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P14

  ..续本文上一页修道的地方,到这个地方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演说种种:要能演说种种的佛法。这个法,演说种种,各位要知道,讲经说法不要有一定的讲法,各人有各人的讲法,各人有各人的见地,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讲经要观机逗教,因人说法,看众生的根性,适宜哪一种法门,就说哪一种法门。不要固守成墨,一定要照著什么注解来讲。我主张讲经要把经讲活动起来,不讲得死死板板的,或者单单依文解义,或者照著注解来背注解。那么当初没有注解的时候,讲经的人又照著什么来著?甚至于当初没有经典的时候,佛怎么说的经呢?“佛说一切法,因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讲经,我主张讲活经。怎么叫活经呢?讲得很生动的,不那么死板板。所以我到什么地方,有很多青年人欢喜听,因为适合青年人的口味。

  演说种种,由这个“种种”,你就知道不是一个讲法,是要用种种的来讲法。所以这个经典,你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讲经,要把它讲得流水似的,怎么样都可以流的。无乖诤法:乖就是不对的。这个乖就是违背经典的道理,讲得不合经义,所谓离题了。诤是和人诤论,

  诤是胜负心 与道相违背

  便生四相心 由何得三昧

  这是《金刚经》无诤三昧。你有所诤,就是有胜有负;有胜有负,这就落了人我相上。所以“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就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生出来了。“由何得三昧”,你怎么能得到定?得到正定正受?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得到三昧呢?得不到的。所以要说无乖诤法,就是你怎么说都可以,但是不能尽说这个诤论法。

  诣大小师 当愿众生 巧事师长 习行善法

  诣大小师:诣,是到那个地方;造诣,就是往那个地方去。往什么地方去?大师,往大阿阇黎、大轨范师;小师,或者普通的法师,不够大阿阇黎这个资格,不是大和尚,是小师,就是普通的。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了,要发什么愿?要巧事师长:巧事也就善事,善巧来侍奉师长。习行善法:要习学来修行一切的善法,不要修行一切的恶法。你修习一切的善法,这就是听善知识的教,不要听恶知识的教。

  什么叫恶知识?譬如佛教里都应该要持戒,那么这个知识就说:“哎!这末法了,不要持戒了,大家都是凡夫,随便啦!你愿意怎么样都可以,没有关系。这个末法,人人都不修行的。”你说这是个什么话!什么叫末法?什么叫凡夫?末法是人造出来的末法,人要是行正法就是正法嘛!你人行的末法就是末法!哦!末法就不要修行啦!那正法的时候,你若不修行,也一样没有正法;末法的时候,你若修行也一样有正法。这是人为之,法没有正法,没有末法。你自己不知惭愧,自己:“哦!我是凡夫。”谁是圣人啊?大家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由凡夫而成圣人。哦!你要由圣人而成凡夫,本来出家做比丘了,自己还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说:“我是凡夫,犯戒没关系。”这是如来所谓可怜悯者,这太可怜了!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自命凡夫。

  求谓出家 当愿众生 得不退法 心无障碍

  那么想要出家,要求请出家:去访求善知识。我们出家最要紧的是找一个善知识,善知识可以指示你的正路。若遇不著善知识,就像方才我说的这一位知识,他说:“末法了,法没有了,我们都不要修行了,大家混吃等死算啰!”你说这叫什么话?所以我发愿,我的愿力:“我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要有正法,我不欢喜末法。”末法和正法就是在于人,还是这句话,人为之啊!法无正末,人有精进和懒惰、修行和不修行。

  所以你求请出家,这叫睁眼投胎。我们来的时候不知道找哪一个家庭是好,哪个家庭是坏,就像苍蝇乱飞,飞得撞到无明网里,就出生了。那是自己做不了主,随业受报。我们现在想要出家,睁著眼睛,要真真地访求明眼善知识,跟著善知识来学习佛法,才不会走错路,这是很要紧的!善知识就是我们的眼目,我们若遇不著善知识,就等于没有眼睛一样。所以求请出家,想要出家,一定要访求善知识。不是说为了什么出家?为一张饭票出家?什么饭票?戒牒,受了戒,到各处都可以挂单。可是现在这个时代有多少不同了,挂单不是像在中国那么方便。但虽不是那么方便,出家也哪个地方都可以住,这就有了饭票;不是这样,不是为了饭票出家。

  当愿众生,得不退法:要得不退转的法门,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障碍:好像修行,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说:“末法了,不要修行了。”我听不知多少人这么说,很多很多人都说:“唉!末法了,没有法子修行啰!末法了,那算了。”末法就算了?我遇著很多人都这样讲的,所以我想起来对大家说说,切记不要被这种理论转动。心无障碍,你一说末法不能修行,这就是心有障碍了;你心若无障碍,就不会这么讲话。

  脱去俗服 当愿众生 勤修善根 舍诸罪轭

  脱去俗服:就是剃发染衣,剃除须发出家了,把在家衣服脱去,脱去俗服,俗是在家所穿的衣服。在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栽培善根。舍诸罪轭:把一切的罪,一切修道的罪业和障碍都舍了。轭本来是古来车前边的一根横木,舍诸罪轭,就是把你那罪的障碍物没有了,要舍了它。

  剃除须发 当愿众生 永离烦恼 究竟寂灭

  剃除须发:你把头发剃去,胡须也剃去了,要做比丘,要做出家人。这时候你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离烦恼:不但把头发剃去了,要把烦恼也剃去了,剃除须发就是要剃除烦恼。究竟寂灭:常常得到寂灭之乐。寂灭就是真正的静,清净的快乐。你得到寂灭之乐,究竟寂灭,将来得到究竟的快乐。

  著袈裟衣 当愿众生 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

  著袈裟衣:袈裟是出家比丘所穿的衣服;有五衣、七衣、祖衣,这三衣。在比丘出家之后,有三衣钵具,常不离体,常不离开自己。不离开三衣,这是持戒。那么穿袈裟的时候,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心要清净,没有染污。袈裟又叫染色衣,衣是染色,但是你心不要有所染,心要清净。具大仙道:大仙道也就是佛道,佛也称金仙。所以往往人以为仙和佛距离很远,实际上,佛经上也常常说大仙道。

  正出家时 当愿众生 同佛出家 救护一切

  正出家时:前边偈诵那是说,想要出家而还没有出家,初初穿袈裟的时候,那么现在这偈诵是正出家了,就是已经出家了。这时又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同佛出家:和佛一起出家。救护一切:能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所依怙。

  自归于佛 当愿众生 绍隆佛种 发无上意

  自归于佛:这三皈依很要紧,〈大悲咒〉、〈楞严咒〉,其他种种的咒,第一句都是皈命十方常住无尽三宝。〈大悲咒〉一开始“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这是皈依十方常住三宝;〈楞严咒〉第一句“南无萨怛他苏伽哆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这也是皈依十方无尽无尽的常住三宝。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是非常重要的!你诵持〈楞严咒〉、〈大悲咒〉,一开始这么说皈依十方无尽无尽三宝,这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你,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那还是最后的,等这十方诸佛护念你之后,那八万金刚藏菩萨常随著你。所以我们天天在寺院里头要三皈依。这是很要紧的。

  出家比丘都应该常常受持三皈、严净毗尼的,所以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我就愿一切众生,能绍隆佛种,就是令佛的种子继续不断,接接连连,很兴隆的。我接接连连令佛种永远都不断,这叫绍隆佛种。发无上意:也就是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于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归于法:我皈依法,法犹如大海,所以我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深入到经藏的里边。智慧如海:智慧犹如海一样,无量无边的。

  自归于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自归于僧:皈依僧的时候,皈依十方一切贤圣僧,那么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统理大众:统理就是率领大众。一切无碍:一切所修行没有障碍。讲到这儿,希望各位都一切无障碍。

  受学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

  受学戒时:也就是受戒的时候。在受戒时,也叫学戒的时候,因为我们受戒,应该把沙弥十戒、五十三条小咒毗尼日用、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还有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都应该读熟能背得出,这才许可受戒,所以这叫受学戒时。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发愿,因愿而起行。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善学于戒:善于学戒,会用这个戒,能明了戒法、戒相、戒体、戒行,深入戒律这个行门,了解戒律的意义。不作众恶:怎么叫善学于戒呢?就止恶防非,把一切的恶停止了,而奉行众善。

  受阇黎教 当愿众生 具足威仪 所行真实

  受阇黎教:阇黎就是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语,译为“轨范师”,又叫“亲教师”。那么你受阿阇黎的教诲时,当愿众生:也发愿,因愿而起行,所以说当愿众生,具足威仪:这个威仪在儒教里也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佛教里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为什么要具足威仪呢?因为你威仪若好,一切众生就见而生信——见著你就会生一种信心。若威仪不好,譬如你做一个比丘,走路蹦蹦跳跳像只猴子,甚至于——不是骂人——像只兔子,那么这样就很难看的,没有人相信。

  我们必须要学马胜比丘,走路目不斜视,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威仪严整。所以摩诃目犍连和舍利弗两人一见到马胜比丘,就发菩提心了,问他:“你是个做什么的?”那时候因为没有出家人,所以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都是外道,一见著马胜比丘的威仪这么好,就说:“你一定有位好师父,你师父是哪一位啊?”马胜比丘答道:“我师父是佛。”舍利弗和目犍连一听说佛,更不明白了,就问马胜比丘,说:“怎么叫佛呢?”因为以前他没有听说过“佛”字。马胜比丘就说:“佛—…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