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你要這樣想?爲什麼不想:“哦!我很慚愧的,我明白佛法太晚,修行功德不如人!”爲什麼要想自己比誰都好?人的習氣就是這樣,自己本來不如人,但是覺得:“哦!我比誰都好,我比誰都好!”你看!各行各界都有這種的麻煩,都覺得我比誰都好。一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菩提心就不容易長大。你要沒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沒有唯我獨尊的這種思想,不要“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釋迦牟尼佛可以這樣說,我們是佛的弟子不可以這麼驕傲,不可以覺得:“啊!我比任何人都高。”其實比任何人都高,那又有什麼用?莫如和一切人都平等,人還不會討厭你。你若比人人都高了,譬如人現在五尺高,你長一丈高,人人看見:“哦!這是個什麼?”大家都認爲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怪物,各處開展覽會時,一定拿去展覽的。人家都五尺高,你一丈高,拿到那兒展覽,這是一個——廣東話叫高佬,國語叫大個子。拿去展覽,這沒有什麼用的。修行人一定要把這個須彌山打倒,什麼是須彌山?就是我們的貢高心,就覺得我比誰都好,誰都不如我。就因爲這一個念頭,就把我們的道業都障住了。
布施,又有法施。法施就是爲人講經說法,以法來布施,“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切布施裏邊,用法來布施給人,這是很重要,很要緊的。因爲假如有人明白佛法,依法來修行,這樣乃至成佛,這個成佛的人就是你幫助他成的。你幫助人成佛,那麼人也會幫助你成佛。這叫自利利他。但是還是說回來,也不要存這個心,也不要說:“哦!我幫助人成佛了,將來他成佛,我也成佛。”你發願讓人人都成佛,我不成佛,那才真是菩薩發心。我就願意幫助人成佛,你們誰願意成佛嗎?我都願意幫助他成佛。
講到這兒,我再對你們說一說我在美國狂的樣子。怎麼狂?我對大家說,我是個工程師,I am an engineer.什麼工程師呢?我說我是造活佛、造活菩薩、造活祖師的工程師,誰願意做活佛,就到我這個工廠裏來。什麼工廠?就是金山寺。金山寺不是我的,可是我在那兒暫時做一個工程師。那麼誰願意做活菩薩、活祖師,都可以來,我是來者不拒,往者不追。誰願意來,你是做祖師的材料,我就造一個祖師;你是個菩薩的材料,我就造一個菩薩;你是佛的材料,我就造一個佛。我這個佛不是木雕的,說你這工程師造一個木頭佛像、鐵的佛像、銅的佛像,或者金的佛像、銀的佛像。不是的,我造一個活的佛像,是有血有肉的佛。誰願意做,我都願意造,所以我不主張造廟,我主張造佛。
怎麼造法?就是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沒有錢,真修實證,要認真腳踏實地去做。怎麼苦也要受,怎麼難也要受,要忍、要受。所以這一些美國的青年,都是沒有超過叁十歲,都在這個地方想試一試,看看倒是怎麼樣?因爲這個,就有十多個美國人來出家。在過去,西方人出家的人也有,但是很少很少的;那麼現在開始,西方人對佛教有一點點認識。在過去,西方人想研究佛法,沒有什麼經典可看;現在我們大家共同研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們那兒有四、五十個人,天天從事翻譯的工作,這也叫法的布施。我們在西方轉正*輪,我們是要正法,不要末法的,我們要人修道證果,不要沒有真正實證的,也要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所以這也是法施的一部份。
除了財施、法施,又有無畏施。人有時會有一種恐怖的事情發生,這種恐怖的環境現前了,嚇得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忐忑”兩個字就是“上”下邊加一個心,“下”下邊又加一個心,忐忑不安就是心裏七上八下,心裏跳啊跳啊,很不平靜的,這都是恐懼的表現。所以《四書》上說:“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你一恐懼,正念就不現前了;正念不現前,就會誤入歧途,或者走錯路。那麼在這個時候,需要善知識來安慰他,幫助他。這個善知識到這兒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就會幫助你。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誰有怖畏,觀世音菩薩都能幫助他沒有怖畏,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沒有事了!”這是安慰。或者你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世界上是有真理、有公理的,這件事情對你不會有什麼麻煩,你不要恐懼,心定一定就會好了!”你這麼對他一講,他就覺得沒有恐懼了,這叫無畏施。
那麼布施是一度,布施度悭貪。第二度就是持戒,“爲什麼要持戒?這才是胡鬧!他們佛教裏,又是五戒,又是八戒——豬八戒,又是十戒,又是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又是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戒,啊!太麻煩了,這才沒有意思呢!”那個不懂佛法的人就這麼批評。其實這個戒,怎麼叫戒?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把你的一切惡停止了;防非,防備你的過錯。你要是惡不止,則善不生;善不生,就不會發菩提心;不會發菩提心,就不會結菩提果。就有這麼大的關系,所以一定要止惡防非,也就是諸惡不作,衆善奉行。
諸惡不作就是衆善奉行,衆善奉行也就是諸惡不作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你翻過來就是菩提。你諸惡不作,也就是煩惱即菩提,你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你想找菩提心,不要在煩惱的外邊另找菩提心,你把煩惱變過來就是菩提心。所以各位不要頭上安頭,說是:“把我這個煩惱斷了。”不要斷,煩惱不要斷。這是我的說法,其他的法師不這樣說。不要斷,要轉!你若一斷,煩惱即菩提,你把煩惱斷了,那菩提也斷了。斷個什麼?有什麼可斷的?根本不要向外馳求,回頭是岸,你只要覺了,就是菩提;若迷了,就是煩惱。煩惱的本身,菩提就在煩惱裏邊,煩惱也包括菩提;菩提你若不會用,也就是煩惱。不要在頭上安頭,離開煩惱另找菩提,這是錯了!因爲做惡也是你這個人,做善也是你這個人,發菩提心也是你這個人,生煩惱也是你這個人,成佛也是你這個人,做鬼也是你這個人;不是另外去找一個。所以說:
若人欲了知 叁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你要是想明了,“叁世一切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應該觀看觀看法界的這種情形,“一切唯心造”,這一切一切都是由自心造出來的。自心可以成佛,自心也可以做菩薩、聲聞、緣覺,也可以升天、做修羅,又可以做人、做畜生、做鬼、墮地獄。所以有人說他是信佛的,卻還問我說:“法師!我對佛法很相信的,但是對于鬼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有鬼。”我就問他:“你相不相信有佛呢?”“我相信有佛!”“那你相信有佛,佛就是鬼!佛是鬼修行成的,你怎麼連這一點都不懂?”所以說“做佛也由它”。人這個“心”字寫得很好:
叁點如星布 彎勾似月牙
披毛從此起 作佛也由它
“叁點如星布”,叁點好像星星在天空那兒排布著。“彎勾似月牙”,心的彎彎勾,好像一個月牙在那兒。“披毛從此起”,披毛戴角也是從這個心做的。“作佛也由它”,作佛也是從這個心,所以頭先說“一切唯心造”。
佛說一切法 因衆生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無心便是道,你若真能無心了,“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內觀心,連心都沒有了。“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外觀形,也沒有一個形相了;“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遠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房廊屋舍也都沒有了,遠看這個物也沒有了。“叁者俱無,唯見于空”,這叁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叁者俱無,唯見于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觀這空也沒有了,再那空都沒有了。叁心已掃,四相已飛,外不知其物,內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在,到這時,連真空都沒有了。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所空也沒有了。無真空、無太空、無欲界、無色界、無想界、無思界,粉碎虛空,“湛然常寂”,這時候入定了,湛然常寂就是入定了。“寂無所寂”,在靜也沒有了的時候,“欲豈能生”,欲就是欲念,欲念不生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靜”,你能欲念不生,沒有欲了,這就是真淨,真正清淨了。能這樣,這還是修行的一個小境界,不是全體大用。但是也必須要經過這個小境界,然後才能得到耳根圓通,六根互用這種境界。
說起這個,你們都不相信的;六根互用,眼睛能吃飯,也能聽聲,也會說話。說:“這個我不相信。”我早就知道你不相信,但是我一定要說。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種的神通,都有這六種的能力,這叫六根互用,六根互用得到圓通自在。這是不容易的,不是我這一說,你就會了,就得到六根互用。若這樣,那我就永遠不要講經了,因爲一講,你就懂了,還講它做什麼?
持戒,就是“諸惡不作,衆善奉行”,這種境界,要是你能真正去做,這時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那個境界:“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你知道嗎?”這一聲,把那個惠明嚇得開悟了。我現在講的聲音也很大,可是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開悟?這種境界,是真持戒。戒,一定要持,修道不持戒,那不會成就道業的,所以持戒是很要緊很要緊的!因爲這個,出家的比丘一定要受戒,在家的居士也一定要受戒。你受了戒,然後才能得到這個證明書;若沒有受戒呢,就得不到畢業證書。你看有很多人自己讀書,讀的書也很多,但是得不到博士的學位,就因爲沒到學校去;那麼持戒也是這樣。
戒,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時間的關系,只說個大概。你們記得能以“不思善,不思惡”,到這個境界,這是真持戒!持戒就度毀犯,你若盡犯過錯,就要持戒。我們人很奇怪,你叫他守規矩,他一定就要犯一點規矩;你若不叫他守規矩時,他反而不犯規矩。你叫他受戒,“哦!我就要犯戒,試試看是個什麼味道?”犯了戒,看看這個味道是什麼樣子?沒有旁的樣子,只是墮地獄。以上是第二度持戒。
第叁度…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