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6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過失?要怎樣修行才能叁業清淨?”這個地方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你勤修戒定慧,身語意業就沒有過失了;息滅貪嗔癡,貪嗔癡不單沒有了,而且過失也不生了,這就是菩薩能得到叁業無過失的一種方法。

  雲何得不害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雲何得不害身語意業。這個“雲何”上邊,還應該有“菩薩”兩字,不過翻譯經典的人省文,沒有加上“菩薩”兩字,就用上邊這個“菩薩”兩個字貫串到下邊這一句。我們研究經典的,應該知道這一段文還是說菩薩雲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不害:是不妨害,就是身語意業清淨了,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破壞它。這要怎麼樣?就要有“堅、誠、恒”。菩薩修行要有堅固心、誠心、恒心,不要再被染汙法把身語意業破壞了。菩薩修行要時時刻刻都特別謹慎身語意叁業,不造一切惡,願修一切善。

  雲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再問,菩薩得怎樣才能得不毀犯身語意清淨呢?前邊是不能破壞身語意。這個是不可毀犯。破壞,是或者由其它的境界來破壞;毀犯,就是自己有時不小心就犯戒了,身口意叁業不清淨。這得怎麼樣?就要常常持戒,就不能毀犯身語意業了。

  雲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菩薩得怎麼樣才能得到不能破壞的身語意業,修得清淨身語意業,猶如金剛那麼堅固,任何的境界都不能破壞身語意業。

  雲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我們人發心,有的時候發了幾天就退了。譬如發心修道,或者修習坐單這個法門;修習坐單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坐在那地方,怎麼樣也覺得沒有躺著舒服。好像在我右邊這個大個子,他也坐單,他說:“坐單的人應該把床搬走了,若有張床,坐到那兒就想躺著;若沒有床,想躺也沒地方躺了,就要坐著。”所以他練習坐單就有這麼個感覺,有這麼個經驗。那麼想要躺著,這就是退轉了;雖然有床,又不躺、又不臥,這是不退轉。身語意本來是清淨的,你若一不注意小心,就又犯了過錯。最容易犯的就是打妄語,無論哪一個人都很容易不知不覺中就打了妄語。打了妄語,還要給自己做一個辯護律師,說:“我不是打妄語呀!我這是說方便語。”自己給自己辯護一下。你看,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習氣,不承認自己的過錯,這都是退轉。

  雲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不可動,就是不可搖動。身語意業修持得猶如金剛那麼堅固,任何的境界來了,都不會搖動自己的身語意,所以就不會造惡業了。

  雲何得殊勝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了: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樣才能得到這種殊勝的身語意業?他不單不造惡業,而且還成就善的功德、殊勝的功德。

  雲何得清淨身語意業: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清淨的身語意業?就是把染汙心去了,自然就得到清淨的身語意業。

  雲何得無染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染汙的身語意業?沒有染汙就是清淨,也就是前邊所說的那個清淨,你染汙心沒有了,也就是清淨心了。

  雲何得智爲先導身語意業:那麼菩薩發心,怎樣才能得到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幫助身語意叁業清淨。人爲什麼造惡業?就因爲般若智慧不現前。般若智慧不現前,愚癡心就做主了,所以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身語意業也都不清淨了;你若有智慧,用智慧來領導身語意,自然就會清淨,也自然就會聰明有智了。

  C2、後十別明分五 D1、一段明異熟果 D2、四段明士用果

  D3、二段明離系果 D4、一段明增上果 D5、二段明等流果

  今D1、

  雲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第二段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得堪傳法器”。

  

  雲何得生處具足:這是說菩薩修行,怎樣才能得到這一生就成佛了,就具足圓滿道果了?怎樣才能這樣?就是要去修行。生處具足,就是這一生成佛了。

  種族具足:這就是生在尊貴的家裏。好像在印度,就有做官的,又有婆羅門、做生意的、要飯的。要飯的這種貧賤的種族,印度的廟裏都不准他們進去拜佛,說他們太邋遢,太賤了。在印度,種族的觀念很重,甚至于貧賤的種族要走那貧賤的路,走路都不能在一起,分別得這樣子!那麼種族具足就是生尊貴家,不生到貧賤的家庭,要飯的家庭。

  我這次到亞洲來,首先是回到臺灣,見著臺灣我們的同胞,非常歡喜!以後就到了香港,在香港停留一個時期,打了一個佛七,又到了泰國。泰國的天氣非常地炎熱,比臺灣這兒熱得厲害,真有點過不慣那麼熱的生活,所以我說快點走,就到印度去。到了印度,所看見的是什麼呢?就是滿街都是餓得面黃肌瘦的要飯的。這要飯的有多少?有蒼蠅那麼多。你坐著車從街上一過,前後左右就滿了,都是要飯的,伸著一個碗,不知道他們說什麼?我聽來好像是說:“南無佛,南無佛。”是不是這麼說?也不太清楚,都是要錢。這是印度唯一的特産,要飯的人最多。還有,印度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邋遢,最不清潔,人到處隨街吐痰、小便,到處都是牛糞、狗糞這些東西;所以在印度關于衛生的問題是談不到的。

  我們去朝佛的八大聖地,這八大聖地,每一個地方都沒有清潔的維護,都很邋遢的。它那麼邋遢,你進門口,他還叫你把鞋脫下!那個沙子地上也是很多牛糞、狗糞,但是他叫你把鞋脫下,沾得襪子上都是沙和泥上。到了佛殿叫人脫鞋,這還可以;他不是,就在那個院子裏,就叫你把鞋脫下來。但是牛去了、狗去了,他不叫它脫鞋,你說奇怪不奇怪?不單不叫脫鞋,他還讓它們把這些肮髒的東西拉到那地方,他們也不管。

  還有政府裏導遊的人,就是要飯的,一邊導遊一邊伸著手和你要錢,你看!買火車票,叁等的火車上沒有位子,只是站的位子,還擠得喘不過氣來,甚至于都有人擠死在火車上。二等的車票也是那樣,你只可買頭等。買頭等火車票,要先給一點黑錢,沒有黑錢,無論誰,他也不賣,印度的情形就這樣!佛的各處聖地,也沒有一個完善的保護,所以我這回到印度,看見這種情形,很痛心的!也沒有人在那兒修行,也沒人在那兒保護。這樣莊嚴的聖地,都很荒涼的樣子。

  那麼種族具足就是不生貧賤的家,生尊貴的家。怎樣才能種族具足?也就要修種種尊勝的法門、高尚的法門,才能得到種族具足。

  家具足:家,就是每一個人出生的家庭。家具足,是生在慈善的家庭,正信佛法的家庭。

  色具足:色是相貌。佛在過去生中修得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都是色具足,相貌圓滿端正。那麼下邊這一句又說相具足:色是顔色,相就是叁十二相也具足。

  念具足:就是正念具足,有正知正見,不生出邪知邪見。

  慧具足:慧是智慧。智慧能幫助你修行,你想要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認識修行的法門;真認識修行的法門了,才能依法修行。如果沒有智慧,就不會認識;不會認識,就不會修行,所以這慧具足也是要緊的。現在智首菩薩問怎樣才能慧具足呢?

  行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門具足?

  無畏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恐懼這種具足?

  覺悟具足:怎樣又能得到覺悟的道理也具足了?

  D2、有四段明士用果分四 E1、慧爲撿擇 E2、力謂修習

  E3、善巧謂智 E4、道品助修

  今E1、

  雲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這是第叁段,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成就衆慧”。

  雲何得勝慧:智首菩薩又說,怎樣才能得到殊勝的智慧?

  第一慧:怎樣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

  最上慧:怎樣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

  最勝慧:怎樣又能得到最殊勝的智慧?

  無量慧:怎樣才能得到無量的智慧?

  無數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數那麼多的智慧?

  不思議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智慧?

  無與等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再可以和他比的這種智慧?

  不可量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以稱量的那種智慧?

  不可說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說的那種智慧?

  E2、力謂修習

  雲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第四段智首菩薩問如何“具道因緣”。

  雲何得因力:怎樣得到正因的因力堅固?

  欲力:怎樣才能得到欲力,自己願意修的這種力量堅固?

  方便力:怎樣才能得到方便這種的力量也是堅固?

  緣力:怎樣才能得到緣的力量堅固?

  所緣力:怎樣才能得到所緣的這種力量堅固?

  根力:怎樣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堅固?

  觀察力:怎樣才能得到觀察的力量堅固?

  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止”。毗缽舍那也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觀”字。怎麼叫止呢?止個什麼?怎麼就可以止呢?這個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種靜的意思;觀,是觀察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叫“止觀”。佛教的名詞是很多很多的,講這個止觀,修習止觀,怎麼叫止?怎麼叫觀?止個什麼?觀個什麼?都說得很清楚。現在我們在這個講經法會,都不用那些個古有的名詞。這個止,止什麼?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淫欲心,止你的無明,要生出一種智慧。觀察你是不是還有無明?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妄想?觀察你是不是還有淫欲的心?這樣比較合用一點。

  又可用兩句古詩來把它說明了,這兩句古詩是什麼?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萬物靜觀”,也就是止觀。你能止觀了,就明白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說的格物的功夫。怎麼叫格物?就是格除你的物欲,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除物欲,返本還原,明心見性,然後你才能知至,你的智慧才能生出來。智慧生出來了,才會修行,所以這止觀是很要緊的。萬物靜觀,那個止也就是個靜,靜止,在英文上叫guiet,就是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停止…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