人見佛不拜,他說他是信佛的,這種人將來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究竟會到畜生道或到地獄或者餓鬼道去,是沒有人敢擔保的。爲什麼呢?因爲學佛法,就要依照佛所教導的方法去做,要是把“我”看得比佛還大,那就大錯特錯了。學佛法的人不但見佛要尊敬禮拜,就算見到菩蘆也要拜菩薩,見羅漢也要拜羅漢,見到大善人、大修行人都應該恭敬欽佩他們,不應該貢高我慢,以爲自己很了不起,自高自大。無論任何修學佛法的人都一定要謙、恭、和、敬。

  在法華經第二十品有位常不輕菩薩,這位常不輕菩薩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修行菩薩道的一生。這一生他專門行常不輕菩薩道,怎麼行法呢?他專門恭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這十大願是:一、禮敬諸佛:就是恭敬頂禮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二、稱贊如來:你會問:“佛也歡喜人贊歎嗎?”不錯,因爲你贊歎佛也就是贊歎你自己,假如你自己不願意贊歎自己,那就不要贊歎佛,佛和衆生是一樣。你說:“我是佛那我就不需要拜佛。”這也是個錯誤。你自性是佛,但是你沒有修,還不能和佛一樣得證佛果。如果人人都是佛的話,釋迦牟尼佛又何必到雪山打坐六年,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才開悟成佛呢?

  釋迦牟尼佛以過去生中修種種的苦行,修種種禅定,修種種般若,修種種布施,修種種戒律、忍辱、精進以及修種種的法門,今生還要去雪山修六年的苦行,並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要費這麼多的手續!而你連六天都沒有做到你就是佛,這太便宜了你,這個佛就如同撿到的一樣。所以有些人說他自己是佛,真是無慚無愧,大言不慚。而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做過常不輕菩薩,就是永遠恒常的不輕慢一切衆生。他見佛拜佛,見菩薩拜菩薩,見羅漢拜羅漢,見著一般人他也恭敬,見著比丘、比丘尼也叩頭,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意思是說我不敢輕看你們,你們將來都會成佛;如果我輕看你們就等于輕看佛一樣。這種發心是實實在在的一點虛假都沒有,實實在在恭敬一切衆生。但是他招來的果報是最不好的,因爲有一些傲慢的比丘說:“這個比丘,你真不懂佛法,亂給人家授記。”于是就打他,在他叩頭的時候用腳踢他,甚至把他的牙齒都踢掉了。要是一般人對人叩頭還被人打,以後就再不向人叩頭了。但是這位比丘,人家打他,他還是向人叩頭。以後,他遠遠的見著比丘、比丘尼時先叩頭,不等這個人走到他身邊就站起來跑了,免得這些人打他。他還是一樣行不輕慢一切衆生的菩薩道,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前生所修的六度萬行,而不是一朝一夕就成佛的。

  所以那些認爲自己是佛的人,他就不認識佛了。自己妄自尊大,這是有我相、人相、衆生相,不是佛境界。認爲自己是佛而不修行,盡造罪孽,這比你天天抱著原子彈、氫氣彈睡覺還危險。這些人將來一定墮地獄的,真所謂“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往裏鑽。”

  我講楞嚴經時曾講過一首偈頌:“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裏拱。”當師父的下了地獄,向徒弟問:“爲什麼也到這個地方來?”徒弟說:“我跟著您學道的,當然也跟著來啦!”師父說:“錯了錯了!這是地獄啊!”徒弟問:“爲什麼您把我帶到地獄裏來?”師父答:“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會到這個地方來的,現在想出去也不能了。”不但他自己不能出去,所有跟他學的徒弟也一…

《妙法蓮華經淺釋 釋名題 述譯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