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存一個得報的心,那還是一種貪,說:“我布施了,現在我舍了,將來我得優厚的果報,得最多的利。”我不是毀謗你,你這個莫如去放高利貸,這也就等于放高利貸一樣。你要是布施一文,將來想要得萬報:“你看我布施一文,就得萬萬文這麼多的報。”這不是高利貸是什麼?
那麼我們布施應該要怎麼樣呢?這個布施就是我本來就應該布施,是我的本分、我的天職!不應該存一個獲報的心,絕對沒有一個所求在我這布施裏邊,這才叫淨行!各位聽經聽到這一點,明白這一點這價值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好像我常常這樣講,怎麼說?我說:“我這個出家人,絕對不拜韋馱菩薩。”各位或者想我這種思想一定是很不正常的:“爲什麼韋馱菩薩你都不拜?他是護法嘛!你不拜韋馱菩薩,那他不護你的法怎麼辦?”我告訴你們,我之所以這麼窮,就因不希望他護我的法,而希望他護旁人的法,不要護我的法。爲什麼?我要是一個真修行人,我不叫他護法,他也要護法我的,因爲他應該盡他的責任。如果我不修行,單單給韋馱菩薩叩幾個頭,請他來護法我,他就護法我了。這樣一來,我說他不夠韋馱菩薩的資格。爲什麼?他也貪汙,也賣法啊!哦,人家向你叩幾個頭,你就護法;不叩幾個頭,你就不盡責任了,這豈不是貪汙嗎?各位想一想,我要是修道的人,我不向他叩頭,他也應該護我的法;我若不修行,就是向他叩頭,他也不應該護我的法;所以我不向他叩頭。這是我的思想、宗旨。
講到這個地方,你們各位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真真明白佛法的真意,不要糊裏糊塗地一天到晚拜佛,磕一些個糊塗頭,這把菩薩笑得嘴都大了。爲什麼?他說:“唉!這麼糊塗,這個人真不堪教化!信佛了,說是沒有貪心,還一天到晚向我叩頭,又求發財,又求升官,又求什麼事情一順百順,諸事平安。你說這種思想,這個......,你自己心裏平安,還要求我幹什麼?你自己心裏若沒有毛病,沒有貪嗔癡了,那自然就一順百順,何必向我叩頭?真是呀!可憐可憐!”你看這樣子,本來菩薩都在那兒入定,你這一拜、一求他,把他求得也笑起來了,所以我說這把菩薩的嘴都給笑大了。
那這該怎樣?我們向佛叩頭的時候,不要有所求。有所求就向佛叩頭,無所求的時候就不叩頭了,是不是?在佛教裏這種的思想,應該改善。我所說的道理,各位不妨用你的智慧來想一想。如果我說的不對,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我絕對接受你們告訴我:“你講錯了,這個地方不應該是這樣。”如果你的理論比我這個正確的話,我絕對絕對接受你的思想。
所以談到布施,不應該有一個獲報心。古人有一副對聯說得很好:
讀書雖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爲善不期獲報 自然夢穩神清
“讀書雖未成名”,我讀書雖然沒有中狀元,沒有成就我這個名。這個名,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沒有一舉成名天下知,但是也讀了很多書;讀了很多書,所以“究竟人高品雅”,人格也清高,品性也雅、也好了。雅,就是很好的。爲什麼你人高品雅?因爲你讀過書,不會很粗氣的。
“爲善不期獲報”,你做善事不要等著,這個“期”就是等著,做一點善事了,就站到那地方等著。等什麼?等好的果報。你不必等著那好的果報,也不管它有沒有好的果報,可是怎麼樣?你“自然夢穩神清”,作夢也沒有噩夢,因爲你做過善事,心裏都很慈祥的,沒有暴力;沒有暴力,就不會作凶夢了:“啊!我作夢,人家拿槍要打我。”不會的,你自己不用槍去殺人,人也不會殺你的,你在心裏上已經很平安了,所以夢穩,你自然作夢是作好夢,做平安的夢。神清,這個清就是明白、清醒。你的精神也非常地明白,精神一定很快樂的;很快樂就是很清醒的,你腦筋不會愚癡。
這樣一說,所以我們布施應該認爲,這個布施就是自己的責任。各位想一想,我所說的這個是一種理論,不是像有的人說:“你做布施啦!布施,你的功德無量。”我告訴你,無量就是沒有,無量嘛!所以不要聽這個,你若聽這個,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明白佛法的。你不要盡說:“啊!這是個大居士!他做了很多好事。”很多,有多少?拿個秤秤一秤,喔!沒有。那麼要怎麼樣?這個做功德,不能說沒有功德,有是有,但不要存一個有功德的心。要所謂:
有心爲善,雖善不少;無心爲惡,雖惡不乏。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各位若明白這兩句話了,今天晚間這堂經就沒有白聽。說:“這個我們早都明白了,法師你不要講,我們很不願意聽的。”就因爲你不願意聽,我才講給你聽;你若願意聽,我也不講了,就這麼奇怪!這個法師就是願意講人家不願意聽的,方才恒由不是說了嗎?盡講我們的毛病,一講,有的受不了就要跑。你跑就跑,你跑我也不留,你在這兒我也不攆,我就是這種宗旨。
談到布施有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不是說我們捐出來幾億造個廟,這就是功德了。你看人家諸佛菩薩所布施的,難行能行,難舍能舍,有外財、內財。外財,家、國、城池、妻、子都可以布施。哪一位能有這樣的勇氣,把自己的家全都布施了?布施了,還沒有一個布施相在裏頭,還不存一個:“啊!我把我家布施出來了。”要沒有這個,要行所無事,這才是根本的布施,這叫難行能行,難舍能舍。國,我的國,我把它布施了,讓給旁人了,不要了。誰能這樣?你看釋迦牟尼佛,舍棄國榮,國家的王位都不要了,到雪山修了六年,每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餓得骨瘦如材,皮骨林立,因爲吃一麻一麥嘛!他有太太,太太也不要了,也布施了,我不管你,你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又有羅侯羅,也都不管了。你看!這才叫大丈夫、大英雄、大豪傑,這才叫超人呢!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這樣的人,所以他成就道業,創造偉大的佛教。以上是往外來講,這是外財。
往內來說,身心性命、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都可以舍了。行菩薩道,把一切一切都看空,看假了,有人需要我的頭,我割下來布施給他。各位想一想,這個難不難?有人想要頭,他都可以布施給人。這種菩薩道是不容易行的,所以舍利弗聽佛提倡行菩薩道,他也想要回小向大,行菩薩道,就到外邊去行菩薩道,遇到一個人在路旁哭。他發菩薩心了:“哎!這個哭的人一定有苦,我一定要幫助他,有什麼困難的問題,我都幫他解決。”于是很親切、很慈祥地問這個人:“你有什麼困難的問題,可以告訴我嗎?我願意幫助你。無論你有什麼困難的問題,我都要幫助你,你不要哭了。”這個人睜開眼睛看看他,說:“你真能幫助我嗎?”他說:“我是想要行菩薩道,我一定會幫助你,有什麼困難你告訴我,大家不客氣,你說啦!”
這個人就說:“我爲什麼哭?因爲我母親有病,去看醫生,這個醫生一看這病,要用一種藥來治。我到各藥材店裏去買這藥,都買不著,所以我母親的病一定治不好了。”
舍利弗一聽,說:“那你究竟要買什麼藥,告訴我一聲,我可以幫你去找。”這個人就說:“我所需要的藥就是人的眼睛,若有人的眼睛,就可以把我母親的病治好了,這是醫生說的。但是我到各藥材店去買眼睛,沒有一個藥材店說有人眼睛的。”當時不像現在,現在就有眼庫,保存眼睛,可以換人的眼睛,或者可以做藥品;當時科學沒有這麼發達,所以眼睛這種藥品就沒有。
舍利弗說:“這沒什麼問題,你只要用眼晴,我可以布施一只眼睛給你,你拿回去給你母親治病。”“好啊!你真能布施嗎?不是說假話嗎?”“唉!說什麼假話!”就用手把自己的眼珠挖出來。挖出了,很痛的,但是還忍著,就把眼睛給這個哭的人。這哭的人拿起一看,又看看他,說:“啊!你弄錯了。”“怎麼弄錯了?”“我母親所需要的是左邊的眼睛,你現在給我的是右邊的眼睛,這個不對了!你右邊的眼睛不能治我母親的病。”說完了,把這只眼睛拿起摔到地下,一摔,就摔碎了。摔碎了,舍利弗這一回,啊!考不上了。我常說有這幾句話:
一切是考驗 看爾怎麼辦
對境若不識 須再從頭煉
那麼舍利弗把右眼挖出來了,人家是要用左眼,他舍不得了;舍不得,就退回來了,說:“唉呀!這個菩薩道,真難行,我還是要去做比丘好了。”所以退這個菩薩位,又回來做比丘。你看!大智舍利弗行菩薩道都不能難舍能舍,何況我們平常人呢!不要說要我們的頭,就要我們的眼晴,不一定就舍得。所以這個布施,行所無事是不容易的。
那麼外施還容易,內施不容易。內施就是頭目腦髓,甚至于自己整個身體都布施。各位想一想,能不能做到這種行菩薩道的程度?若不能到,那你切記不要自滿,不要說:“哦,我是個什麼大修行人哪!或者發菩提心的啊!”你發一發菩提心,要經過考驗才甘心呢!考不上,那還像讀書的學生,沒有及格一樣的。
這次我到越南,有位法師,他有一個皈依弟子,能言善辯。他說什麼?他說:“我們在家人也不殺生,也不偷盜,也不邪淫,也不妄語,也不飲酒,這和受戒是一樣的,何必又要去受戒呢?”和他師父常常這麼辯論,他師父也沒什麼話講。這次,他又拿這個話對我辯論:“我們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受戒,只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守五戒嘛!何必又受戒呢!”“你說得很有道理,可是你在家裏讀書和在學校讀書一樣的嗎?你在學校裏讀書,會得到一張畢業證書;若在家裏讀書,有沒有人發一個證明書給你呢?”他一聽我這麼講,說:“這個有點道理。這個有點意思,啊!還是要受五戒。”還是要經過考驗,要經過證明的。我說:“那你明白了,我也不用再對你說什麼。”
我相信各位也有這種情形的,也有說:“我們在家居士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不需要拜師父,也不需要受戒,這麼就算了,我們就是大居士,我們或者比出家人都有修行。”…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