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5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忍辱。這個“忍”字,我們都知道,就是在心上插上一把刀,好像用刀紮心那麼難忍、那麼痛。那麼痛,還要忍!所以說:“忍字心上一把刀。”這一把刀不容易受,可是你若能受了,能忍,這就是有辦法了。所以佛說這個“忍”字,我們又要忍苦、忍熱、忍饑、忍寒、忍風、忍雨、忍法,一切一切都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受的,還要受,所以我常說這幾句話。這是很淺很淺地說忍:

  忍是無價寶 人人使不好

  若能會使它 事事都能好

  “忍是無價寶”,忍就是個無價寶。“人人使不好”,可是人人都不會用它,一忍、兩忍、叁忍,就不能忍了,火裏冒煙了,就像炮竹響,所以說人人使不好。“若能會使它”,你若會使用“忍”字,“事事都能好”,無論什麼事都會好的,都不會有什麼煩惱發生。忍,又有法忍,我們研究佛法也要有一種忍耐心。佛法深如大海,我們不要一見著佛法像大海,就望洋興歎了:“哎!海這麼大,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些水都吸幹了?唉!沒有一天可以吸幹它的。”就好像佛法這麼多,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些經典都完全明白,都看完、讀完,都了解了?不要有這種思想,你有這種思想,那對于法你就沒有忍了,沒有法忍。

  生忍、法忍,還要有一個無生法忍,忍有這麼多種。所以各位要回光返照:學佛多少年,脾氣還沒有改變,這一點要特別憂心哪!不可以馬馬虎虎的。我知道不但居士對忍這一度不能修,就是出家人也不容易修的;忍辱仙人有的時候都忍不了的,有的時候都會發脾氣的。忍辱就度嗔恚,若好發脾氣的人,就應該修忍辱行;你修忍辱行,就度過嗔恚的彼岸了。

  第四度是精進。我們天天講六度,可是天天都要懶惰,不精進,明知故犯。知道精進是好,但是就不依法修行,一定要懈怠。甚至于——我說這話,各位不要多心——吃完了飯,一定要睡睡午覺,休息休息;若不休息,這一天就覺得不舒服。這是天氣熱的關系,大約也是熱帶的一種習慣。那麼在叁藩市金山寺,哪一個人也不准睡午覺的,所以到外邊也習慣不需要睡午覺。

  這個精進,要把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要錯過。古人說: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寸金失去容易得 光陰失去難再尋

  各位!由這幾句古人所說的“廢話”,我們應該把它拿來做一個擦心的東西,擦一擦我們心裏懶惰的習氣,把懶惰的習氣用這個“廢話”擦去。古人又說:“一寸時光,一寸命光。”你看,這話說得多重要!一寸時光就一寸的命光,這一寸的時光過去了,我們就少了一寸的命光!聽見了沒有?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不要以爲:“啊!他那麼老了才學佛法,我也等八十歲以後再念佛好了。”哈!你等著活到八十歲?你有他那麼大年紀就好,你不要二十歲就死了,二十歲就死的人不知有多少!所以各位不要等著,今天知道佛法好,今天就要努力,不要等明天。你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明天再有明天,哪個明天是你修道的時候?哪個明天是你了道的時候?哪個明天是你成佛的時候?各位,想一想、想一想!在這個地方要痛下決心:“我絕對不等了!”不要 wait a minute (等一分鍾),waiting一個minute,兩個minute,叁個minute,哦!不知道waiting多少個minute。說是等一分鍾、等一分鍾、等一分鍾,等一分鍾就不知錯過多少分鍾了。

  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你看古來在因地佛修道時,站在佛前七日七夜,眼睛也不閉,目不轉睛恭敬于佛,站了七天七夜,這才是真正精進,真正修道!站了七日七夜也不知道疲倦,你說這種精進,想一想我們能不能站在佛前七個鍾頭,眼睛也不閉,目不轉睛地來瞻仰佛?沒有過。沒有,那還是不夠功夫!各位不要自滿,不要以爲我不得了了。有什麼不得了?你有什麼超人的地方?我所說話,就是很多人不願意聽。

  古來的人,又有這樣修行的,例如藥王菩薩因爲供佛把身體都燒了,用棉花把身體纏上,灌上香油,點著了,來供養佛。我們燃一根手指頭,就叫痛得不得了;燃一個臂香,也覺得不知幾辛苦。要是把身體燒了,絕對辦不到!一定向後轉的,我不行。你看!這是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根基了。過去諸佛菩薩爲求道業,布施身心性命求法。有的人就說了:“哎!這個!我認爲很笨的。”所以你就很聰明啰!這麼久的時間也不肯布施,也不肯那麼樣苦幹,這真是“大智慧者”,大智慧者沒有那麼精進。

  精進就度懈怠,懈怠就是懶惰,就是于佛法不肯精進,不肯用功修行。你看他去跳舞,就有精神;拜佛,啊!不行了,拜佛拜多了,頭發昏。可是去跳舞,在舞廳裏蹦蹦跳跳的,也不頭昏,很精神,回來說:“啊!今天玩得真好!”你來回這麼一比較,就知道我們人是修道精進?還是貪玩精進?

  第五度是禅定,禅定度散亂。禅,所謂“久坐有禅,久住有緣。”你在什麼地方住久了,就會有緣。你坐禅,坐得時間久了,也會生出定來。禅是梵語,中譯是“思惟修”,又叫“靜慮”。靜慮,就是把你的妄想沒有了,清淨其心。所以這個〈淨行品〉,你若不淨心,就不會有淨行。你心裏不幹淨,行爲一定不幹淨的;你心裏一定要清淨了,行爲表現出來才能清淨,所謂“以行于示,示之而已。”憑你行爲的表現,就是你清淨心的表現;你若沒有清淨的心,就不會有清淨的行,所以這個禅定是很要緊的。

  禅定有四禅八定,有現前九次第定,《楞嚴經》上有九次第定。各位若要研究禅定這一度,要自己去用功坐禅,並且研究《楞嚴經》。《楞嚴經》對禅定的幫助是很大的,所以各位要是想真正研究禅定這種功夫,就要熟讀《楞嚴經》。禅定就度散亂,你若散亂心、妄想心太多,就修禅定。

  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梵語,中譯是“智慧”。爲什麼不直譯智慧?因爲多含不翻。智慧只有一種講法,般若有叁種講法,有文字般若、觀行般若、實相般若,因爲有這叁種的般若,所以就譯音不譯義。般若度愚癡,愚癡衆生就熟讀般若。《大般若經》六百卷,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翻譯這六百卷《般若經》時,“桃開六度”,桃花在一年間,曾經開過六次,這就是一種樹神獻瑞,來表示《大般若經》降臨震旦(中國)。那麼當初玄奘法師翻譯《大般若經》時,就有這一種祥瑞,所以現在能聽《大般若經》的人都是稀有難得。

  以上是六度,前面所說第七“滿菩薩行”,就要修六度萬行。現在解釋經文,“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這一開始來設問答,就是這位智首菩薩來發問。

  爾時:就是說〈淨行品〉這個時候。在這個時候法會大衆之中有一位智首菩薩,是一切菩薩中的一個大菩薩,也是菩薩裏邊很有德行的一位菩薩,他向文殊師利菩薩就說了,就是請問。那麼他這個問是不是他不懂?不是的。這都是法身大士示現來互相問答,令衆生知所遵行,知道怎麼樣去修行。

  智首:智慧之首,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菩薩。菩薩:什麼叫“菩薩”?很多中國人說:“去拜菩薩啊!”你問他:“什麼叫菩薩?”他把眼晴睜得大大的,沒有話說,卻說:“菩薩就是菩薩嘛!還什麼叫菩薩!”這就叫“豬八戒吃了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菩薩也是梵語,具足叫菩提薩發,因爲中國人願意省文,願意說話簡略一點,所以把“提”字和“發”字都去了;又有的讀“菩提薩埵”,好像〈大悲咒〉那個菩提薩埵,也就是菩薩一個具足的稱呼。那麼具足叫菩提薩埵,或者菩提薩發,英文叫Bodhisattva,這是梵語,它是什麼意思?不知道。因爲它不是中國的語言,所以就不知道。那麼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就永遠不知道,就算了?這不可以的,我們應該要明白它的意思、它的義理。所以我們聽經就是對這一些個名詞要認識清楚;不然,方才講的:“你去拜菩薩。”爲什麼要拜菩薩?你去拜拜鬼,不也一樣嗎?

  菩薩,譯爲“覺有情”。覺是覺悟,有情就是一切的衆生。菩薩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我們有情沒有覺悟,他已經覺悟了,已經自覺而且又能覺他。因爲自覺,是有情中的覺悟者;又能覺他,他不但自己覺悟了,又能夠幫助其他的衆生覺悟。菩薩又叫“大道心的衆生”,又譯成“開士”或“大士”。那麼佛叫“無上士”,菩薩又叫“有上士”,這都是菩薩的名字、名稱。

  這一位智首菩薩,他因爲有智慧,所以就明白怎樣來請問佛法,他問文殊師利菩薩言:文殊師利也是梵語,譯爲“妙吉”,所以有時就叫妙吉祥菩薩。言,就是說了;智首菩薩對妙吉祥菩薩就說了。這位妙吉祥菩薩也是有大智慧的——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因爲智與智通,智與智和,他這個智首菩薩和這個大智菩薩,彼此都互相了解,互相明白,可以說是知音,也可以說是知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麼他們設這些法來問答,也是要大家互相了解,他才問文殊師利菩薩。

  B2、陳所疑之問分二 C1、一段總問其果 C2、後十別明

  今C1、

  佛子。菩薩雲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害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雲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雲何得殊勝身語意業。雲何得清淨身語意業。雲何得無染身語意業。雲何得智爲先導身語意業。

  第一段明叁業離過成德。智首菩薩稱了一聲文殊師利菩薩,佛子:佛爲法王,菩薩就是法王的弟子,這佛子,有的人講是佛的兒子,其實這是佛的弟子。文殊師利是菩薩中的一個上首,是法王之子,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智首菩薩稱他爲佛子。

  菩薩雲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這個修行的菩薩,這一位菩薩沒有一定是哪位,就是所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都包括在內。甚至于過去的菩薩、現在的菩薩、未來的菩薩,都包括在這一段經文裏邊,所以沒有稱名,而只說菩薩。智首菩薩問:“這個發心的菩薩,怎樣才能得到身語意業清淨,…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