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15

  ..續本文上一頁—我的師父所講的道理,就是“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個道理就是佛所講的。”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聽,啊!就歡喜得不得了:“這個法說得真妙!這真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了,我一定要去看看你師父。”那麼跟著馬勝比丘去見釋迦牟尼佛,于是就皈依叁寶了。你看看!這就因爲馬勝比丘的威儀好,所以感化舍利弗、目犍連這兩個大外道都來皈依佛了。

  我們現在所有的人,無論出家人、在家人,就是居士也不能說是:“我是做居士的,我不要守威儀。”那又錯了,你做居士,這是佛教的外護,你這外護要是行爲好、威儀好,一切一切“言必忠信,行必笃敬”,一舉一動,一舉手一投足,都可以爲衆人的一個法則,爲衆人的一個榜樣。那麼不信佛的一看你,這麼樣“言必忠信”,你不打妄語,不欺騙人,所說的話都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一點虛僞,“行必笃敬”,你的行爲很誠實,很笃厚的。不是做一些個假面具、僞裝,不是“老虎挂念珠,假充善人”——你不是這樣,那麼一般不信佛的人,見著你這麼好的行爲,也就會生信心了,你影響力是很大的,所以這個威儀也是很要緊的。所行真實:無論所行所做,什麼事情都要真真實實,實實在在的。

  受和尚教 當願衆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和尚教:和尚。這個和就是六和,尚是高尚,所以和尚這個名字就是清高品雅的一種名稱。他又清高,又品雅,人格非常地圓滿,人格非常地好,這叫和尚。所以到大叢林裏頭,只有一個方丈住持叫大和尚;若退居了,就叫老和尚。那麼你受和尚教的時候,也要當願衆生,入無生智:得到無生的智慧。到無依處:這個和尚是我們皈依的一個和尚。那麼皈依了,你也不要常常生出一種依賴心,以爲我做壞事也沒關系。不是這樣的,你要不造殺盜淫的惡,才能不墮叁惡道;你若造殺盜淫的罪業,那叁惡道的門一樣開著,很歡迎你。所以到無依處,你不要依賴,還要自強,不要犯戒,不要造罪業,這才可以的。不要生出一種依賴心,以爲皈依叁寶,這就永遠都不做畜生了,世界上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受具足戒 當願衆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受具足戒:就是受具足戒的時候。在這時候也要有一種觀想發願,發什麼願?就說當願衆生,具諸方便:具諸方便法門。本來方便法門是很多的,那麼總起來,有“慈悲顧戀”,你用慈悲心顧戀一切衆生,這也是一種方便。“了知諸行”,你明白一切修行的法門,善于用修行法門來教化衆生,這也是一種方便。“欣佛妙智”,你心裏歡喜佛這種的妙智妙慧,這也是一種方便,還有你因爲教化衆生,“不舍生死”,常常在生死裏頭來遊戲;可是雖然在生死,輪回不能染汙你,這也是一種方便,還有“熾然精進”,你在教化衆生的時間,時時都精進,時時都認真修行,這都是方便。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路”,歸元就是成佛。你無論修哪一個法門,哪一條路,都可以成佛;但是方便法門是很多的,所以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得最勝法:那麼具諸方便,你得到最勝、最殊勝、最妙的這個法門。

  E3、有七願就坐禅觀時願

  若入堂宇 當願衆生 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入堂宇:你若到一個什麼講堂裏頭,或者是屋宇裏邊,這時也應該觀心發願,不應該打妄想,這個都是對治人一般的妄想,這發願就是對治衆生的妄想。你若能發願,就沒有旁的妄想了;若不發願,就會打其他的妄想,失去正念了。若發願就能護持你的正念,所以發願也就是發菩提心,願願都是要得到菩提的。所以若入堂宇,當願衆生,升無上堂:升無上法堂。也就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到無上的這種覺位,所以就要升無上堂。安住不動:在這個佛的地位,你就能如如不動;能如如不動,就能了了常明。如如不動就是定,了了常明就是慧,這就是定慧圓明,所以安住定慧圓明這種境界上不動。

  若敷床座 當願衆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若敷床座:你或者安置自己的床,或者座位,這時候也應該發心,應該發一種願,所以就說當願衆生,開敷善法:開敷、闡揚善的法門。見真實相:令一切衆生都得到真實的相。真實相,本來無相,實相無相;可是雖然無相,又無所不相,所以一舉一動都要發願,修這個威儀。

  正身端坐 當願衆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正身端坐:就是端然正坐,坐得很端正的,不向左歪,不向右歪,不向前移,不向後仰。這正身端坐就是坐禅的時候,坐禅必須要把脊背挺直了,脖頸也要直的,不要低頭,不要仰頭,就像一座鍾在那兒,這叫正身端坐。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衆生,坐菩堤座:要坐覺悟的座位,坐那個地方覺悟,就是坐那兒不要昏沈,不要坐坐就睡著了。菩提是覺,覺也就是叫你生覺悟的心,不要坐在那兒愚癡心就現出來了。愚癡心現出來,就睡著了,所以要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菩提就是覺,那麼覺,你還不要著住到一切境界。坐禅會時時都有境界,有時一個善的境界來了,有時又一個惡的境界來了。爲什麼有一個善的境界來?爲什麼又有一個惡的境界來?就因爲你在往昔生中,生了一個善念,等你坐禅的時候,善的境界現前了;或者你生一個惡念,那個魔障的境界就來了。無論順境、逆境、善境、惡境,都是從往昔你所打的妄想那兒生出來的。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不要隨便打妄想,能“一念不生全體現”,你能一念不生,你那個全體大用、本有的佛性都會現前了,只要一念不生就可以。一念不生,就什麼妄想都沒有了,做一個無心道人,就是永嘉大師所說的:“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爲什麼他不除妄想呢?他沒有妄想了,還除什麼?他不求真,真已經得到了,他還求什麼?閑道人,他所作已辦了,不受後有了,所以他做一個閑道人。閑道人,這就是心無所著了;心無所著,這就是與太虛同體,法界爲一了,所以才能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衆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結跏趺坐:這叫雙跏趺坐。一切諸佛菩薩現禅定相的時候,都是結雙跏跌坐。談起雙跏趺坐,又叫金剛坐,也就是方才所說的菩提坐。講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一個公案,講給大家聽聽。這公案恐怕各位已經都聽過了,那麼你聽過,不妨再多聽一次,要有一點忍耐的心。不要說:“啊!這個公案我聽過了,你不要講了。”那你沒有忍耐心,六度忍辱波羅蜜就過不去。聽法,不一定都是聽沒有聽的,已經聽的不妨聽多一次;你吃飯,怎麼天天吃也不討厭?爲什麼聽法聽多一趟,就生出一種厭倦來?這是錯誤的。那麼沒有聽過這公案的,聽過一遍就增加你的菩提心。

  以前,在中國有一個地方,有位老修行,不是老修行,是一個趕經忏的人。趕經忏的人常常去給人念經、拜忏、作佛事、作功德,但是都給人家做,不是自己的。那麼這樣,有一天他爲人作功德回來,天已黑了,經過一個鄉村,這村子的狗就叫。這時,人都已經睡了,那麼狗一叫,就把人都吵醒了。他就聽見房子裏邊一個女人叫說:“喂!你看一看,狗叫得這麼厲害,是不是來偷東西的賊啊?你看一看。”一個男人就說:“哎!看一看...,不會吧!”大約他太太這麼一叫,他就在窗戶裏邊,那窗戶糊的紙有窟窿,就由窗戶紙的窟窿向外一看。這時候狗叫得更厲害了,他太太就問:“是不是有賊了?”他說:“哎!不是的,是一個趕經忏的鬼,一個經忏鬼!”這和尚一聽,“哦!他說我是趕經忏的鬼,不叫我趕經忏的神仙。”心裏就很不高興:“哼!我趕經忏,關你什麼事,你叫我趕經忏鬼,我若真是鬼,一定叫你頭痛。”這樣想,他就走過去這條村莊,又下雨了。

  下雨,他就要避雨,走到一座橋底下,就坐到橋底下來避雨。他往那兒一坐:“啊!平時聽說雙跏趺坐不錯,我結一個雙跏趺坐試試看。”就結上雙跏趺坐,在那兒坐。坐,也不知道他自己眼睛花,也不知道是他發神經,也不知道他因爲被人罵一個經忏鬼的名詞,自己放不下,就神經錯亂,看見鬼了,有兩個鬼。可是這兩個鬼一看見他,不單不給他麻煩,而且還向他叩頭。兩個鬼對談說:“這座金塔裏邊有佛的舍利,我們應該恭敬禮拜,我們趕快禮拜這金塔。”因爲他結雙跏趺坐,在鬼的眼睛看來他是座金塔;在和尚的眼睛看,就看這是兩個鬼。

  那麼兩個鬼向這和尚叩頭,這和尚盡給人家超度亡魂,大約也常常見鬼,或者沒有撞鬼,但是常常覺得有鬼,所以他就不怕這鬼。他坐坐雙跏趺坐,腿就痛了,受不了,大約是咬著牙也挺不住,也忍不住了,于是把上邊的腿就搬下來放到下邊,就是左腿在上邊,右腿在下邊,這樣叫半跏趺坐。那麼半跏趺坐,一個鬼向他叩頭一擡頭,說:“咦!這金塔怎麼變成銀塔了呢?”因爲單跏趺坐,在鬼的眼裏看來,就由金塔變成銀塔了。另一個鬼就說:“哎!金塔、銀塔裏邊都有佛的舍利,我們就是禮拜佛的舍利,可以消我們的業障,還是要叩頭的。”又繼續叩頭,鬼互相在那兒談話,他都聽得清清楚楚。

  他就又坐,坐...坐...,大約又坐有一個鍾頭的樣子,這單跏趺坐又受不了了。因爲他平時以趕經忏來維持生活,所以這回打坐,之前雙跏趺坐坐了半個鍾頭受不了,現在單跏趺坐,坐了一個鍾頭又受不了了;受不了,他又把左腿放下來,就隨隨便便那麼坐。這時鬼又叩完頭,起身一看,說:“哦!這也不是金塔,也不是銀塔,現在變成泥巴了,我們打它!”這兩個鬼就拳踢腳打,要打他。他駭得——哦!這時戰戰兢兢地,忐忐忑忑地就趕快又結雙跏趺坐。結上雙跏趺坐,這兩個鬼剛剛把鬼拳頭舉起來,想要往下打呢,一看,又變成金塔了,說:“咦!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還是趕快叩頭。”這兩個鬼又繼續叩頭,他這回就是痛死也不敢再放腿了,就雙跏跋坐,一邊打坐一邊念佛。一邊念佛,念...念...,念到天亮,鬼也沒有了,他的腿…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