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P5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忍辱。这个“忍”字,我们都知道,就是在心上插上一把刀,好像用刀扎心那么难忍、那么痛。那么痛,还要忍!所以说:“忍字心上一把刀。”这一把刀不容易受,可是你若能受了,能忍,这就是有办法了。所以佛说这个“忍”字,我们又要忍苦、忍热、忍饥、忍寒、忍风、忍雨、忍法,一切一切都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受的,还要受,所以我常说这几句话。这是很浅很浅地说忍:

  忍是无价宝 人人使不好

  若能会使它 事事都能好

  “忍是无价宝”,忍就是个无价宝。“人人使不好”,可是人人都不会用它,一忍、两忍、三忍,就不能忍了,火里冒烟了,就像炮竹响,所以说人人使不好。“若能会使它”,你若会使用“忍”字,“事事都能好”,无论什么事都会好的,都不会有什么烦恼发生。忍,又有法忍,我们研究佛法也要有一种忍耐心。佛法深如大海,我们不要一见著佛法像大海,就望洋兴叹了:“哎!海这么大,我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些水都吸干了?唉!没有一天可以吸干它的。”就好像佛法这么多,我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些经典都完全明白,都看完、读完,都了解了?不要有这种思想,你有这种思想,那对于法你就没有忍了,没有法忍。

  生忍、法忍,还要有一个无生法忍,忍有这么多种。所以各位要回光返照:学佛多少年,脾气还没有改变,这一点要特别忧心哪!不可以马马虎虎的。我知道不但居士对忍这一度不能修,就是出家人也不容易修的;忍辱仙人有的时候都忍不了的,有的时候都会发脾气的。忍辱就度嗔恚,若好发脾气的人,就应该修忍辱行;你修忍辱行,就度过嗔恚的彼岸了。

  第四度是精进。我们天天讲六度,可是天天都要懒惰,不精进,明知故犯。知道精进是好,但是就不依法修行,一定要懈怠。甚至于——我说这话,各位不要多心——吃完了饭,一定要睡睡午觉,休息休息;若不休息,这一天就觉得不舒服。这是天气热的关系,大约也是热带的一种习惯。那么在三藩市金山寺,哪一个人也不准睡午觉的,所以到外边也习惯不需要睡午觉。

  这个精进,要把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要错过。古人说: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寸金失去容易得 光阴失去难再寻

  各位!由这几句古人所说的“废话”,我们应该把它拿来做一个擦心的东西,擦一擦我们心里懒惰的习气,把懒惰的习气用这个“废话”擦去。古人又说:“一寸时光,一寸命光。”你看,这话说得多重要!一寸时光就一寸的命光,这一寸的时光过去了,我们就少了一寸的命光!听见了没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不要以为:“啊!他那么老了才学佛法,我也等八十岁以后再念佛好了。”哈!你等著活到八十岁?你有他那么大年纪就好,你不要二十岁就死了,二十岁就死的人不知有多少!所以各位不要等著,今天知道佛法好,今天就要努力,不要等明天。你等明天,明天还有明天,明天再有明天,哪个明天是你修道的时候?哪个明天是你了道的时候?哪个明天是你成佛的时候?各位,想一想、想一想!在这个地方要痛下决心:“我绝对不等了!”不要 wait a minute (等一分钟),waiting一个minute,两个minute,三个minute,哦!不知道waiting多少个minute。说是等一分钟、等一分钟、等一分钟,等一分钟就不知错过多少分钟了。

  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你看古来在因地佛修道时,站在佛前七日七夜,眼睛也不闭,目不转睛恭敬于佛,站了七天七夜,这才是真正精进,真正修道!站了七日七夜也不知道疲倦,你说这种精进,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站在佛前七个钟头,眼睛也不闭,目不转睛地来瞻仰佛?没有过。没有,那还是不够功夫!各位不要自满,不要以为我不得了了。有什么不得了?你有什么超人的地方?我所说话,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听。

  古来的人,又有这样修行的,例如药王菩萨因为供佛把身体都烧了,用棉花把身体缠上,灌上香油,点著了,来供养佛。我们燃一根手指头,就叫痛得不得了;燃一个臂香,也觉得不知几辛苦。要是把身体烧了,绝对办不到!一定向后转的,我不行。你看!这是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根基了。过去诸佛菩萨为求道业,布施身心性命求法。有的人就说了:“哎!这个!我认为很笨的。”所以你就很聪明啰!这么久的时间也不肯布施,也不肯那么样苦干,这真是“大智慧者”,大智慧者没有那么精进。

  精进就度懈怠,懈怠就是懒惰,就是于佛法不肯精进,不肯用功修行。你看他去跳舞,就有精神;拜佛,啊!不行了,拜佛拜多了,头发昏。可是去跳舞,在舞厅里蹦蹦跳跳的,也不头昏,很精神,回来说:“啊!今天玩得真好!”你来回这么一比较,就知道我们人是修道精进?还是贪玩精进?

  第五度是禅定,禅定度散乱。禅,所谓“久坐有禅,久住有缘。”你在什么地方住久了,就会有缘。你坐禅,坐得时间久了,也会生出定来。禅是梵语,中译是“思惟修”,又叫“静虑”。静虑,就是把你的妄想没有了,清净其心。所以这个〈净行品〉,你若不净心,就不会有净行。你心里不干净,行为一定不干净的;你心里一定要清净了,行为表现出来才能清净,所谓“以行于示,示之而已。”凭你行为的表现,就是你清净心的表现;你若没有清净的心,就不会有清净的行,所以这个禅定是很要紧的。

  禅定有四禅八定,有现前九次第定,《楞严经》上有九次第定。各位若要研究禅定这一度,要自己去用功坐禅,并且研究《楞严经》。《楞严经》对禅定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各位要是想真正研究禅定这种功夫,就要熟读《楞严经》。禅定就度散乱,你若散乱心、妄想心太多,就修禅定。

  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梵语,中译是“智慧”。为什么不直译智慧?因为多含不翻。智慧只有一种讲法,般若有三种讲法,有文字般若、观行般若、实相般若,因为有这三种的般若,所以就译音不译义。般若度愚痴,愚痴众生就熟读般若。《大般若经》六百卷,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翻译这六百卷《般若经》时,“桃开六度”,桃花在一年间,曾经开过六次,这就是一种树神献瑞,来表示《大般若经》降临震旦(中国)。那么当初玄奘法师翻译《大般若经》时,就有这一种祥瑞,所以现在能听《大般若经》的人都是稀有难得。

  以上是六度,前面所说第七“满菩萨行”,就要修六度万行。现在解释经文,“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这一开始来设问答,就是这位智首菩萨来发问。

  尔时:就是说〈净行品〉这个时候。在这个时候法会大众之中有一位智首菩萨,是一切菩萨中的一个大菩萨,也是菩萨里边很有德行的一位菩萨,他向文殊师利菩萨就说了,就是请问。那么他这个问是不是他不懂?不是的。这都是法身大士示现来互相问答,令众生知所遵行,知道怎么样去修行。

  智首:智慧之首,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菩萨。菩萨:什么叫“菩萨”?很多中国人说:“去拜菩萨啊!”你问他:“什么叫菩萨?”他把眼晴睁得大大的,没有话说,却说:“菩萨就是菩萨嘛!还什么叫菩萨!”这就叫“猪八戒吃了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菩萨也是梵语,具足叫菩提萨发,因为中国人愿意省文,愿意说话简略一点,所以把“提”字和“发”字都去了;又有的读“菩提萨埵”,好像〈大悲咒〉那个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一个具足的称呼。那么具足叫菩提萨埵,或者菩提萨发,英文叫Bodhisattva,这是梵语,它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因为它不是中国的语言,所以就不知道。那么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就永远不知道,就算了?这不可以的,我们应该要明白它的意思、它的义理。所以我们听经就是对这一些个名词要认识清楚;不然,方才讲的:“你去拜菩萨。”为什么要拜菩萨?你去拜拜鬼,不也一样吗?

  菩萨,译为“觉有情”。觉是觉悟,有情就是一切的众生。菩萨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我们有情没有觉悟,他已经觉悟了,已经自觉而且又能觉他。因为自觉,是有情中的觉悟者;又能觉他,他不但自己觉悟了,又能够帮助其他的众生觉悟。菩萨又叫“大道心的众生”,又译成“开士”或“大士”。那么佛叫“无上士”,菩萨又叫“有上士”,这都是菩萨的名字、名称。

  这一位智首菩萨,他因为有智慧,所以就明白怎样来请问佛法,他问文殊师利菩萨言:文殊师利也是梵语,译为“妙吉”,所以有时就叫妙吉祥菩萨。言,就是说了;智首菩萨对妙吉祥菩萨就说了。这位妙吉祥菩萨也是有大智慧的——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智与智通,智与智和,他这个智首菩萨和这个大智菩萨,彼此都互相了解,互相明白,可以说是知音,也可以说是知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么他们设这些法来问答,也是要大家互相了解,他才问文殊师利菩萨。

  B2、陈所疑之问分二 C1、一段总问其果 C2、后十别明

  今C1、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智首菩萨称了一声文殊师利菩萨,佛子:佛为法王,菩萨就是法王的弟子,这佛子,有的人讲是佛的儿子,其实这是佛的弟子。文殊师利是菩萨中的一个上首,是法王之子,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智首菩萨称他为佛子。

  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这个修行的菩萨,这一位菩萨没有一定是哪位,就是所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都包括在内。甚至于过去的菩萨、现在的菩萨、未来的菩萨,都包括在这一段经文里边,所以没有称名,而只说菩萨。智首菩萨问:“这个发心的菩萨,怎样才能得到身语意业清净,…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