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人就想:“啊!我這花若天天都開著,多好啊!它總也不謝,總也不落。”就打這癡心妄想,“好花常令朝朝豔”,希望我種的花天天都能這麼新鮮豔麗。歡喜玩樂的人就想了,他說這月光呀,要是每天晚間都這麼圓,每天晚間我都可以在這月下賞月,你說這有多好!所以他說:“明月何妨夜夜圓”,這個明月爲什麼不每天晚間都是圓的?白天太陽每天都是圓的,怎麼月光不每天是圓的呢?它也應該每天晚間都是圓的,那多好!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大地有泉皆化酒”,大地所有的水池都變成酒池;這醉貓就想所有的水都變成酒,他也不用拿錢買酒,到處都可拿酒就喝。而財迷呢,他打什麼妄想?“長林無樹不搖錢”,所有的樹林都變成搖錢樹,我一用錢的時候,到那兒一搖,就有很多錢來,你說這有多好呢!那麼這就是一個癡——愚癡。

  還有,關于愚癡又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爲各位說明這癡。什麼呢?他就想了,想什麼?沒有讀書,卻想得到某個最高學府的博士學位。你說他根本連小學也沒入過,鬥大的字也不認識幾擔,就想要做博士,這是不是癡心?這還不算,還有沒有種田的,到時候看人家收谷,他也想要收谷;春種秋收,你春天不種,秋天怎樣可以打糧呢?這也是一種愚癡。還有,沒有買彩票,就想中頭彩;沒有讀書想中狀元,這都是一種癡心。

  這個癡心,說是很容易的,但是除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出家人才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這是意有叁惡:貪嗔癡。

  口,我們人所造的罪業都因爲這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講錯一句話,就得到一種災禍;你若吃錯了東西,就生了病。又有惡口,惡口就是罵人,無論見到誰都罵。我遇到很多這種人,就會罵人,文章除非他不寫,一寫文章就是寫罵人的文章,和人家來做筆戰,這也是惡口之一;說話罵人,也是惡口。

  兩舌,專門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對甲就說乙怎麼怎麼不對,對乙又說甲怎麼怎麼不對,來回挑撥離間,挑撥是非。绮語,就是說一種很不正當,邪知邪見,很不清淨的這種話。妄言,就是打妄語,無論說什麼,他一定要打妄語,不打妄語就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語,就會死了,所以一定要打妄語,他就依賴打妄語而生存。

  口有四惡、身有叁惡、意有叁惡,合起來身口意叁業應該清淨,才能修行;叁業不清淨,就不能修行。所以在早晚課誦本上,有四句話說得很好: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往昔所造來的一切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都從無始劫以來,因貪心、嗔心、癡心所造成的;若沒有貪嗔癡,不會身口意叁業不清淨,就因爲貪嗔癡才造出身口意叁業不清淨。“從身語意之所生”,從我身,從我口——就是語,從我意念所生出來的這些罪業,“一切我今皆忏悔”,那麼一切一切,我現在都要忏悔。你能忏悔,就能清淨;不忏悔,就不能清淨。你不能叁業清淨,就談不到淨行,淨行就是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沒有了。

  我們多生多劫所有的習氣,好像我們一講話就笑人,人家有一個什麼不對,我就笑一笑,譏笑這個人。爲什麼要譏笑人?這都是往昔的習氣——就歡喜替其他人洗衣服,爲其他人照相,自己本身的相怎樣?不會照。不能回光反照,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就把自己忘了;把自己忘了,道業就不成就。我們聽佛法、學佛法、研究佛法,必須要身體力行。不身體力行,你就學多少年,我相信盡未來際,也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只是得到一種狂慧。說起什麼,就:“我知道了!”但是知道,做不到;你沒有做到,這就像那個石頭人,能說不能行。我們佛教徒要是每一個人都注重實行,注重修行,又以身作則,給其他人做模範,做個真正好的好榜樣,這對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我們要真真實實地做佛的一個弟子,真真實實替佛爭一口氣,我們是個佛教徒,佛教不興就是我沒盡到我的責任,每一個人要負起複興佛教這種責任,佛教一定會發揚光大的。所謂末法,一般人說:“現在末法了,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了!”這是魔王所說的。末法,越末法我們才越要修行,越要持戒,越要給釋迦牟尼佛爭一口氣。我們要做釋迦牟尼佛真正的信徒,真正的實行者,依教奉行的一個弟子。我們若這樣,每一個佛教徒,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能負起佛教的責任,那麼佛教就是正法又出現于世了;正法出現于世,就會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有證果的聖人出現,衆生的苦也就沒有了,福也增加了。所以我們佛教徒不是說佛教末法了,我們不要管了。末法,是誰做的末法?是人爲之,是人做出來的,不是生來就是末法。所以我們要發願,要護持正法,要令正法久住;每一個人不要袖手旁觀,我是個人,就要擁護正法,況且我是個佛教徒呢!你是個佛教徒,佛教衰了,你還看笑話,說:“佛教沒有了。”佛教沒有,對你很好嗎?對你很有面子嗎?不要這樣想。佛教沒有了,我們應該生大慚愧!在有生之時,一定要護持真正的佛法,令正法久住,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負起來的一種責任。

  上列說明叁業離過成德,離身口意叁業的過,沒有錯了。

  〈淨行品〉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的悲行和智行,爲它的宗旨。至于它的趣向是什麼呢?就是以成就普賢菩薩這種真實的德行,爲它的趣向。我們每個佛教徒都應該依〈淨行品〉裏邊所說的每一個願去修行,我們立定這個志願,立定這個目標,要依法修行;人人若依這種方法去修行,都可以很快就成佛了。

  〈淨行品〉,行就是你所行的,淨就是清淨。就是要你所行的清淨,才能得到聖果;如果所行不清淨,這一定不能得到聖果。那麼這一品的文,在《華嚴經》它是第十一品。

  卍 卍 卍

  這次講經法會的成立,各位佛教的耆宿都在百忙中來參加,我覺得很慚愧,很對不起各位,因爲沒有什麼好的法食來供養各位。但是我的願力是不錯的,我的願力是什麼?第一、願意本堂曹居士夫婦兩人,祝他們所求如意,所願遂心,護法成就一切人的道業,這是很值得人來贊歎的。第二、願意來這個法會結法緣的大衆,都是智慧開朗,善根增長,早成佛道。第叁、我還祝願當今總統政躬康泰,福壽綿長。這是我叁個意願,希望各位護持道場的人,早成佛道。至于我所講的經典是很普通的,並沒有什麼玄妙來談,我就是老老實實地講,你們要老老實實地聽。最好把心的門戶打開,心的門戶打開,沒有門戶之見了,那麼對佛法一定能領會得多一點,這是我今天對各位所說的。

  再者,我在美國金山寺,每天晚間講經,禮拜天、禮拜六則講兩次,都是我講。爲什麼我每天都要講經?因爲我每天要吃飯嘛!每天要穿衣服啊!我若一天有衣服穿、有飯吃,就一天要講經。我講經不求任何代價的,所以在美國那兒天天講經也沒有人供養,也一包紅包都沒有,那麼我到外邊也是這樣。我常說我有一口氣的時候,就要爲衆生說法,不管我說得好不好,我都要說;甚至沒有人聽,我也要說。沒有人聽,我就爲桌子講,爲板凳講,不管有人聽、沒人聽。所以我也不需要哪一個說:“啊!給這個法師一點面子啰!明天還去擁護道場。”如果不願意聽的,只管請便,因爲我講的的確是很普通的道理,這是我一貫的宗旨。因爲這樣,我在美國那兒講經,不管人多人少,人多一樣講,人少也一樣講;但是有很多外國人都常常來聽,不會中國話,他們也歡喜來聽,這是在美國那兒的情形。你們若歡喜聽我在美國的情形,有機會我可以介紹給各位聽一聽。今天各位若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問一問,我們就以普通談話的方式來談一談。

  卍 卍 卍

  貳、釋文

  A1、智首問舉德征因 A2、文殊答標德顯因

  A1分二 B1、標問答之人 B2、陳所疑之問

  今B1、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這一段文就是解釋正文了,昨天晚間已經說過在解釋正文裏邊,有二十個雲何,這就是問,問種什麼因能結什麼果,怎樣可以得到菩薩的果位?怎樣才能得到十住這種的果位?所以互相設出來問答,來表明這種因果的道理。在這二十個雲何中,分出十一小段,每一段又有十句,這十句也是表示重重無盡的道理。《華嚴經》的道理是重重無盡的,也是無盡重重的,這個道理說不完,只用十句來代表,所以每一段裏邊就有十句,合起來就是一百一十個願,一百一十種德。

  第一段是說叁業要清淨,要離開過失;叁業離開過失,業就沒有了;沒有業,就成就修德,所以第一段就叫“叁業離過成德”。第二段是“得堪傳法器”,得堪傳法器這種的程度,能得到可以做爲法器了。法器就是能說法,教化衆生。第叁段是“成就衆慧”,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第四段是“具道因緣”,具足修道的因緣。第五段是“于法善巧”。第六是“修涅槃因”,你在修因的時候,要修涅槃的因。涅槃是梵語,中譯是不生不滅。第七是“滿菩薩行”,修行要滿菩薩所修行的道路。菩薩所修的是什麼?就是六度萬行。第八是“得十力智”。第九是“十王救護”。第十是“能爲饒益”。第十一就是“超勝尊貴”。

  現在講講六度,常常聽經的人,一定對六度知道得很清楚。可是清楚是清楚,你行了沒行?這是個問題。所以已經聽過經的人,不妨聽多一次;沒有聽過經的人,不妨注意聽一聽。

  六度,第一事布施。布施對治悭貪,就是要舍。貪的人就吝啬,不會布施給人,就叫人家布施給自己,這是刻薄悭吝、吝啬。那麼若沒有貪心呢,就會布施了,所以布施就對治每一個人的悭貪。說:舍得舍得,你要舍才能得,你若不舍就不得。《地藏經》上說:“舍一得萬報”,舍得一分錢,就得萬分那麼多的報。其實我們做布施的時候,也不應該有一個得萬報的思想,不應該說:“我布施一文錢,將來我就富貴到極點,或者得到什麼好處了。”不該有這種思想。爲什麼不該有這種思想?你…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