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释名题 述译传▪P2

  ..续本文上一页有用的。怎么说它是没有用的呢?因为它只是一块肉团。这个是集起心是聚集烦恼而生起来的心;又叫缘虑心,攀缘思虑的能力一直帮著你打妄想。而第六意识,也就是这个称为集起心,是这个帮助你打妄想和生杂念的肉团心、缘虑心、集起心...,这个心就有这么多的名称。所谓心法,不要以为我是说这个肉团心。

  那我另外还有个心吗?你不知道吗?看看这是不是妙呢?你连自己有个心都不知道。你既然连心都不知道,那你连生命也不明白啦!来的时候,糊里糊涂,去的时候也糊里糊涂。来从什么地方来都不明白,这是个妙!死的时候又糊里糊涂的跑了,到什么地方去又不知道,这也是个妙;生和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就算是妙!那么活著的时候大概是不妙了吧?但是这个更妙!怎么会更妙呢?比如说你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孩子变成大孩子;从大孩子又变成大人;成了大人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变成为老人。你说这妙不妙?不但变成老人,你又会生育儿女。如果不是妙,怎么不知不觉就有这么多变化?这是妙法。这个妙法现在讲出来,你会觉得有点意思,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在没讲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是妙法。

  妙法就是这样的在你不知不觉中生出一种作用。妙要说起来多得不得了。眼前你所能看见的都是妙。为什么呢?你怎能看见呢?要不妙你就看不见了。那么看不见的就不是妙了?看不见的更妙。看见和看不见都是妙,听见和听不见也是妙。

  所以眼前能看见的,不但是看见;怎么能看见呢?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谁能看见?谁同你看见的?”你说这妙不妙?为什么近的你能看见,远的就看不见呢?这都是妙。当你看见黄色,你就有黄色的样子。看见青、黄、赤、白、黑,这些就在你的八识田中生起它的样子。又怎么会生起来呢?谁教你生出这种影像?这岂不是妙?

  听也是一样。听的声音,为什么有的声音就喜欢听,有的声音你就不喜欢听;谁教你欢喜和不欢喜听呢?没有!为什么自己就会生出一种爱和憎的心来呢?见到美色,就生爱心,看到不好的颜色,就生出一种憎恶心、讨厌心。是谁教你的呢?你说:“我不知道是谁教的,只是这么想。”这么想就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这是心法妙;是由心里生出来的千变万化。如果不妙的话,怎么生出这种种的变化呢?

  妙太多了,如果要说,说几百年也说不完这个妙。要能说完那就不是妙。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都没超出这个妙字。所以这个妙包括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一切佛法都没超出这个妙字。所以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就是讲九十年也讲不完这个妙字。这么说来法华经在这一生也听不到了,也没有机会听完了。九十年也讲不完一个妙字,那么经文就不知道要讲多久。别怕,现在的时代是一切事情都讲快,讲经讲快是妙,讲慢也是妙。既然释迦牟尼佛讲经也没有超出这个妙,我现在讲经又怎会离开这个妙呢?这个妙要离开就不妙,离不开就是妙。

  法虽然是妙,要想知道妙法,得先要把妙放下。放不下是妙,但能够放下那才是真妙;要不信,你试一试把身、心放下。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说这不是个妙吗?这个妙是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自性本有的妙。你能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可是还没有离开身心世界。这不是说离开我这个身心,离开这个世界,才能没有身心世界;而是在这个身心,在这个世界而没有了。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就是快要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境界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才妙。容易也妙,不容易也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没超出这个妙法。所以这个妙字是没法子把它讲得完的。

  因为妙不容易说,所以是个妙。不容易说现在还要说也是个妙。总而言之,妙、妙、妙!一切都是妙。这又有什么用呢?你问这个问题,这才是真妙。

  修行、参禅、打坐,是追求这个妙。释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这个妙。一切菩萨行菩萨道也是追求这个妙,就是找这个妙。罗汉们宁可放下一切,也是去找这个妙。一切凡夫、圣人,想要修行,也是为著追求这个妙。所以到成佛的果位上,也叫妙。是什么妙?是妙觉。菩萨是等觉,还谈不到妙觉,做佛才能成妙觉。所以现在先要明白这个妙。

  妙有什么用处呢?妙什么也没有用,但什么都需要它,这是放之存于六合。这个妙要说它的大用,大造大化,这个天地万物,一切一切,都是从这个妙生出来的。所以不要以为有天主、有地主,又有人主创造这个世界,其实一切都从这个妙生出来的。这个妙字也只有佛才可以当得起。我们木有的佛性就是妙觉佛性。有关明白这个妙字是谈何容易呢!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就谈不到妙了吗?不是的。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更是妙。为什么呢?你不费力就明白了,那岂不是妙吗?你费很大力才明白那更是妙。所以,怎样讲都是妙,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你说眼前的什么不是妙?灯、桌子、椅子,这一切都是妙法的表现。你要明白这妙法,一切都是妙;不明白这个妙法,一切法都是粗。你要是觉得你很明白了,其实你还没明白。你去研究它的本体,都是从一个妙字生出来的。

  今年(一九六八)的暑假期间,费了九十六天讲一部楞严经。楞严经上所说的五十阴魔,那些阴魔都超过现在的天魔外道。因为那五十种阴魔的神通实在厉害,有的头上可以放光,若把他的光放在你头上,你头上也会放光。但这种种神通在佛教里都是魔,何况现在的外道都不能放光呢!他们就像苍蝇似的,东、西、南、北的乱飞,飞来飞去,找不到出路,可怜这些盲从的人,就像跟著瞎子学道一样。假如你说你不明白,想要求法就应该跟著明白的宗教去学,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一般的人不明白便以盲引盲。因为世界上明白及有智慧的人少,不明白与愚痴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喜欢听真理,没有智慧的人喜欢听迷人的道理。什么是迷人的道理呢?譬如说修行的人不断淫欲,可以随随便便,因为这样说就认为它是好的。佛教是主张断淫欲的,如果不断淫欲而修行,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无有是处了。因为人问的不究竟欲乐和出世间的究竟快乐,是不可以兼容并蓄的。

  还有一些人,在研究、修习佛法中,尽做口头上的工作,而不实实在在的去做。不依照佛所教导的方法去行持,就等于是魔一样,也不能把他列入佛教徒之内。就好像有一些人见佛不拜,他说他是信佛的,这种人将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究竟会到畜生道或到地狱或者饿鬼道去,是没有人敢担保的。为什么呢?因为学佛法,就要依照佛所教导的方法去做,要是把“我”看得比佛还大,那就大错特错了。学佛法的人不但见佛要尊敬礼拜,就算见到菩芦也要拜菩萨,见罗汉也要拜罗汉,见到大善人、大修行人都应该恭敬钦佩他们,不应该贡高我慢,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自高自大。无论任何修学佛法的人都一定要谦、恭、和、敬。

  在法华经第二十品有位常不轻菩萨,这位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修行菩萨道的一生。这一生他专门行常不轻菩萨道,怎么行法呢?他专门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这十大愿是:一、礼敬诸佛:就是恭敬顶礼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二、称赞如来:你会问:“佛也欢喜人赞叹吗?”不错,因为你赞叹佛也就是赞叹你自己,假如你自己不愿意赞叹自己,那就不要赞叹佛,佛和众生是一样。你说:“我是佛那我就不需要拜佛。”这也是个错误。你自性是佛,但是你没有修,还不能和佛一样得证佛果。如果人人都是佛的话,释迦牟尼佛又何必到雪山打坐六年,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才开悟成佛呢?

  释迦牟尼佛以过去生中修种种的苦行,修种种禅定,修种种般若,修种种布施,修种种戒律、忍辱、精进以及修种种的法门,今生还要去雪山修六年的苦行,并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要费这么多的手续!而你连六天都没有做到你就是佛,这太便宜了你,这个佛就如同捡到的一样。所以有些人说他自己是佛,真是无惭无愧,大言不惭。而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做过常不轻菩萨,就是永远恒常的不轻慢一切众生。他见佛拜佛,见菩萨拜菩萨,见罗汉拜罗汉,见著一般人他也恭敬,见著比丘、比丘尼也叩头,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意思是说我不敢轻看你们,你们将来都会成佛;如果我轻看你们就等于轻看佛一样。这种发心是实实在在的一点虚假都没有,实实在在恭敬一切众生。但是他招来的果报是最不好的,因为有一些傲慢的比丘说:“这个比丘,你真不懂佛法,乱给人家授记。”于是就打他,在他叩头的时候用脚踢他,甚至把他的牙齿都踢掉了。要是一般人对人叩头还被人打,以后就再不向人叩头了。但是这位比丘,人家打他,他还是向人叩头。以后,他远远的见著比丘、比丘尼时先叩头,不等这个人走到他身边就站起来跑了,免得这些人打他。他还是一样行不轻慢一切众生的菩萨道,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前生所修的六度万行,而不是一朝一夕就成佛的。

  所以那些认为自己是佛的人,他就不认识佛了。自己妄自尊大,这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不是佛境界。认为自己是佛而不修行,尽造罪孽,这比你天天抱著原子弹、氢气弹睡觉还危险。这些人将来一定堕地狱的,真所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往里钻。”

  我讲楞严经时曾讲过一首偈颂:“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当师父的下了地狱,向徒弟问:“为什么也到这个地方来?”徒弟说:“我跟著您学道的,当然也跟著来啦!”师父说:“错了错了!这是地狱啊!”徒弟问:“为什么您把我带到地狱里来?”师父答:“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的,现在想出去也不能了。”不但他自己不能出去,所有跟他学的徒弟也一…

《妙法莲华经浅释 释名题 述译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